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开放文化与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全文约5000字,建议阅读用时10分钟
前言:
这是近日参加同济大学 “一带一路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国际研讨会的一个会议发言,请各位师友批评指正。
新时代开放文化与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感谢邀请参加这个研讨会,跟大家汇报一下近期的一些研究观点。我是做城市研究的,所以结合最近在做的工作找了一个主题,就是关于全球城市的一些思考。
正文:
专家们都谈到,“一带一路”是追溯到历史上的这样一个现象和网络。大家知道,在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包括海上的丝绸之路,重要的交流节点就是城市。今天的全球城市也成为我们全球的开放格局当中最重要的交流节点。像历史上的长安、敦煌,都是能够让我们有很多的历史记忆。所以,今天我们在开放条件下,再来看全球城市的建设,可能有一些启发。
1.开放是一个体系:政策、制度、文化
首先,谈一下对于“开放”的一个理解。“一带一路”是我们开放格局下的一个政策主轴,会长时期的主导我们未来的对外交往,作为一个主要的平台。关于“开放”,最近的思考是应该把它理解成一个丰富的体系。不是说开放或者不开放,实际上“开放”有不同的层次。
我尝试把它分成三个层次:开放的政策,开放的制度以及开放的文化。
1978年,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定下了开放这项重要的政策,在后来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步也形成了一系列开放的制度,包括我们内部的制度和外部交流的制度。
大家都熟悉,我们的开放政策定下来以后,优先选择一些城市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从四个特区特别是深圳,到14个沿海城市,再到长江经济带的长江沿线的开放,再到全方位的开放。包括今天我们选择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这些点,实际上也还是这样一个逻辑,先选定前沿的,然后再进行推广。
这是国内的,国际方面最典型的在制度层面的开放架构就是加入WTO。这意味着和国际的规则、国际的制度对接。大家都有印象,2001年的时候我们因为加入WTO,反过来修改了我们国内一大批的法律、规章、政策,在制度上、规则上实现了深度的对接,这一轮的对接开启了我们黄金增长的这么十几年,一直到到今天这个格局。
也就是说,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了开放的政策,有了开放的制度,也就是规则的支撑和对接,慢慢的我们的对外交流不断深入,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氛围。所以之前的一个阶段是我们的开放政策逐步的深化,使得我们这个社会建立了一个开放的文化环境。
历史上也是,从汉唐我们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包括开放的政策、开放的制度、开放的文化,但是什么时候非常关键呢?在明朝的禁海政策实行的时候。昨天的主旨演讲也有专家提到这一点。所以政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禁海的政策使得一系列的开放的制度开始变化,最后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文化,一直到改革开放才深度、全面开启了新一轮的循环。
所以,开放的政策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又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西方有一些新变化,刚才有些专家也提到了,现在你到底怎么应对这种压制或者排斥,政策的选择非常关键。如果说选择民粹倾向的意见,转向反开放的政策,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就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总书记讲改革开放是影响中华民族国运的关键一招,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意涵。
当然,不管怎么说,我认为今天我们整个的开放文化,包括像今天这种国际性的交流活动,就体现了很深的开放文化的环境,这一点目前还是非常深厚的,我们今天应该开启的是更高层次、更顺畅的政策、制度、文化循环。在开放文化的基础上做更好的开放政策的设计,做更好的开放规则的对接,然后尝试在对接当中在若干环节能对世界有所贡献,产生中国方案和中国引领,不是简单要去替代,实际上国际上也有“增量改革”的空间,不是说只有国内有增量改革的空间。
这是关于开放的第一个观点,这个事情的一个总的逻辑就是,开放是一个丰富的体系,但是它有一些关键性的内容,开放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带动整个的国家的变化,涉及国运,是非常深刻的影响,我们现在需要深入的思考,怎么样做好这个循环。
我的标题里面有一个“新时代开放文化”,就是判断目前我们还是有非常雄厚的开放文化的基础。我们来看十九大报告,当时我做了一个分析,也在《文汇报》发了一篇小东西,发现“开放”出现了非常多的次数。在我们党的十九大报告这样综合性的大报告里面有这样丰富的表述,所以我觉得是一幅新时代的开放图景,确实体现出目前我们整个社会深刻的开放文化属性。
2.全球城市是重要的开放政策和开放支点
在这个背景下切入到全球城市,建设全球城市本身就是重要的开放政策,你要建全球城市,就不可能封闭起来,那谈不上全球城市了。因此,全球城市既是重要的开放政策,也是我们新一轮开放图景当中的重要的战略节点。全球城市的演变,全球城市相关规则的变动,会对我们整个开放格局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梳理近期趋势发现,全国这些顶级的城市基本上都提出了类似全球城市或者世界城市这样的一些愿景和表述。
在这儿我介绍和推荐一本书《全球城市简史》,这是我们近期完成的一项翻译工作,是英国的一个城市研究专家所写。这本书全面的梳理了全球城市的历史演变和今天的一些发展要点。书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说当前全球城市数量激增,大都市区化现象普遍,以及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动力机制的变化,都使得全球城市这件事情在产生一些深刻的变化。
书中提炼了全球城市的关键特征,通过梳理历史上一波一波的全球化带动的全球城市崛起的浪潮,总结出来这五项特征,即便到今天也是适用的。包括:基于交通网络的跨境贸易,具有开拓精神的多元化的人口,对贸易体系的创新影响,对新市场、新产品和新实践的探索,以及地缘政治机遇,这里面每一个都可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书里也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全球城市及其特征,从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到广州。刚才讲到了,这和我们整个的开放环境、和我们国力的状态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历史上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多影响世界的城市,也是因为有一些重要的制度贡献或者规则供给。包括我们今天讲雄安新区的建设,所谓千年大计,很多人在讲千年大计是不是要建设一千年?显然不可能。我理解,千年大计指的是在这样千年的尺度上,去寻找你在国际上能给人类贡献的城市建设的重要方案和引领性的这些规则、制度等等。
3.上海建设全球城市:从规模到质量
在这样的思考下我们来看上海,上海已经在新一轮的总规里面提出2035年以及20250年的目标,就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体来说是三个城: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应该这都是新的开放条件下,上海对自己的一个地位的把握和它的定位,这样的一个定位会指导接下来我们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工作。关于卓越的全球城市,诸大建老师也讲过,他认为关键词就在“卓越”这两个字,上海现在已经是事实上的全球城市,如果你不做出一些卓越的贡献,那是不称职的。
所以我认为上海真正需要的是加强对全球资源配置领域具有支配和控制性话语权的这样一些功能的搭建,现在市委也提出来“四大品牌”,这些内容应该都是“卓越”这个角度出发的。
从理论视角看,全球城市的理论有几个比较明显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提出来,第二个阶段深化一些,特别是有一些定量的相关研究。第二个阶段实际上奠定了全球城市的一个研究的基本范式,产生了一些主要的结论,比如说强调是专业性的生产性的服务业中心,特别是金融、信息等等方面。最为典型的一个指标就是跨国公司的集聚度,真正的全球性的跨国公司的集聚度。我们前一段也做了一个上海市的课题,就是研究上海下一步怎么进一步集聚跨国公司的总部,特别是我们一些央企的总部功能。
目前这个阶段,新的全球经济动力机制的变化给这些全球城市带来的影响目前正在显现,这里面有个框架也跟大家分享一下,也可以对应于上海的研究。他把08年至今的全球城市分成三种类型。
这三种类型分别是,一种叫成熟的全球城市,说白了就是老牌的这些,比如伦敦、纽约,还有一类叫新兴的全球城市或崛起中的全球城市,我理解就是我们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当中新出现的这些,像上海、巴西的圣保罗,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等等。目前这些应该是最有活力的,因为是在崛起过程当中,崛起过程既有好处也有问题,我们怎么扬长避短,现在是关键。还有一种类型是在历史上比较独特的叫新全球城市,就是一系列科技、产业的新趋势的变化,全球市场的形成,给了一些很专业化的小角度切入的一些城市机会,在某一个方面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比如说浙江的义乌,国外很多人知道义乌,不知道上海,对吧?为什么?因为它在一个很小的角度切入了,具有了全球的影响力。包括雄安新区,未来应该也是属于新全球城市。
新全球城市的崛起路径有一系列的方向,或者是很高的生活品质,能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成为知识性的城市,或者就是港口、物流、机场、贸易,像义乌这样的新口岸城市,专业化中心,旅游目的地等等这些,有多种的崛起路径。
对于上海来说,目前最关键的可能一外一内,也就是一个是外部环境的应对,一个是自身的实力的加强。对外,首先是面对世界的新秩序,这很可能会对上海的发展,对我们国内的顶级城市发展有一些影响,这个大家分析的很多。前两天看到深圳的一份报告,提出了一些看法以及深圳的应对思路,这也体现出世界新秩序和我们的这些顶级城市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要认真思考。这里面不管是未来走向新冷战,形成两个圈子,还是目前的这种状态下继续往前走,都需要强化自身。你要做全球城市,或者说卓越的全球城市,强化枢纽功能是最为关键的。所以,对上海这样的城市来说,目前已经到了一个从数量到质量的发展阶段。比如说港口,上海的港口吞吐量4000万标准集装箱,连续多年的全球第一大港。但是,这里面真正体现港口枢纽地位的,你中转率是多少呢?最初我们启动自贸区改革的时候我印象只有3.9%,现在可能也是不到10%。这里有新加坡的专家,新加坡、香港的转口率都是百分之六七十以上。所以要强化枢纽的功能,取得枢纽的地位,如何取得?最重要的是两点,一个是服务,一个是引领。新加坡就是做好了航运方面的服务,所以它成为了枢纽。不是说你是枢纽就是枢纽,你一定要给区域的发展真正做好服务才可以。
所以上海的全球城市建设几个要点:
第一个就是提升中转率,中转率不只是物流、集装箱的中转率,还包括人员的中转率、资金的中转率、信息的中转率。比如人员,浦东机场是全球十大机场之一,但是国际旅客的人数比例在世界上还是比较低的。还有资金,我们的很多企业都是在纽交所上市的,或者在香港上市。
第二个规则领域要从适应到建构。上一轮的01年那一轮,主要是对接、主要是适应,主要是拿过来改造自己。接下来,你有没有能对世界做一定贡献的?哪些新的领域具备“建构”的实力?比如说行业上的规则建构力。这方面,前一段时间开人工智能大会就挺好,因为这个是新兴领域,没有既有的完整规则,所以就需要新的规则的公共产品去供给。关键是怎么高效迅速地去供给。像行业的标准、国际争端的仲裁是不是在上海解决?所以我提出一个词叫做从“中国基建”到“中国会议”,我们今天这个会议也是一个体现,大家交流多了以后慢慢就会形成一些共识,形成规则的共识才能有引领的作用。
还有一点,上海比较有条件践行“竞争中立”。竞争中立是最近的一个热词,我们国家整个的经济工作要转向坚持竞争中立,就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系的处理,上海的海派文化、规则意识其实更有条件实践这一体系,时间关系不再详细分析。
最后,再回到最初的观点,开放的政策、开放的制度和开放的文化,实际上是我们一直以来一脉相承的。建国以后,实际上香港一直是和海外开放的这么一个窗口、通道和空间,后来拓展到四个特区,14个沿海城市,长江经济带,一直到现在全方位开放格局,再加上和国际规则的学习、对接,奠定了我们开放的制度环境,进而形成了丰厚的开放的文化土壤。现在上海建设全球城市,也是在新时代发挥新的功能,继续推动这个循环发挥它的作用。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