毛主席关于游击战与防守反击战的相关论述
毛主席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总的指导原则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避免硬仗,以孤立分散之敌和战斗较弱的地方部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袭击为主要战斗方式,速战速决;在强敌跟追下,采取盘旋式打圈子方法。
毛主席认为,“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发动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聚分结合,循环反复,游击作战与发动群众融为一体。
毛主席认为,外线和内线与进攻和防御、包围和反包围等概念具有相同的性质,外线是指进攻或实施包围的范围,内线则是指防御或被包围的范围。
弱军仅停留在内线作战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战略上处于防御的军队,只有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中采取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的方针,才能争得外线作战的主动权,实现战略上的内线作战向战役战斗上的外线作战的转化。
为了改变内外线的形势,处于战略上内线作战的军队,蒙受着许多的不利。“但我们可以而且完全应该在战役或战斗上,把它改变过来。将敌军对我军的一个大‘围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许多个别的小围剿。将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的分进合击,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分进合击。将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优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优势。将战略上处于强者地位的敌军,使之在战役或战斗上处于弱者的地位。
这即是所谓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围剿’中的反围剿,封锁中的反封锁,防御中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动中的主动。
外线作战分进合击,内线作战以各个击破为原则。
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以几个师对他一个师,几万人对他一万人,几路对他一路,从战场的外线,突然包围其一路而攻击之。这样,“敌之战略作战上的外线和进攻,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就不得不变成内线和防御。我之战略作战上的内线和防御,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就变成了外线和进攻。”动则分散、战则集中,运动中完成集中,集中时实现歼敌。
使游击战争不再主要是在内线作战中从属于正规战,而是在外线实施大规模独立作战,在战略上与内线作战的正规军进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