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而知之、知识的新陈代谢与港珠澳大桥。读置顶文有感

导读:生而知之,鲜矣哉;学而知之,马后吃尘;困而知之,换道超车。代谢增长论告诉我们,知识的新陈代谢才是所谓颠覆式创新的要义,而要加强新陈代谢,就必须打破学而知之的依赖症,而要勇于直面困难,困而知之,此“知”方有可能与既有之“知”有所不同甚至更上层楼。

港珠澳大桥项目的成功,让人热血沸腾,冷静下来,又颇有感悟。分享与大家。

我们先引用一下置顶文“港珠澳大桥打破洋技术迷信和谣言中伤”中的一些细节:

今天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揭穿这些谣言中伤,而大桥一路走来的历程更是直指这些谣言诞生的土壤——国外技术依赖症。只有打破对国外技术的盲目迷信,才能坚定自力更生的决心。

而中国过去并没有在海洋地区修建沉管隧道的经验,中方建设者试图与世界上技术最好的一家荷兰公司进行合作。不料对方却开出当时折合15亿人民币的高价咨询费用。最终代表中方谈判的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提出能不能以3亿人民币仅购买沉管隧道中最关键部分的咨询服务,结果还是被傲慢的荷兰公司拒绝了。

最终总工程师林鸣决定自主攻关,自己去解决这样一个难题。

按照国外传统方法的指导,完成最后一节沉管的安装至少需要8到10个月,但在中国工程师新方法的指导下,仅用一天就实现了贯通。

设若,当初接受了荷兰公司的要挟,那就只能按荷兰公司的“既有知识”去做,我们跟着“学而知之”,就算中国人天分高,学到手,那也顶多只能与荷兰公司分享这一“既有知识”,以后的实践中还是要沿用这一“既有知识”,好点的话在此基础上“吸收、消化、创新”,但即使有所创新也是在这一“既有知识”的框架体系内的小打小闹。

但是,荷兰公司的傲慢成全了我们。我们直面困难,自主公关,才能超越“最后一节沉管的安装至少需要8到10个月”的“国外传统方法”,以至于“仅用一天就实现了贯通”,这肯定有自创新方法,而且比“国外传统方法”肯定高明了不知多少倍。这就是“困而知之”了,“困”出了“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和施工中产生了400多项专利”。

按照眉山剑客陈平的代谢增长论,熊彼特颠覆式创新的要义其实在于知识的新陈代谢,而“困而知之”就是达成知识新陈代谢的必由之路;而如果按传统的“知识积累”理论,那就是典型的“学而知之”,就很难新陈代谢,就难有颠覆式创新。

荷兰公司的傲慢给自己逼出了一个超越自己的对手,在以后的竞争中,他的“传统方法”必将被“新陈代谢”掉,其市场份额也会被我们“困而知之”的“新方法”“新陈代谢”掉。

竞争对手总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心态,所以总在“困”我们,但是事情总是辩证的,“困”好啊,逼我们“困而知之”,“新陈代谢”掉师傅。

想起毛主席的话了:“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

以前早有不少这句话的精彩注脚,港珠澳大桥的成功是现时最好的注脚之一,以后这种注脚一定也会越来越多。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