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承认中国木构建筑在某些方面是不如西方的,没必要把它与民族自信联系在一起
历史博主@鸿慈永祜:
我看到有些人非要把榫卯、中国木构成就与爱国、民族自信心联系在一起,这样实在是没有必要。
首先,假设中国没有榫卯或者木构成就不是很高,难道这些人就不爱国或者民族自信心就丧失了吗?不过我国已经有了榫卯的存在和辉煌的木构历史,不能改变,但我们不妨回到一百年前看一看。
一百年前的建筑界是什么情况呢?
在这一时期,西方学者对东亚古建筑的看法深受“东方主义”的影响——萨义德认为它是一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这种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对于东亚古建筑最有影响力的评价出自佛莱彻尔的《世界建筑史》。
书中,他将正统的西方建筑文化的主线,以“历史性风格”(The Historical Style)主题,从埃及、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一一描述,而将中国、日本、印度等地的古建筑定义为“非历史性风格”(The Non-Historical Style)”。
所谓著名的“建筑之树”也出现在佛莱彻尔第四版《世界建筑史》中,中国建筑、日本建筑、印度建筑都没有列入建筑之树的主干中。
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古建筑的地位没有被世界建筑界所认可,而由于西方文化在当时处于绝对的高地,所以国人也很少以中国古建筑为荣,很少有人能认识到古建筑的美。
林徽因对此做出精确概括:“因为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却仍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筒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这种错误观念最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对东方文化的粗忽观察,常作浮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极过当的怀疑乃至鄙薄。”
我想,那些无脑鼓吹榫卯、宣扬“民族自信心”的人,放到一百年前,可能就是这些不自信的人。真正自信的人,不论本民族的处境是何等落魄,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是始终不会削减的。正如百年前营造学社的英杰们,他们大都毕业于名校建筑系,然而却自愿放弃了待遇良好、体面建筑设计工作,投入了尚是一片荒芜的中国古建筑研究事业中。
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们在当时极为艰苦的环境中,行走在祖国大好河山,考察了千百栋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研究事业奠定基础。
这就是大师学者的风范,他们根本不会纠结于榫卯一定要为中国所独有这种问题,而是把精力投入到更多有意义的课题中去;他们对中国古建筑的优缺点看得很透彻,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研究热情与对中国建筑的热爱。
就算是现在被很多人引以为傲的中国木构建筑,在某些方面也不如西方木构。比如在营造大跨度空间方面,西方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有20~30m的木桁架了,而中国在整个封建时代都没有出现过这种跨度的木构架;西方的传统木桁架发展成了现代木桁架,而中国古建筑所采用的柱檩结构已被现代桁架结构淘汰。
与同样采用木构的邻国日本相比,中国古建筑也如下劣势:中国最大木构太和殿的占地面积仅有东大寺大佛殿的一半,除此之外日本面积超过太和殿的大殿还有几座;日本飞鸟奈良时代(592~794)的木构尚存有26座,而中国仅有一座(南禅寺大殿);日本建筑的一些理念与现代建筑更为契合,对现代建筑影响很大……
那么,即使存在这些劣势,中国古建筑就不值得我们热爱了吗?或者是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一定要建立于某种优越感之上吗?如果是这样,我不知道这种人是否真正热爱中国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