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被《战火熔炉》所感动

前言:本来并不想写这篇的,毕竟我看完《战火熔炉》时早已播放结束。而最近看风闻又掀起了对《战火熔炉》的讨论,那就下决心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以对这部电视剧进行探讨。以下正文

作为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期间播放的电视剧,《战火熔炉》无疑在军事爱好者群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我虽然由于没空没有第一时间看,但是周围的赞不绝口让我对这部剧有着极大的兴趣。尤其几个对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尤其道具)极为挑剔的朋友也对这部电视剧赞不绝口,以至于让我非常期待。而群聊中时不时看到的电视剧截图也让我能感受到剧组的讲究。

500

出于机缘巧合,和《战火熔炉》的出品方人员有了一些交流,也知道了这部剧的问世是多么的不容易,甚至差点面临夭折。而当我有时间定定心心刷这部剧时,作为许多年不看国产电视剧的人也被《战火熔炉》所感动。文章会比较长,所以先下个结论:《战火熔炉》是过去四十年以来最为优秀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

在抗美援朝已经过去70年的今天,任何现今拍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都有一个核心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我们为何而战。70年前,解放战争尚未打完,国民党残余部队还在西南地区,十万大山中还有大量土匪。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还面临着蒋匪帮的渗透破坏和轰炸。在当时全国每一个人都知道为什么要几十万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而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尤其是对历史不熟悉的人),想要理解出国作战的意义就有着巨大的代沟。所以,如果将“我们为何而战”给说清楚了,那么注定会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而作为反面案例,某今年上映的抗美援朝电影就压根没有解释“我们为何而战”。

充满现代气息的主角

电视剧的主角赵和是一个解放战士,曾经作为青年军入缅作战并成为国民党军的战车排排长,最后在49年12月被解放军俘虏。他作为解放战士与部队一起入朝时,尚未完成思想上的转变,态度极为消极。他身上的气质、对美军和装备的了解与那个时代(或者说与志愿军)有着强烈的违和感。或许这么说更加准确点:赵和更像一个从2010年左右穿越到1950年的一个爱好美军的军事爱好者。他对美军的装备如数家珍、他对美军的作战规范了如指掌、他对美军各个部队的历史沿革一清二楚,甚至还有他是穿越者的“铁证”:“陆战队在美军里面的称呼是什么,是四等人。”这样一个有着极强21世纪网络军迷气息的角色对目标观众群体(年轻军迷群体)有着较强的代入感。当然一个严肃的抗美援朝电视剧自然不可能出现穿越者这种违反时空管理局管理办法的角色的,那自然得给他安排一个接近的身份:曾作为远征军与美军长期配合作战,以圆上他那大幅超越时代平均水平的见识。

500

为了解释赵和的知识,他作为国民党坦克排长的赵和其参加远征军与美军配合作战的经历

所以觉得赵和很违和?充满着精英的优越感?有着和时代完全不同的知识?那就对了,因为他就是个以21世纪视角和观点来参与抗美援朝的人。在初期,他看不起土土的志愿军,对美军强大的火力怀有极大恐惧,不相信能在装备绝对劣势条件下战胜美军,全身上下充满了小布尔乔亚气息。然而正如片名《战火熔炉》,部队是个熔炉,而战争是炼钢的火。一百四十斤的身体塞进这熔炉,出来的就是一块好钢。从开始一脸严肃的“告诫”四连一旦暴露就会在美军绝对火力优势下被撕成碎片,到最后他成为四连代理连长时对美军空降兵阵地发动刺刀冲锋,他在抗美援朝这个熔炉中炼成了一块钢。

500

初期赵和对美军强大火力恐惧不已

500

而在与美军空降兵的正面交锋中他已经敢于拼刺刀了

而另一个重要角色,雨三湾则是一个“现代”与“过去”的一个融合剂、一块缓冲垫、一座桥梁。这个角色的设定就充满了象征意义:出生于南昌起义、被红军收养于三湾改编、八个养父中有七个牺牲在我军创建以来各个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战斗之中,最后一个还活着的养父也是作为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抗美援朝。

作为负责赵和思想动态的人,她成为了一个桥梁,一个搭建在赵和(现在的我们)及四连(七十年前的志愿军)中的桥梁。通过她,打开了一扇了解志愿军的窗口,也通过她逐渐让赵和以及观众理解了志愿军,理解了战士,理解了为何而战。

“他这样去死毫无意义”

“不,他的死是有意义的”

什么叫我军的“味”

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或者说,涉及到历史上我军的影视作品都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没那味或者味不对。就如称得上抗日剧中精品的《亮剑》,深入人心的李云龙这一形象也存在着充满军阀作风,与我军历史同期格格不入的问题。

不得不说近年的影视剧,尤其是抗战剧等,确实没有体现出我军的精气神,更像是写作八路/新四军/解放军读作国军,缺少那股子味。但也有不少人机械的把“味”给当成必须只说“同志”,不能说“兄弟”,有矫枉过正之嫌,也以此来攻击《战火熔炉》里没有那股子“味”。然而看过剧就会知道,指导员与人交谈都是言必称“同志”,而士兵之间相互称呼中才会出现“兄弟”。

而《战火熔炉》中更难得可贵的是,在剧中指导员、党支部的作用有着相当的分量,对于人员处分或者任命都是通过党支部决议来进行。在剧中更是表现出我军在作战中充分发挥军事民主,战前开诸葛亮会来讨论战术与部署,而非常见的影视剧中指挥员一拍脑袋就在地图上做出部署。

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有在四连入朝初期的云山战役中,得知自己所在位置为美军装甲分队撤离的必经之路,连长做出阻击决定后连长、指导员、班长、排长、党员开诸葛亮会,七嘴八舌的讨论怎么打这一仗。哪怕当时刚作为解放战士,吸收进部队没多久思想上没有完成改造尚属于落后份子的“失败主义份子”赵和,也因为对美军装备熟悉也列席战前诸葛亮会,最终制定了作战方案。

《战火熔炉》中的四连,战前讨论各抒己见,但确定了作战方案后哪怕有意见也要坚决执行,对命令有不满也得通过组织程序来向上汇报而不是自己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完美的体现了我军的战场纪律。更不用说随着战争的进行,在班长、排长阵亡后老兵自发代理起班长、排长职务,带领战士继续作战,完美的体现了我军的特征。如果说什么叫我军的味道,那我觉得,这就是那味。

500

专业的敌人

作为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敌人——美军,是最主要的敌人。而《战火熔炉》则很好的体现了抗美援朝中不同阶段美军的战斗力。在初期的云山战役中,四连与骑一师的部队交战,美军军纪松散、战斗力松松垮垮,除了钢多之外甚至可以说是不堪一击。以至于赵和说骑一师是美军的王牌部队时,还被其他战士嘲笑“就这也是王牌?看起来战争很快就能结束了!”这是与历史上美军在战后大规模复员、部队都是毫无经验的新兵相符合的,也与历史上朝鲜战争一二次战役中美军那极为拉胯且混乱的表现相符。而当四连奉命支援东线战场、参加长津湖之战时,训练有素的陆战一师就对四连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还导致了排长“财神”牺牲。对于不同美军、不同时期的战斗力表现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而这在第五次战役后撤阶段——也即全剧的高潮部分——四连向北后撤时遭遇的美军空降兵时表现的最为明显。在这一时期李奇微已经适应了志愿军的“星期攻势”进行了战术调整,并且美军也征召了大量二战老兵回到部队并投入朝鲜战场之中,美军的兵员素质以及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作为全剧最强的敌人美军空降兵,他们训练精良、专业、强大、冷酷而又致命。四连与空降兵的第一次遭遇就是在夜间的丛林战,黑夜不再属于志愿军。空降兵以黑夜为掩护依靠高超的作战技巧给志愿军造成了重大伤亡,犹如一条冰冷的蛇逐渐缠上志愿军,并慢慢绞紧扼杀。

黑夜中无声无息被杀掉的哨兵、搜索敌人时被空降兵从背后刺杀的连长、围伤打援的狙击手、无处不在的诡雷、地雷与陷阱,无一不体现着美军空降兵的强大。以至于我在看剧的时候都有一种错觉:这哪里是空降兵,这分明是特种部队啊!甚至这些美军空降兵如果把头上的钢盔给换成红色或者绿色贝雷帽,我都觉得毫无违和感。

500

暗夜之中美军空降兵用刺刀无声无息的猎杀着志愿军战士

500

以抓获的志愿军女兵为诱饵,伏击志愿军战士

强大、凶残而又冷酷的敌人让四连不断的陷入绝境之中,各种战士牺牲的惨状不由让人恨得牙痒痒。然而正是前期的惨,才让后期的复仇让人感觉酣畅:围伤打援的美军空降兵狙击手被追杀而来的赵和当着空降兵指挥官的面进行了一次行刑式处决时,让人狠狠的出了一口气;袭击后方伤员并且枪杀伤员的空降兵,被躲起来的幸存伤员及文工团员一起反杀时,让人悲痛之余感觉一报还一报;而当赵和带领着残余战士与美军空降兵决战时,一句“全体都有,上刺刀!”让人随之心血澎湃。借用帧察点对《战火熔炉》的评价:“卖惨永远卖不出燃点,更卖不出胜利的光辉,如果一定要卖惨,就让敌人死的再惨一点”。

500

围伤打援的狙击手被行刑式处决

500

敌人的惨死才是对牺牲者最好的告慰

战火熔炉

部队是一个大熔炉,进去是个一百四十斤的人,出来就是一块钢。在《战火熔炉》中,百炼成钢是一条重要的主线。不仅仅是解放战士、思想落后份子、“失败主义者”赵和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志愿军战士,剧中的其他人也在战火的锻炼中成长。从对志愿军毫无归属感张口闭口“你们”,到成为志愿军的一份子改成“我们”,最后还成为了四连的代理连长。整部电视剧就是赵和这个“新时代的穿越者”在战争中锤炼自己、改造自己、与集体融为一体的历程。

而除了主角之外配角,尤其是不起眼的小配角,其成长也体现了出来。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一个半途补充进来的一个戴着眼镜的新兵。从初期什么都不懂甚至都不会卧倒躲炮的新兵,随着剧情的展开也成为了一个战术动作有模有样的合格的士兵,而这种成长在剧中比比皆是。

500

半途补充进来忘记叫什么名字的戴眼镜的新兵,也在最后成长为一个技战术合格的战士

文工团的小号手路立心是个喜欢欧美文化整天嬉皮笑脸爱搞怪的小布尔乔亚,认为志愿军战士都是没文化的土老帽。而在文工团遇袭打散后与四连一起行动。当美军空降兵从他躲着的洞旁走过去时,握枪的手在不断发抖。最终在战场的历练之下,最终在美军空降兵屠杀伤员时,一起参与了反杀空降兵的偷袭,锤炼成了一个真正的战士。

女文工团员袁萍从未经历过战斗,在文工团的车队遭遇美军袭击时她只能抱头尖叫不知所措。而当最后一群美军空降兵枪口指着她时,她没有选择投降而是用手上的剪刀袭击靠近的美军,并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战场这个大熔炉中,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历练,收获了成长。哪怕作为战斗骨干的一排长陈天放,也在不断成长最终放下了对赵和的私怨与赵和进行了和解。

这,就是一个在战场这个大熔炉上锤炼、成长的故事。

我们为何而战

正如前文所言,这是抗美援朝影视作品中绕不过去、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而《战火熔炉》通过赵和给出了他的答案:“我们调头往回走,找到那些,那些背着降落伞从天上跳下来的混蛋。那些自以为他们可以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凭借着钢铁和石油,凭借着军舰、大炮、坦克就可以把我们当做蝼蚁和猴子来践踏和碾压的蠢货!让他们正视我们!”

我们为何而战?四连进入平壤时屠杀和破坏的惨状让人不由想到达豪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不能让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暴行重演。

我们为何而战?为了让帝国主义侵略者不能认为靠着飞机坦克大炮就能征服我们。

我们为何而战?为了让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东方海岸架起几门火炮就可以奴役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