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吃过热烧饼的溥仪,是不是中国饮食待遇最差的皇帝?
皇帝吃的,有时也就那样
这两天网上有一个吐槽外卖送餐不及时的段子,炒得挺热乎的。
内容是这样的。
那么溥仪是不是真的没吃过热烧饼?
据说还真的有这么个事情。
新中国成立之后,溥仪和沈醉(国民党特务)、杜聿明(国民党军官)曾经一起在监狱接受改造,仨人是狱友。
出狱之后,三人保持联系,有一天一起去故宫玩。
沈醉和杜聿明是去旅游,溥仪则是回“家”看看。
结果路上经过一个烧饼摊,传来阵阵香味,杜聿明和沈醉还好,溥仪闻到这个香味,两眼放光,沈醉就给溥仪买了个热烧饼。
结果溥仪吃了一口,就破口大骂:狗奴才骗了我20年。
原来,溥仪之前吃过烧饼,只不过吃的是凉的,因为那时候都是小太监出宫后给他买了带回来,太监贪玩,回来晚了,就告诉溥仪,烧饼都是凉的,热的不好吃。
有人可能怀疑,溥仪在位的时候,清朝虽然破败了,但是不至于这么虐待皇帝吧?
其实皇帝的伙食这事吧,也得看时代,有些时代的皇帝,吃的真的也就那样。
饿死的姜小白
姜小白不是那个酒,而是春秋时代齐国的霸主,齐桓公,虽然严格来说他没有皇帝的名分,但是实际上他的权力和皇帝是差不多的。
齐桓公年轻的时候,是很能干的。重用管仲这样的能臣,国家大事亲力亲为,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但是到了晚年,齐桓公开始好大喜功,特别是在管仲死了以后,就完全地放飞自我,重用了易牙这样的人。
易牙这人吧,是个狠人。都说虎毒不食子,但是易牙为了接近齐桓公,连自己的儿子都舍得杀。
齐桓公有一次和身边的人说:这辈子自己啥都吃过了,但是没吃过人肉啊。
于是易牙晚上回到家,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成肉汤,端给给齐桓公,齐桓公吃完说,这肉味道不错啊,是什么肉?
易牙说:这就是我儿子的肉。
管仲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就劝齐桓公说:杀了自己儿子讨好君主的人,不可以信任。
齐桓公当时也当回事,没理易牙,但是时间一长,就放松了警惕,最后还是重用了易牙。
结果到了齐桓公晚年,易牙忙着争权,就和几个大臣一起,把年老的齐桓公关进一个房间里,让他自生自灭。
有一个宫女路过,齐桓公问:为什么现在没人给我送吃的了?
宫女说: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分齐国,全国的道路已经有十多天没有办法正常通行了,谁还顾得上你吃饭啊。
齐桓公非常羞愧自己没有听管仲的话,于是用一块盖在车前横木上的白绸裹住自己的脸,就这样饿死了。
他死后一直曝尸了67天,都没有人来看他,直到尸体腐烂生蛆,蛆虫爬出了房间才被人发现。
借钱的朱翊钧
到了明朝的时候,皇帝吃饭也有很多趣事。
比如,嘉靖皇帝朱厚熜。这个皇帝最大的爱好是炼丹修道,那炼丹修道是个有讲究的事情啊,要修仙,就要吃素。可是皇帝这锦衣玉食惯了,你让他吃素,他也吃不下去啊。
没办法,当时主管皇帝饮食的人,就用荤油或者猪血一类的东西制作菜肴,专供嘉靖皇帝一人的饮食。
老子吃素,但是儿子就不一样了,明穆宗朱载坖是朱厚熜的第三个儿子,这小子没有继承父亲吃素的习惯,爱吃肉,口味还特别重,喜欢吃驴肠子。
我不知道这个皇帝吃驴肠子是不是和相声段子里,于谦老师的父亲一样的吃法,但是按理来说,皇帝家大业大,吃个驴肠子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吧?
还真不是。
当时的大臣告诉明穆宗朱载坖说:“您每吃一次驴肠子,光禄寺就要杀一头驴啊!”。
朱载坖一听,立马就说,那我不吃了,以后都不吃了。
你可能会讶异,皇帝吃不起驴吗?
别笑,明朝皇帝,可能还真有可能吃不起驴的。
上面说到一个地方,叫光禄寺,这个名字听起来像和尚庙的地方,其实是管皇帝的饮食起居的。
秦代就有,按照秦代的制度,光禄寺设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澧膳馐之事,到了隋唐,光禄寺是九寺之一。
光禄寺掌管饮食,太仆寺掌管车马,太常寺掌管礼仪,宗正寺掌管家属),大理寺掌管刑狱,卫尉寺掌管门禁,鸿胪寺掌管社交,司农寺掌管仓储,太府寺掌管贸易。
这其中有些随着时代被废除了,比如卫尉寺,有些改了名比如宗正寺,在清代叫宗人府。
明朝因为起家的朱元璋是个要过饭的,所以对于皇室财政,是相对节俭的,掌管皇帝起居花销的光禄寺,给皇帝每年定的花销都有数,超过了这个数,皇帝自己想办法。
到了万历年间,16岁的万历皇帝亲政之初,没有经验,一不小心花多了,超支了10万两。
皇帝没办法了,找当时的首辅大臣张居正借钱。
领导找你借钱,多大的面子啊,但是张居正非但不借,反而批评万历皇帝不懂得节俭,叫他自己想办法。
万历皇帝估计也没有想到借钱这件事这么麻烦,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就再也没提过。
- 下一页
但是到了秦汉以后,这一制度难以实施了,政权的实控面积太大,原来只是一市一县那么大的地区,经过春秋战国成了一省到数省,到了秦始皇是十几个省的面积。
时间成本上太大了,而且财政支出也大了。另外一个原因是政治风险也提升了,秦始皇巡视全国时,死于沙丘,秦亡;隋炀帝死于江都,隋亡。
因此,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对于皇帝巡视全国,基本持否定意见。上面几点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放到台面上讲的话。
还有一些就是不会放到台面上讲的,地方实力派、地方官员,不希望皇帝巡视知道实情,会夸大皇帝巡视扰民的程度,故意不讲了解地方实情、镇抚民心的作用。
而皇子的老师,一般是儒家的人,与地方实力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会在教学过程中,否定巡视制度。
所以,历史上但凡是有作为的皇帝、想作为的皇帝,都会推动巡视,然后会出一些“名臣”阻止,再然后是这些皇帝的名声都不会太好。
但是到了秦汉以后,这一制度难以实施了,政权的实控面积太大,原来只是一市一县那么大的地区,经过春秋战国成了一省到数省,到了秦始皇是十几个省的面积。
时间成本上太大了,而且财政支出也大了。另外一个原因是政治风险也提升了,秦始皇巡视全国时,死于沙丘,秦亡;隋炀帝死于江都,隋亡。
因此,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对于皇帝巡视全国,基本持否定意见。上面几点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放到台面上讲的话。
还有一些就是不会放到台面上讲的,地方实力派、地方官员,不希望皇帝巡视知道实情,会夸大皇帝巡视扰民的程度,故意不讲了解地方实情、镇抚民心的作用。
而皇子的老师,一般是儒家的人,与地方实力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会在教学过程中,否定巡视制度。
所以,历史上但凡是有作为的皇帝、想作为的皇帝,都会推动巡视,然后会出一些“名臣”阻止,再然后是这些皇帝的名声都不会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