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市场上了最重要的一课
作者 / 吕世明从复工伊始就开始期盼,史诗巨作《阿凡达》终于将在本周末正式重映。距离上次在国内上映已经过去了4084天,内地无论是从市场还是到影迷已经迭代N次,即便是目前最火热的春节和国庆档,也很难重现11年前《阿凡达》上映初的火爆和热闹。当年,普通观众想看电影往往要提前到电影院的售票窗口买票,遇到热门影片和公众假日,排一会儿队是很常见的,提前到电影院几乎是常态,影迷购买卖品和衍生品的热情也并不低。
11年前,《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市场上了最重要的一课《阿凡达》在中国香港地区的译名是《天神下凡》,还是很契合影片的气质,其对于好莱坞而言,几乎可以算最后的一部史诗影片,毕竟一手缔造它的是詹姆斯·卡梅隆,而且该片在全世界都掀起了3D电影的狂潮和革命,特别是对于中国电影市场。
11年前,《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市场上了最重要的一课▲此次重映版海报其实近些年每当北京、上海甚至长春的电影节有《阿凡达》的展映时,票几乎都是最快售罄,所有影迷也都以“看过《阿凡达》IMAX3D版”和“没看过”区分为两个群体,其在业内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那么,《阿凡达》对中国电影市场到底有哪些改变呢?
11年前,《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市场上了最重要的一课技术的革命&更新,影院建设开始出现差异化在很多漫威粉丝津津乐道《复仇者联盟4》最终拿下全球票房冠军之时,很多更资深的影迷略感不屑,毕竟《阿凡达》在很多观众心里的地位是难以撼动的。“如果没有《阿凡达》,中国电影的院线加速进程可能延缓3-5年,在2010年前前后后,它从多个方面一步步地改变了世界和中国的电影,并一直影响到今天。”一位资深从业者对于《阿凡达》本次重映非常感慨,这次重映也引发了业内和影迷群体的轰动,但一切仍然还是要从《阿凡达》首次在国内上映说起。
11年前,《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市场上了最重要的一课▲2010年《阿凡达》国内首映,许多影院门口排起长队虽然中国电影在本世纪初就开始进行了院线化改革,并逐步推进电影院的多厅化改造和数字技术的提升,但所有的一切一直到《阿凡达》上映之后才得到更快推进,毕竟传统的胶片发行放映方式和未来一段时间内3D电影的推进是相违背的。2008年10月内地上映了一部全3D进口片《地心历险记》,当时内地的3D银幕数量不足100块,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二线城市甚至连一块3D银幕都没有。到了《阿凡达》上映时,内地的银幕数量与规模已经有大幅提升,大部分区域中心的商业街均已经开始配置3-6家的电影院,且每家影城至少要配置2块以上3D银幕,只不过IMAX银幕当时在国内仍属于稀缺品。一些影迷和媒体表示,在《阿凡达》后很多观众对于进口大片的看法有很大改观,并信誓旦旦的说“只有看了IMAX版《阿凡达》才算看过这部影片”。毕竟当年IMAX版本的《阿凡达》,仅用14个影厅创下了1.68亿的票房,占全部票房的12.2%。
11年前,《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市场上了最重要的一课不过在《阿凡达》之后,巨幕影厅逐步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千万级别的IMAX我们玩不起,于是各种廉价巨幕厅迅速崛起。同时3D影厅技术的本土化也在一步步推进,毕竟北美地区流行的Real-D专利技术需要票房分成,这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影市场,是很难经由一部影片而产生强大的新建和投资欲望。在《阿凡达》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看起来似乎所有进口片都急于推出特供3D版,并希望卖到中国来多赚一笔,很多国产片也急迫的转3D和IMAX版本,但就市场推广而言,《阿凡达》可能才是这一切的开拓者,且借助中国市场方面的成长,还让一家加拿大濒临倒闭的公司重获新生。
11年前,《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市场上了最重要的一课同时,在《阿凡达》后新建影厅也开始呈现出多厅化和全数字化,大部分新建影城仅保留1个胶片厅(有的甚至完全舍弃掉),同时影厅内座椅的舒适程度和候场区的环境也在逐步提升。从那个时候开始,内地观众逐步可以舒舒服服的在电影院里面看电影了,外资(含港资)影城也一点点的更多进入到内地。
11年前,《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市场上了最重要的一课硬核影迷出现,影迷消费升级,宣发投入提升其实在《阿凡达》之前,内地电影院的整体区别不大。尽管像万达影城已经开始展露头角,但大部分影管院线仍然处于一种混战的状态,影迷也基本处于发展的懵懂时期,能区分一家影城是否为星级影城,并配备什么样的音响系统的已经算非常高端的影迷了。
11年前,《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市场上了最重要的一课▲2010年《阿凡达》国内首映时《阿凡达》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些,作为一部多格式发行放映的影片,该片在当时几乎发行了内地所能放映的所有版本,特别是东莞万达作为当年内地最大的胶片IMAX影厅,一张IMAX版的《阿凡达》可谓一票难求。
11年前,《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市场上了最重要的一课▲网友晒出的票根,图源见水印为了能够看到更好版本的《阿凡达》,更多硬核影迷开始出现。尽管《阿凡达》并不是第一部在内地上映的IMAX影片,但对于这样一部顶级热门的影片,更为彻底全面地研究其视听价值是很多“硬核”影迷的朝圣行为。在阿凡达上映期间,像东莞、武汉、北京和上海,包括长春等都成为了高端影迷的必去之地。但受到收入水平、消费观念和多个因素的影响,“打飞的”和“坐高铁”(京广高铁2009年12月26日开通)成为顶级影迷的标志。
11年前,《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市场上了最重要的一课作为一种圈层文化,《阿凡达》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是一次“升维刺激”,这种现象后来一直到《复联》的出现才有更新和替代。同时在《阿凡达》后,无论是进口片影片还国产影片自身,对于影片的宣发投入都开始明显加剧。根据媒体报道,《阿凡达》的宣传费用高达1.5亿美金,当年该片在国内的宣传可谓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从这一年开始,更多的原来做广告、文案策划和宣传推广的公司开始一步步进军电影行业,原来国内的一些老牌电影公司也开始投资制作高成本的大片,更多影视公司也开始在宣发费用方面做更大的投入。
11年前,《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市场上了最重要的一课票价提高,消费观念和售票方式改变最近几年春节和国庆档,普通观众最喜欢吐槽的可能就是票价的提升,毕竟现在的主体观众每年的观影频次都比之前有很大提升,尽管这部分核心影迷只占较少的一部分,但他们对票价的敏感程度要高于很多在重点档期观影的观众。即便这样,迄今为止《阿凡达》仍然是有数据可靠的内地院线上映影片平均票价最高的一部,这里不包括一些在电影节小范围放映的影片,毕竟那部分影片的版权费是单独结算。但《阿凡达》接近50元的平均票价和场均72人的观影人次,仍然是今时今日任何一部影片难以匹敌的。
11年前,《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市场上了最重要的一课在《阿凡达》之前,其实内地的平均票价还是挺高的。但无论是影城的会员卡体系,还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所推行的周二半价策略,从执行层面来看都很难带动市场的彻底变革。在看到像《阿凡达》《变形金刚》和其他一些进口片动辄提价的情况时,中国电影的从业者才真正意识到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如在普通的一二线城市3D影城,《阿凡达》普通3D票价也非常高。即便如此大家仍然是趋之若鹜,哪怕我去买的票是最差的位置,能够看到该片并第二天在办公室参与话题讨论不落下风才是紧要的。
11年前,《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市场上了最重要的一课▲由于放映场次过于密集,有影院的IMAX放映设备甚至出现损坏观众并不是抵触电影院的高票价,观众是抵触影片内容的低品质。只有影片的质量过硬,有足够多的新鲜元素刺激到大家,多花一些钱大家是不在乎的,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春节档,作为一个新民俗,多花钱看电影已经一点点变成常态。如果按照物价上涨指数和通货膨胀率来看,11年前花费百八十元看《阿凡达》大体相当于2019年的观众花三百多看《复仇者联盟4》,在《阿凡达》之后的那些真真假假的3D影片也有“溢价”的现象,但3D影院最初质量良莠不齐,导致3D影片口碑大打折扣,但这些锅不应该由《阿凡达》来背了。不过对于院线和影城而言,《阿凡达》所引发的产业变革和流量,其实并没有在票务平台上做出相应的更新和改变。虽然大多数院线和影管公司都在十余年前推动会员卡模式,可以通过电话订票、网络平台(当时只能通过PC&WAP网页端)订票,过程繁琐且容易延迟。《阿凡达》这样的经典影片在此时重映,不仅令许多当年的观众情怀奔流,也让许多听着这段传说长大的年轻观众们可以真正领略经典的风采。同时,其对于眼下市场淡季的缓解和拉动作用也格外重要。
11年前,《阿凡达》给中国电影市场上了最重要的一课影片中,“天神下凡”的惊艳画面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而对于3月的大盘降温期来说,《阿凡达》的登场不也恰似“天神下凡”吗。当然了,这次重映只是一个开胃小菜,未来的《阿凡达2》和后续作品才是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