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架才是最大看点?这档话题音乐综艺,带来的是多元化音乐审美

文 | 江小桥

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嘉宾阵容,出现在了3月13日晚首播的跨屏互动音乐综艺《为歌而赞》上——张信哲、张韶涵、THE9、马思唯、宝石Gem、唐汉霄,作为助阵嘉宾亮相的,则是华语乐坛巨匠崔健。

但这还不是最有趣的地方。

与过往的众多音乐综艺相比,这档由浙江卫视和抖音联合出品的《为歌而赞》,有着音乐综艺共有的歌手表演环节,但《为歌而赞》里没有音乐权威,话语权交到了抖音平台内100位喜爱音乐的年轻人身上;而创新的跨屏互动,连接起节目现场和抖音的音乐内容生态,在让这一综艺节目内容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同时,也打通了一首歌的流量与品质。

在接受节目组采访时,崔健说了一句话,“框框就是给人打破的。”

《为歌而赞》,也在打破许多框框,从观念、形式、规则,并把舞台延伸到一个更广阔互联网空间。

观众至上,真实“投票器”如何掀起价值碰撞

如果一定要问这档节目同过往“浩如烟海”的音乐综艺相比有何区别,答案的关键词或许会是“无权威”、“观众至上”。

凭借对评价体系的剥离与重塑,《为歌而赞》得以超越过往千篇一律的“评委赞歌”,展示受众层面的真实价值碰撞。

正如这档综艺的名字所强调的那样,这些年过往的众多音乐综艺,强调的是“歌”,要么是“人”,但“为歌而赞”从语法上来看,在“歌”之外,也更强调“赞”这个动作。

根据官方的节目介绍,《为歌而赞》是一档跨屏互动音乐综艺。在节目中,实力歌手与新世代音乐人,以热歌VS新歌的形式进行正面对决。每期节目中三组歌手带来新歌首唱舞台,另外三组歌手对热歌进行改编新唱。

前两期节目找来的歌手嘉宾,有的是老牌实力唱将,有的是新世代的年轻音乐人。不难看出,节目嘉宾的选取和对决演唱歌曲的设计,是为了让不同圈层的音乐碰撞,展现音乐的多面性,为更多音乐人提供交流的舞台,激活华语乐坛的生命力。

500

但这个舞台上不是为人而赞,选的不是歌手,而是歌曲。

问题在于,怎样的歌曲才算是好歌?这向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为歌而赞》的答案是,没有权威评委,而是由节目现场的106位年轻人来评定。

节目组邀请了抖音上106位喜爱音乐的年轻人组成百赞团和爆赞团,现场为歌手点赞互评。这意味着《为歌而赞》把音乐话语权交还给用户,每一次的评价或点赞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市场的真实选择。

市场的真实选择,意味着每一个表演者在表演完之后要面对众多不同音乐口味的评论,不同音乐观点的碰撞,让现场有了辛辣味。

音乐人唐汉霄在表演完之后,现场有人如此评论他的这首《烂泥》,“没有唱到我心里去”。还有的评论甚至有点残酷,“他真的很大众,曲风和节奏大众,歌词没有打动到我”。但很快就有人站起来反驳,“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你听得懂情歌吗?”

最终,唐汉霄得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成绩,61个点赞音符。

500《为歌而赞》第一期表演中的唐汉霄

每个人的音乐审美不同,但造就了节目独特的魅力。歌曲本身已经很精彩,表演之后的评论环节呈现出来的观点对撞,同样看点满满。

在《为歌而赞》节目创意之初,节目组也对这种形式有过争论,但最终共识形成——不通过一个节目去给音乐下定义,只是让观众尽可能看到宽广的音乐类型和音乐观点、音乐故事。

《为歌而赞》的“赞”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跨屏互动。与此前的音乐综艺节目们在电视端播出的常规方式不同,《为歌而赞》同步在抖音播出。抖音为节目设置了非常多的玩法,比如所有观众在看节目的同时,可以和百赞团一样为喜欢的歌曲点赞,参与互动点评、打榜和节目歌曲的二创。这时,观众并不是第三方的客体,而是同步实时的沉浸式的。

无论是把话语权交给用户,还是“大屏首唱,小屏二创”的形式,《为歌而赞》都刷新了音乐综艺的玩法。音乐本身因此有了更多的延展,资深音乐人、歌手和百赞团用音乐展示不同圈层文化的观点表达被放大后,节目更成为一场跨平台的音乐交流,打通了音乐的流量与品质。

在那之外,让音乐回归听众,让评价触达创作者,这同样也是抖音一直以来“以人为核”价值的体现。

对于抖音来说,出色的音乐作品,健全的音乐行业生态,都离不开“人”的深度参与

不同于部分传统音乐综艺节目把观众当作“流量”,将选手视为“噱头”的畸形视角,在抖音,每一个充满真挚感情的创作者,每一个被音乐触动的平凡个体,都不再被视作冰冷的数据,他们的想法和表达都将得到记录与传递。

即便是那些最终在市场受到追捧的优质作品,其斩获的庞大“流量”,最终也仍然是立足“人”的视角,传达着创作者的心语,和亿万听众记忆里的斑斓旋律。

链路直达,好歌曲匹配口碑“扩音箱”

而对于行业来说,《为歌而赞》所象征的“非常互联网”的玩法,同样是对过往复杂的综艺玩法的一次“拨冗”。

好歌曲就应当收获更多人的欣赏,这是无数音乐人追梦的质朴初衷,同样也是《为歌而赞》这档节目规则构建的基石。

用节目联合制作方七维动力联合创始人、节目总制片人芦林一句话来简单概括这个节目,“就是赞、评、转”。

如果说观众们看到的《为歌而赞》更多地呈现的是“赞”和“评”,那么与传统音乐类节目的到舞台不同,《为歌而赞》节目的结束才是歌曲进入抖音生态的开始。

百赞团在节目里面的角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评审,或者是有着话语权的观众角色,他们除了点赞和评论,更是综艺和音乐的传播者。

500

他们是抖音上的创作者,垂类也不仅仅是音乐,还有情感、剧情甚至是美食,但都是抖音上具备一定粉丝基础的年轻人,涵盖了内容创作领域的方方面面。

一个惊人的数字是,《为歌而赞》百赞团和爆赞团的总体粉丝量达到了5.5亿。这106人,几乎可以窥见抖音整个庞大用户生态。

而最终进入《为歌而赞》荣耀盛典的歌曲,将获得百赞团和爆赞团的联合推广。这意味着一个超级的传播广度,一首好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上亿人听到。歌手的价值也会因为被二次创作出的更多作品,被抖音助力传播而得到提升,循环往复。

在传统的时代,歌曲的宣发链路是电台、校园、颁奖典礼、金曲榜,但在这个社交短视频APP兴起的时代,《为歌而赞》通过台网联手,让歌曲宣发的链路变得更短,更高效,更有广度。

更重要的是,这条链路也在反哺音乐创作。《为歌而赞》把音乐话语权交还给用户,每一次的评价或点赞都代表着市场的真实选择。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百赞团,更了解用户的需求,并能够给到歌手们市场上最真实、诚恳的建议。歌手在节目中直面市场的选择,聆听真实的声音,可以清楚了解当前市场的流行趋势,为好音乐不断灌输新活力,助力音乐行业的蓬勃发展。

谁酝酿了中国音乐的“生态重塑”

而在那之外,从聆听到互动,从传播到反哺创作。音乐行业的一场“生态重塑”,正在抖音上悄然发生。

在《为歌而赞》第一期节目中,唐汉霄在接受百赞团所有的评论之后说了一句话,所有的泥土都能开成花。这是他的歌《烂泥》想要表达的,也像是对自己音乐生涯的一个注脚。

让更多花的美,不仅仅是在一隅绽放,则是《为歌而赞》的目标。芦林的心愿是,希望通过这场音乐综艺的创新尝试,让行业里的优秀音乐人和优秀作品让大众看到,同时也为这个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500

这也是抖音音乐生态一直在做的事情。以短视频为载体的社交传播巨大势能,正在全方位为音乐行业带来一场联通作品、创作者与听众的生态革命。

音乐作品是音乐产业的核心,抖音不仅打造作品热度的能力有目共睹,也在持续关怀音乐作品池的宽度与深度。

《2020抖音音乐生态数据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和原创作品正在抖音上面被看见。仅2020年上半年,音乐人入驻增长人数就接近3万人,近半年音乐人涨粉累计超过3亿;在原创歌曲方面,排名前10的爆款歌曲总播放量945亿,相当于全中国平均每人播放67次。

抖音正在赋予音乐行业新的生命力,不仅包括助力大批优质音乐人创作出大量优质的音乐作品,并且通过抖音创新的宣发模式,将这些作品融汇到更多用户的生活和社交场景当中。以音乐短视频为连接点的抖音音乐生态基底之上,用户爱玩爱看,音乐人和音乐作品涌入、被看见,供需两端增长自然形成良性循环。

生态的定义,在于一种自给自足、自我成长的系统的构建。在抖音丰富娱乐内容的自我进化过程中,生态中的要素正在逐渐添加,产业与抖音平台本身的连接也在不断变密、变深。《为歌而赞》,正是一个佐证。

音乐消费者在哪里听歌?音乐人去哪里宣发作品?这些音乐行业风向的关键问题,抖音都成为了当下无争议的答案。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