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雨中之泪:科幻电影史上最富诗意、想像力和哲学意味的一个场景

春节期间,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留在公司值班。利用这段难得的空闲,我刷了心仪已久的、但一直没有时间观赏的几部老电影,其中一部便是《银翼杀手》。

《银翼杀手》根据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1968年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1968)改编,是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动作科幻电影,哈里森·福特、肖恩·杨、鲁特格尔·哈尔等主演,1982年6月在美国上映。

500

《银翼杀手》1982版海报

《银翼杀手》讲述了2019年,洛杉矶变成乌烟障气的混乱之地。人类制造了与真人无异的仿生人为人类工作,但当这些仿生人有了思想感情时就要将他们毁灭。仿生人虽然生性残暴,却对自己只有短短四年的生命充满渴望和留恋。人类不允许这些复制品拥有做正常人的权利,所以必须毁灭这些被定罪为“妄图成为人类”的生命。戴克是一个专门追杀叛逆仿生人的杀手,但当他与美丽的女性仿生人瑞秋相遇时,两人发生了感情,他开始左右为难……

今天的观众,已经被各种大片吊高胃口,对宏大主题和酷炫特效也已经习以为常。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电影,《银翼杀手》今天看来或许稍显简陋。但即使放在今天,《银翼杀手》也是最为优秀、最有代表性的科幻电影。

500

手边暂时没有合适的原作高清剧照,这张是续作《银翼杀手2049》剧照

《银翼杀手》节奏缓慢,但风格十足;带着强烈的反思气质和人文精神;影片的内核(故事、影像、构思)具有相当纯正、坚硬的科幻味道;特效的目的在于让观众完全融入到影片的氛围中去而不是炫耀技巧,刺激感官——大部分优秀的80年代科幻片,都具有这些特点。在它之前,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世界多半一尘不染,秩序井然,充满了机械崇拜的味道。

《银翼杀手》中的未来社会却潮湿阴暗,西方文明已经崩溃,东方文明(影片中的大量细节暗示是日本,当时日本经济崛起,风头正劲)成为当时文化的主导,先进的高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与混乱的人类生活交织在一起。颓废的美感,伤感忧郁的情绪,迷幻的音乐,反乌托邦精神,质疑世界本质的虚无主义……这种赛博朋克(cyber-punk)风格影响了很多的科幻影片。

500

手边暂时没有合适的原作高清剧照,这张是续作《银翼杀手2049》剧照

《银翼杀手》始终贯穿着对人和人的价值的思辩,探讨的是一个人应该如何去“认识自我”和“寻找身份”的古老命题。一方面人类试图消灭由自己亲手制造出的各方面“功能”都强于自己的仿生人,而另一方面仿生人为了生存的权利与人斗争的矛盾,迫使观众不得不透过仿生人的命运来反思自己。

原著作者菲利普·迪克评论道:在我看来,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戴克在追捕仿生人的过程中越来越丧失人性,而与此同时,仿生人却逐渐显露出更加人性的一面。最后,戴克必须扪心自问:我在做什么?我和他们之间的不同本质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不同,那么我到底是谁?

《银翼杀手》最突出的亮点,是片中文明的规则秩序与人性情感之间的冲突。在科技高度发达且仍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是一个具有警示意义的隐喻:固有的秩序与整洁也许会被人们所摈弃。影片基调阴郁而灰暗,在穿梭于高楼大厦间的快速飞车下面,是肮脏拥挤的街道。在遮蔽了半个天空的巨幅广告下面,是庸庸碌碌的芸芸众生。即使不考虑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天西方社会的真实的混乱情形,也强烈印证了影片当年对“未来”的猜想。

500

罗伊之眼

片中罗伊(Roy Batty)是仿生人的首领,是泰勒博士制造出来的,被称为“仿生人中的天之骄子”。在制造这些仿生人之时,因为担心其发展出人类的情感,而设置了四年的生命期限。当罗伊开始追求生命的延续时,他就开始脱离了简单的仿生人的范畴了。他有了生命的意识,有了求生之欲,有了永恒之念,而这非机器所能为。当他向泰勒求永生之法时,泰勒说:“The light that burns twice as bright burns half as long. And you have burned so very very brightly.” 我个人将这段话意译为:“一半人生,双倍光明。你(的生命)燃烧得如此耀眼。”

罗伊对泰勒的发问,又何尝不是人类对造物者的发问?我个人理解,就像我们人类,拥有美好的品质和精神,伟大的理想和抱负,无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时却受限于孱弱的躯壳(比如霍金)和困顿的境遇(比如王勃)。

500

鲁特格尔·哈尔在《银翼杀手》拍摄现场

饰演罗伊的鲁特格尔·哈尔(Rutger Hauer)哈尔评价这个角色说:“这部片子的讽刺性在于,我觉得罗伊在剧本里像个英雄,主角戴克倒像个蠢货——孤独、沉溺酒精、毫无感情。但最大的反派罗伊却被写得像一个血肉丰满、被光晕笼罩的英雄。和他的人类对手相比,他的优点实在太多。‘枢纽-6’型的那些特性,但是一台机器要这些东西干嘛呢?他似乎有自己的良知,有时也会变得很温柔,好似他也有自己的心。这些特质对人类来说很美好,但对机器来说,就更棒。这样,这个角色令我错觉丛生,我觉得他几乎就是一个真正的人,强壮而令人喜爱,却被束缚在一块电脑芯片中,电池里的能量也几近枯竭。”

正因为对角色有这么细致入微的独到深刻见解,哈尔才能极致演绎“拥有人类个性的非人类”。我们也就理解为何罗伊这个角色在观众心中有那么强的冲击力了。

在仿生人罗伊生命的最后时刻,有一段雨中告白:

500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ness at Tannhä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Time...

to die.

以下是中文翻译(我按自己的理解做了细微的改动):

我曾见过

人类无法想象的美

我曾目睹太空战舰

(被击中后)

在猎户座的边缘熊熊燃烧

我曾注视C射线

在唐怀瑟之门的黑暗里

闪耀万丈光芒

而过往所有的瞬间

终将湮没于时间的洪流

就像泪水

消逝在雨中

……

死亡的时刻

到了

哈尔细腻且多才多艺,他即兴发挥,用诗一样的语言阐述孤独、死亡的哲思,以飞鸽象征灵魂不灭,如梦如幻。他不仅是在讲述仿生人的命运,更像是在讲人类的命运:一切都会消逝,就像泪水消逝在雨水中。这是一段兼具诗意、想像力和哲学意味的台词,动人心弦,使整部影片的格调顿时得到升华。为了演绎这段台词,我还特地制作了一段混剪视频(腾讯视频附于文首,B站视频请戳:BV17U4y1W7Fi)。

冷雨打在脸上,白鸽从手中飞出,飞向布满阴霾的天空。这个场景也已成经典,被称作“雨中之泪”。

500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回忆说:“鸽子是哈尔的杰作。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他对剧组也是贡献良多,总是才思泉涌点子不断。哈尔曾问‘我能不能用一只鸽子?’而我答道‘你不觉得这有些太做作了吗?’但他是那么的认真,最后我不得不让步‘去找一只来吧。’他赢了。这真是最后一秒才冒出来的点子。”

第十放映室评论说:“他怀中的白鸽直上云霄,是带他的灵魂从污浊的人世飞天,还是去寻找罪恶已洗、洪水已退的的橄榄枝呢?”。

有观众甚至说:如果不是最后一刻,那个凶悍暴戾的仿生人忽然静静坐化,手中的白鸽宛若天使和灵魂飘然而去的话……我会给影片只打2星。

还有观众说:这是我看过不下十遍的段落。几十年过去,死亡的时刻,终究还是来了。

可见“雨中之泪”影响之深。

500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银翼杀手》的基本设定,仿生人这一概念,在后来的许多电影和游戏中得到发扬光大,《底特律:我欲成人》就是一个代表。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个短片:《<底特律:我欲成人>之卡拉前传》(视频附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