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与空城计 小米本位制 答复风雨同舟001的微博
原答复由于是用手机写的,没写完程序就发出去了,这里重写一篇文章答复,认识浅薄,仅作一家之言。
计划经济 货币 前三十年经济及外交政策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的起源及本质
关于计划经济,我以前说过,很多人连什么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优缺点、计划经济的由来都没弄清楚就批评计划经济,这是很可笑的。
大家都知道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发明的,一直运行到苏联解体。计划经济的优点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缺点是僵硬。但计划经济为什么会有这些优缺点,很多人就不清楚了。
计划经济的本质是战时国民经济体制。它渊源于欧洲特别是普鲁士总参谋部关于拿破仑战争的总结。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各国普遍意识到,未来列强间的战争不再是国王、贵族们的战争,而是民族国家间综合国力的较量。普鲁士总参谋部根据这个总结制定了未来的战争计划,战争一旦爆发,军队要接管跟战争相关的一切国民经济部门,将它们纳入战争轨道,在平时就要做好预案打下战时动员的基础,比如教育部门从幼儿园起就要对未来普鲁士的将军、士兵、医生、护士……们进行良好的知识、军国主义、体育教育。在德意志统一战争中,普鲁士利用预案迅速动员,打败了宿敌世界第二列强法兰西。对普法战争的总结,使德意志总参谋部正式形成了总体战计划。就是:一切为了前线!
苏俄成立后,面临着西方列强的武装干预,在最终取得了胜利后,沙俄留下的贫弱的工业基础破坏的差不多了。在如何重建国民经济和发展工业的问题上,当时苏俄内部是有着巨大争论的。经过残酷的政治斗争,斯大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斯大林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发展重工业需要巨大的前期资金投入,在没有外部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只能内部挖潜。除了木材、石油等原材料的出口,只能从农业入手。这就是余粮征购政策。政府强行以低价征购农民手中的除口粮、种粮外的全部余粮,在实际操作中,特别是乌克兰大饥荒时,连农民手中的口粮和种粮都强行收购走了。这在苏俄引发了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危机。在血腥镇压了农民起义后,斯大林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一矛盾。将农业强制集体化,将农民变为农业工人,将工业、农业、商业等全部由国家各个委员会掌握,压缩国民生活,按照战时体制制定生产分配计划。一切以《凡尔赛和约》二十年后必将到来的下一次世界大战前完成战争准备为目标。这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由来。为了说明这一政策的合理性,斯大林用同时期的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做对比,说那不过是建立在沙滩上的虚幻,战争爆发时不堪一击。历史证明斯大林是正确的。
里根政府深刻认识到了计划经济的本质:共产主义适合生产飞机大炮,不适合生产黄油面包。针对苏联的弱点,打了一套组合拳,最终干掉了苏联。
其次 货币 小米本位制 外汇
货币问题及生活物资的问题。现在很多所谓“经济学家”连经济学经典作家亚当斯密、李斯特、马克思的著作都没读过,连最基本的经济学基础概念都没搞清楚就指点江山,误人子弟。
“土共不土”。燕京大学的导师(当时燕京大学施行导师制)英国人林迈可在回忆录《抗战中的CP》中,对中共在没有重金属和外汇做储备的情况下,发行并保值货币(边币)有着细致的描写(我本人对“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的商品”这一概念,是在看到这段历史时才真正理解的)。根据林迈可的计算,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根据地发行的边币的币值是国统区法币的4倍,也就是说边币与法币的汇率是“1:4 ”等到抗战后期,就差的更多了。
边币之所以能够保持币值稳定,秘密就在于中共真正弄明白了什么是货币:“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的商品”这一经济学经典论断。边币发行采用的是“小米本位制”,边区所有的商品都可以换算成小米(战争中粮食最值钱),边币发行与边区政府所能掌握的小米(粮食)数量挂钩,有多少粮食发行多少货币。并鼓励生产,减少和控制进口。使边区贸易处于出超状况。这里有个趣闻,当林迈可先生抗战后回到英国,第一位拜访他的客人是税务官,就林迈可先生二战期间在中国的收入收税。当林迈可向税务官介绍他的收入如何换算成小米再如何换算成其他货币,结果税务官听晕了放弃了对林迈可先生在中国的收入收税的企图。
提到这段历史,是为了解释关于票证的问题。、中共并不是不懂经济,至少比国民党的懂。我们所说的票证实际上是“配给制”,这是很多国家在物资特别是生活物资紧张时采取的稳定币值的措施,这跟是否是社会主义、是否是计划经济无关。英国二战期间施行配给制,1979年才废除。由于上述 B 的原因,新中国在1959年-1979年期间(含三年自然灾害)压缩了民生直接相关产业的投资,为保障国民最低生活需要,维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采取了物资统购统销、外汇管制和配给制等措施。
外汇短缺是因为当时大陆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材料和传统商品,附加值不高。1979年开始出现外汇紧张主要是当时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这次是从西方,就是华国锋主席主政期间从西方引进现代技术,就是被批评的“洋跃进”)引发的贸易入超导致的。
再次 关于头三十年经济政策及外交政策的问题
谈任何历史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历史人物当时的认知条件限制,内外情报的限制,要不穿越小说那么火,知道答案再去考试不说高分至少及格没问题,可历史人物当时是不知道答案的。
A 先说前提 工业化 关税自主
工业化是近代中国面临的民族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根源。旧中国留给中国人的惨痛教训是,没有工业化的国防工业,是要亡国灭种的。晚清、北洋、特别是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告诉中国人,即便是平等的条约,小农经济的农余社会是经受不住工业化国家的市场倾销的,是要全民破产的。那么怎么干工业呢?首先要夺回经济主权,树立关税壁垒。没有强大的国防是无法保障经济主权的。通过人民革命战争,先干掉了列强的代理人,将愿意树立关税壁垒的人送上台,组织新政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个人民政府在成立前就把英国人从长江打出去了,收回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命脉长江水道。1950年新生的中国海军将英国人从珠江口打出去了。中国自1840年第一次收回了内水主权。1950-1953年朝鲜战争,中国作为一个传统陆权国家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终于可以关税自主了,下一步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B 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大国)
一个国家要搞工业化,通常是要先发展轻工业,来钱快,提高生活水平快。然后是以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等为代表的重工业,来进行产业升级。然后是将积累的资金投入到金融行业,收取高额利润。为保证收益,要建立与之相应的讨债打手(军队)。
但这纯粹是一个理论模型,实际上在这个丛林法则的国际社会,根本行不通。因为他要求要有相对安全稳定的外部安全环境。
作为后发国家往往需要先巩固国防,这就需要先建立重工业。重工业需要巨额资金。
要么如英法剥削殖民地;
要么如德日靠普法、甲午战争赔款;
要么如美国变相剥削殖民地(干掉印第安人、其实西伯利亚对于俄国人来说也是殖民地);
要么靠借贷。借贷的条件可不只是利息,附加条件不是一个立志独立的大国所能承受的。
C 新中国尝试的道路及外部地缘政治环境
要想重建中国这么大体量的国家,必须有外援。1949年,中共实际上是准备走南斯拉夫或印度的中立道路。
但美国人要价太高,如果接受美国人的条件,新中国的经济不会比南京国民政府主政时好到哪儿去。美国人经过计算认为当时有能力为新中国这样体量的国家提供外援的只有苏联和美国两家。要么中共接受美国的条件,承诺继承南京国民政府的一切条约,维护美国在华的一切既得利益。要么就逼迫中共向苏联寻求外援,以苏联的经济实力,是无法满足中国的需求的,加上双方历史上的恩怨,中苏迟早翻脸。社会主义阵营就会分裂,给美国可乘之机。(美国人希望中苏之间能够出现后来中国和阿尔巴尼亚那样的局面)所以美国国务院命令司徒雷登提高要价并不得讲价。中美谈崩了。
美国人算的很准,中苏后来确实分裂了,确实给了美国人击败社会主义阵营的机会。但美国人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及其战友因为旧中国的惨痛教训一开始就没打算多借,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走了一条艰辛无比的自力更生之路。
对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来说,在冷战的条件下当与美国人谈不拢(也就意味着与整个西方谈不拢)的情况下,只能采取对苏联一边倒的策略。南斯拉夫和印度之所以能够搞中立,是因为它们正好处于冷战的妥协地带,南斯拉夫体量太小,冷战一结束就被西方干掉了,印度体量够大,可惜自己玩儿砸了。
D 别无选择 计划经济 自力更生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比苏俄成立时还恶劣。在美国要价我们无法承受的情况下,只能寻求苏联的援助。同时苏联三个五年计划就建设成功一个工业强国的例子,也充满吸引力。
恶劣的地缘政治条件迫使新中国必须短平快完成工业建设,短时间内建立一套独立自主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这种紧迫感是今天的中国人所无法感受的。
1950年-1953年年,朝鲜战争 中国对17国联军,只有一个帮不上忙还添乱的小弟加一个背后不靠谱的老大哥。虽然将17国联军赶过了三八线,但在南朝鲜的联合国军空军基地随时可以穿透东北、华北的空防,将原子弹仍在我们有限的几个工业城市上空。
1962年6月-11月 对印自卫反击战
1969年3月 珍宝岛 中苏反目
1969年8月13日 新疆铁列克提 苏军入侵
50-60年代 美蒋 从空中到海上窜犯大陆沿海及领空,蒋介石还反攻了一次大陆。
50-70年代 两次越南战争 西南心腹收到严重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 计划经济 这种战时经济体制 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巨大的国防压力必然迫使我们将主要国民财富投入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及交通、能源建设中去。挤占了轻工业(也就是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投资,这一时期的轻工业的建设原则是保障国民最低需要,这就是”先生产、后生活”。1959年中苏分裂,将投资更加偏重于重工业。国民生活对比建国初有明显改善,但增长缓慢。由于新中国没有殖民地可以剥削,又没有战争赔款可以启动工业化(这里说一嘴,对于毛泽东放弃日本战争赔款我是不赞成的。)只能用工农剪刀差来从农业和工人低工资、转移企业利润的办法来获取积累资金。这就是自力更生。
E 外交政策 与 开放
很多人都以为新中国是1979年邓小平访美之后才打开国门开放的,这其实是巨大的误会。新中国一直在开放,从未锁过国。之所以给人们留下这个印象,一是宣传的问题,二是78年改开效果最好,持续时间最长。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1959年我们的主要开放方向是苏东集团。直接体现在156项工程,引进了全套工业体系。随着中苏反目,这道大门关闭了。
1949年至1979年我们也对东欧外的欧洲和日本及第三世界开放,从西欧和北欧、南欧获得了一些技术,但由于美国的抵制和反对,如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反对,我们获得的收益比较小。1972年,美国求和时,特别是79年建交前后,为了逼迫美国国内的保守派放弃反对美国与新中国建交,美国授意欧洲放松对我们的技术封锁。日本也是在72年后在美国主子访华后,才蹦出来与我们进行技术交流。”洋跃进“就是在这时候发生的。第三世界国家当时与我们在出口结构上雷同,反而需要我们进行反哺,所以收益不大。
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国对我们进行了封锁制裁,没有发达国家敢到我们这里投资,特别是在70年代以前即使西欧和日本也指望美国市场,没人敢得罪美国。第二次越南战争,由于朝鲜战争中国对美国形成威慑,美国地面部队始终不敢大规模越过北纬十七度线,北越在中国、苏联、北朝鲜及整个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下,死战不休。拖得美国筋疲力尽。苏联利用两次石油危机,国力暴涨,在全球采取攻势,美国为了结束越战和改变冷战全球战略态势。1972年尼克松访华。至79年中美建交正式和解,新中国的地缘政治终于得到了缓解,美国的市场对新中国打开了大门,同时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外交、国防都做好了准备可以参与国际竞争,才使得78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成效。
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的内外部条件,决定当时的中国大陆不可能采取1978年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
1 当时的国际贸易总量 不足以支撑中国这么大的国家的加入
2 地缘政治条件不足以支持中国全面开放,当时全球容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市场对中国封闭
3 东北、内蒙、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福建在整个60-70年代均属于前线、50年代东北、西藏、云南、广西、福建、属于前线,整个国家处于准战时状态。特别是整个60年代-70年代初中国处于最不利的两线作战态势。
4 国内的工业基础,及教育状况没有准备好,一旦全面开放,作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必然被别人要求对等开放,国内民族工业,必然被冲垮。无论是闭关还是开放都是为了获得利益,慕虚名处实祸的事是不能干的。
76年,毛主席去世前,为中国全面打开国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中美和解 世界上最富有的市场美国市场向我们打开,连带着西欧和日本市场也为我们打开。也改变了两线作战的战略态势。
2 两弹一星 核潜艇 人造卫星等国防工业为我们稳固的国防,使我们可以放心的开放。
3 完整的工业体系、百万单位的产业工人、工程师、工艺师、科学家,不惧全球竞争。
4 健康的财政体系,良好的财政信誉,使西方争先恐后的借给我们钱。
这并不是贬低邓小平的改开,盖楼的该表彰,打地基的也不应该忘记,不能说第十个烧饼吃饱了,就抱怨头九个不该吃。放下筷子骂娘是不对的
新中国建交附表:
1949年10月2日 中国与前苏联的建交
保加利亚
1949年10月4日
罗马尼亚
1949年10月5日
朝鲜
1949年10月6日
匈牙利
1949年10月6日
波兰
1949年10月7日
蒙古
1949年10月16日
阿尔巴尼亚
1949年11月23日
越南
1950年1月18日
印度
1950年4月1日
印度尼西亚
1950年4月13日 (1967.10.30关系中断;1990.8.8恢复外交关系)
瑞典 1950年5月9日
丹麦
1950年5月11日
缅甸
1950年6月8日
瑞士
1950年9月14日
列支敦士登
1950年9月14日 (领事级)
芬兰
1950年10月28日 (1954年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
巴基斯坦
1951年5月21日
挪威
1954年10月5日
塞尔维亚共和国 1955年1月2日 (1955年1月2日系中国与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建交日)
阿富汗 1955年1月20日
尼泊尔
1955年8月1日
埃及
1956年5月30日
叙利亚
1956年8月1日
也门
1956年9月24日 (中国与民主也门于1968.1.31.建交,与阿拉伯也门于1956.9.24.建交,1963.2.13升格为大使级)
斯里兰卡
1957年2月7日
柬埔寨
1958年7月19日
伊拉克
1958年8月25日
摩洛哥
1958年11月1日
阿尔及利亚
1958年12月20日
苏丹
1959年2月4日
几内亚
1959年10月4日
加纳
1960年7月5日 (1966.10.20加军政府单方面与我断交,1972.2.29复交)
古巴
1960年9月28日
马里
1960年10月25日
索马里
1960年12月14日
刚果民主共和国
1961年2月20日 (1961.9.18中国宣布暂时中断外交关系,
1972.11.24两国关系正常化)
老挝
1961年4月25日
乌干达
1962年10月18日
肯尼亚 1963年12月14日 (1967.10关闭其驻华使馆,1969.3肯将两国关系降为代办级,1974.9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布隆迪
1963年12月21日 (1965.1.29中国宣布中断外交关系,1971.10.13复交)
突尼斯
1964年1月10日 (1967.9.26中国关闭驻突使馆,1971.10.恢复使馆工作)
法国
1964年1月27日
刚果共和国
1964年2月22日
坦桑尼亚
1964年4月26日
中非
1964年9月29日 (1966.1.6宣布断绝两国外交关系,1976.8.20恢复外交关系。1991.7.8中国宣布中止外交关系。1998.1.29恢复外交关系)
赞比亚
1964年10月29日
贝宁
1964年11月12日 (1966.1.3中国宣布中止外交关系,1972.12.29复交)
毛里塔尼亚
1965年7月19日
加拿大 1970年10月13日
赤道几内亚
1970年10月15日
意大利
1970年11月6日
埃塞俄比亚
1970年11月24日
智利
1970年12月15日
尼日利亚
1971年2月10日
科威特
1971年3月22日
喀麦隆 1971年3月26日
圣马力诺 1971年5月6日 (1971年5月4日中圣达成建交协议,5月6日正式建立领事级外交关系。1991年7月15日起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奥地利
1971年5月28日
塞拉利昂
1971年7月29日
土耳其
1971年8月4日
伊朗
1971年8月16日
比利时
1971年10月25日
秘鲁 1971年11月2日
黎巴嫩
1971年11月9日
卢旺达
1971年11月12日
塞内加尔共和国
1971年12月7日(1996年1月9日断交,2005年10月25日复交)
冰岛
1971年12月8日
塞浦路斯
1971年12月14日
马耳他
1972年1月31日
墨西哥
1972年2月14日
阿根廷
1972年2月19日
英国
1972年3月13日 (1954年6月17日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3月13日升格为大使级)
毛里求斯
1972年4月15日
荷兰
1972年5月18日 (1954.11.19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5.18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1981.5.5降格为代办级,1984.2.1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希腊
1972年6月5日
圭亚那
1972年6月27日
多哥
1972年9月19日
日本
1972年9月29日
德国
1972年10月11日(中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10.27建立外交关系,两德于1990.10.3合并)
马尔代夫
1972年10月14日
马达加斯加
1972年11月6日
卢森堡
1972年11月16日
牙买加
1972年11月21日
乍得共和国 1972年11月28日(1997年8月15日断交,2006年8月6日复交)
澳大利亚
1972年12月21日
新西兰
1972年12月22日
西班牙
1973年3月9日
几内亚比绍
1974年3月15日 (1990.5.31断交。1998.4.23复交)
加蓬
1974年4月20日
马来西亚
1974年5月31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974年6月20日
委内瑞拉
1974年6月28日
尼日尔
1974年7月20日 (1992.7.30中止外交关系,1996.8.19恢复外交关系)
巴西 1974年8月15日
博茨瓦纳
1975年1月6日
菲律宾
1975年6月9日
莫桑比克
1975年6月25日
泰国
1975年7月1日
孟加拉国
1975年10月4日
斐济
1975年11月5日
萨摩亚
1975年11月6日
科摩罗
1975年11月13日
佛得角
1976年4月25日
苏里南
1976年5月28日
塞舌尔
1976年6月30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
1976年10月12日
利比里亚 1977年2月17日 (1989.10.10中止外交关系,1993.8.10
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1997.9.9中止外交关系,2003年10月11日恢复外交关系)
约旦
1977年4月7日
巴巴多斯
1977年5月30日
阿曼
1978年5月25日
利比亚
1978年8月9日
美国
1979年1月1日
吉布提
1979年1月8日
葡萄牙
1979年2月8日
爱尔兰
1979年6月22日
建议你读一下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合作的《长城与空城计》也许会给你启发。1972年前,中国大陆不具备施行市场经济或对外开放的外向型经济的条件。我们现在所说的开放一般特指向西方开放,毛泽东时代的内政外交政策为新中国1978年对西方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内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