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必须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情况
【本文由“问安”推荐,来自《亚历山大远征到中国,就会被抓去修长城?不吹不黑,用兵力动员能力来说话》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要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必须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情况,因为国家的军制和经济条件极大依赖于此。
战国中后期,七国之间的战争已有二战总体战的性质,互相之间的战争关系到各自的生死存亡,为赢得胜利不得不做全国总动员并不算罕见。战国时秦国兵役征兵年龄一般从15岁到65岁,那么以秦国800万人口算,征发一支百万人的大军并不是难事。要知道,二战末期德国可是达到了9个人中有1个人当兵的比例,美国也达到了11个人中出1个士兵。
在古代,农民日常耕种产出粮食,这个过程同时是锻炼,保障农民有良好体魄,并且纪律性好,在战时是合格的兵源。战国时的诸国,常备军依国力强弱,由十几万到三四十万不等,秦赵两国作为当时最强的两个军事强国,都有三四十万的常备军,这些都是精锐。以长平之战为例,赵国除李牧防备匈奴的十几万人马,其余精锐都集中到长平战场附近,秦国类似,不过秦国由于国力优势,兵力略微占优,但并不构成决定性优势。在双方长期对峙,不断投入资源加码的情况下,战争由战役性质转变为战略决战性质,于是双方都下血本进行全国总动员,最终结果达到史书记载的数量,秦国举国兵力近百万,而赵国也有七八十万,双方投入到长平战场上的有百万。
军队数量是这么多,但战斗力当然不能等同。双方的主力是常备军,紧急征发组建的军团显然是二线,十几岁孩子和五六十岁的老人都是兵员,战斗力显然不能跟主力比。但征召军团可以构筑工事、封锁、防御守备,充任缁兵,解放精锐进行攻击和机动。而且这些军队仍然具备相当战斗力,史书记载这场战争之后秦国损失兵员也有三十万,说明二线军团也承受了很大的伤亡。从整场战争动员的人力来说,除了军队中的缁兵,从国内到战场外围之间的后勤运输还要另外征发大量民伕支持。很多人质疑中国古代战争规模,主要是觉得要这样大家就不过日子了?答案还真是不过了,这种左右国运的关头,田抛荒,当年的收成不要,第二年的粮食也不种了,全靠积粟撑过这两年。古代打大仗,是要全国上下先埋头苦干好多年,储备好粮草再开打的。所以古代中国一直重农轻商,那是有原因的。农民多,兵源就足,粮食产量就高,国家日常积累的粮食就多,平时能赈灾,战时能够支持更多的军队更长久的作战。
中国古代战役能达到数十万、上百万的参战规模,是农耕经济发达,并由国家层面进行组织保障的结果。而古代欧洲、西亚战争规模小,就是因为没有发达的农业和组织结构支持,支撑不起。研究中国历史不要妄自菲薄自我矮化,看欧洲、西亚战争规模普遍几万人,就觉得只有那样才算真实,中国的史书都是吹,实际上那是古代欧洲和西亚的标准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