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写作上带有“咪蒙”气质,初看新鲜越看越难以接受,大家怎么看?

【本文来自《刘嘉玲啊刘嘉玲,有啥想不开非要演她?》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半生缘》等张爱玲的作品,我是看过的。初始时觉得新鲜,后来越看越难以接受,断断续续的强忍着读完几本后,看到就想吐。

她的作品可以这么说,她那种迷蒙式的心理写法,对习惯传统的中国文学的写作手法,却又没接触过教多国外文学的读者来说,能给人带来一种新鲜感——中国的传统文学写作方式常以叙事或意境为线而带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而国外的文学写作手法则是惯于以人物的心理而带出叙事与情感,中西完全相反。

       尽管描写心理活动的写作手法天然带有“迷蒙”的“气质”,可张爱玲的作品,除了文笔上的迷蒙,还带有一种思想精神上的可笑的痴傻与幼稚。

       其作品就像是,姨太太们看不破、挣不脱亦不想挣脱那种沦为男性玩物的根由与命运,却又整天名为困于实为期望所谓的真爱,并臆想着以老爷们的真爱去掩盖自己的可怜与可恨,去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去逃避面对这种悲惨命运的无力。如同玻璃罐子里的烟雾,虽可以幻象万千,却依然只是螺壳(罐子)里作道场;如同笼子里的金丝雀,虽可以绚丽多姿,却实际只属自怜自得与自泣。

        你能从她的作品里里看到的所谓的纯与真,能看到悲惨,也能看到对这种悲惨的哭诉与挣扎,仅此而已——你看不到真正的抗争与冲破。给人的总体感觉,只是痴傻得可笑,可怜得可恨,和压抑与灰暗。

如果拜读其作品,或者对其作品影视进行创作,进行的是引申和升华,把精神主旨定在控诉那种悲惨的命运及其社会根由,那还有点意义。可如果局限于所谓爱情的纯与真和所谓的情感的复杂,那就像是在吃一坨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读其作品而只感于其“情”的,影视化其作品却在服化道上突出姨太太式的光鲜亮丽的,就都是一坨屎!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