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日系列2:为何会发生南京大屠杀那样的惨案?

公祭日系列2:为何会发生南京大屠杀那样的惨案?

500

 

1937年12月13日凌晨,当时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城垣四周枪声渐寂,在闪着忽明忽暗的鬼火中,侵华日寇蜂拥入城,第16师团步兵第20联队在中山门城门铁扉上,用白漆写下,“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午前三时十分,大野部队占领”。

1

在随后6周里,日寇在我华夏大地,杀戮、奸淫、抢夺,六朝古都南京一片火海,沦为人间地狱。

在中国进入抗战最为艰难时,1940年,蒋介石小舅子宋子文,出使美国寻求援助,一如当年“申包胥哭秦庭乞师于秦”,获得租借物资2500万美元,至其1941年12月任外交部长后,长驻美国,并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才与美签署租借协定。

这个时候,距离宋子文出使美国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时间。

1943年,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美国度过长达3个月的时间,四处游说。

2

之所以会发生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与当时的蒋介石对日本存在严重的战略误判,息息相关。

早在1578年,日本丰臣秀吉就已制定灭亡中国的大陆政策。随后,日本陷入军阀混战“无力回天”,但并不代表死心;1868年德川幕府将“国家权力归还天皇”,1872年2月,明治政府设立陆军省、海军省,至1873年1月,单由日天皇直辖兵力就已急剧膨胀至31680人,海军实力由1872年2月大小舰船17艘、13837吨位增长到1875年的23艘舰艇、18000吨位;1894年,日本“图朝鲜,窥视中华”成功;1900年取得中国驻屯军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窃中国山东而建青岛海军基地。

从这个时候开始,日本开始攒起所有的劲头对准中国,尤以1927年由时任日本外相的田中义一所拟定的“田中奏折”为典型。当时的日本,为积极侵华而建立起强大战争机器,以缺乏工业原料为借口,向全球各地购买煤、铁、石油等原料,通过批准破记录的军费开支,积极、隐密地建立起现代化的陆、海、空三军。仅陆军,已保持拥有25个常备师团、战时动用野战50个师团能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作为一国元首的蒋介石,不仅对有着4倍于日本国土面积、占当时全中国重工业80%以上、一望无际望不到边稻田的东北四省弃之不管,更是通过《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系列卖国条约,节节后退,直退到北平苑平城外。

等到全面抗战仓促爆发后,在同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一溃千里;在国军一路溃逃到南京时,途中连一个像样的阻击战都没有,胆寒如此,南京焉有不沦陷之理?特别是,当时保卫南京的国军13个师共10余万人中,大多刚刚经历上海苦战及之大溃退,既严重缺编又士气相当低落,新补充的数万士兵,当时居然没有完成必要的训练。

3

另一方面,中国当时不仅是一盘散沙,蒋介石更是大力排斥异己。

当时诺大中国,虽贵有四亿五千万人口之众,却像拼图的图块一样地四分五裂,每一块都由不同的人占据,并都有自己的军队,如西北军、东北军、川军、滇军、粤军等,且都提防着蒋介石。

为什么要防蒋?战前,陈济棠、王家烈等一一被蒋介石收拾掉。时,蒋介石每到一个地方,都将其势力挤进到那个地方。前车之鉴,众人不寒而栗。“云南王”彝族人龙云防蒋甚于防日,当时中国其他派系军队同样是惧于“中央军”甚于惧于“日军”。甚至,当日本步步蚕食华北时,这些头头,不仅作壁上观,心里窃喜也未可知。战前,当时有几个头头敢拍着胸口说自己没有与日本接触过?龙云是,韩复渠是,阎锡山是,连之后“徐州大捷”的李宗仁也不例外。

反观日本,当时已是高度团结、紧密、组织化如一人,其军队作战更是不用命令就能主动协助和援助。而山东的韩复渠,则是不战而逃,置守土之责不顾。

更不用提蒋介石当时发挥到极致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4

南京被日本破城,已成为必然。

1937年12月13日凌晨,日寇破城而入,当太阳再次升起时,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已无可挽回地沦陷。

就在日寇华中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乘汽艇逆江而上、参加南京举行的“入城式”上,在侵略者发出胜利欢呼声的同时,传来的是留在南京城来不及逃走的中国女人、儿童、老人的哭喊声。

当时,在入侵南京中,有一个叫富本的日兵,在写给其国内友人的信中,如此得意洋洋,“我们得到了中国的首都,也得到了首都的女人;这是个没有出息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用;只有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才有希望。”(忻平《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

时至今日,南京那些冤魂尚未安息,而日本政府,却对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仍百般抵赖,欲除之而后快。

(第七个国家公祭日系列2)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