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之说】重看经典电影《倩女幽魂》,小倩的真实身份可能不是女鬼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您聊文娱的新之。今天想和大家聊一部非常经典,新之也非常喜欢的老电影《倩女幽魂》。

帮人收账的魄罗穷书生宁采臣夜宿古寺,遇到了被树妖姥姥控制的美艳女鬼聂小倩,展开了一场浪漫凄迷,荡气回肠的人鬼之恋。这是一部我常常拿出来看,并且常看常新的电影,它才气纵横,是一部完美的商业电影,把“浪漫——搞笑——恐怖”三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像是千层饼一样相互重叠交融又无比自然,作为观众,你的情绪会一直被各种元素牵引,引人入胜,没有片刻游离。

可以说这部电影做到了很难让任何一个观众说:“不好看”,纵观这30年,更兼占有了王祖贤和张国荣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有19岁的王祖贤这样一个绝代佳人小姐姐演女鬼,相比于岛国的贞子姐姐,你也许很难把《倩女幽魂》归结为“恐怖片”和“鬼片”,87版的聂小倩和宁采臣一出,几乎就此定格了两人的形象,以至于其后所有的“女鬼”和“书生”造型都被笼罩在其阴影之下。

作为一部33年前的电影,徐克在没有电脑特效技术的情况下,用粘土动画搞出了媲美大牌特效的“屋顶僵尸”,让很多今天的“五毛特效”汗颜,估计也是不少80后小伙伴的童年阴影。徐克在电影里鬼才的大手笔再次展现了超越时代的先锋气质——影片开头那个剑侠被瞬间吸干化为僵尸的镜头,树妖姥姥无处不在的巨大“舌头”,结尾众人闯入地府冥界,千军万马的“阴兵”,大BOSS黑山老妖斗篷下喷涌而出的无数人头……如果你没有看过电影,光看这些描述肯定都觉得特别刺激,如果你曾经在80年代的录像厅看过这些场面,你就会10倍感同身受地知道这有多刺激。这就是为什么《倩女幽魂》地导演是程小东,但往往被认为是徐克的作品,徐克作为华语影坛最“技术流”的名导,用实践告诉你,技术流的极致不是金钱铺地而是空前的想象力。

一部已经如此妙趣横生、如此瑰丽奇绝的电影,你难以想象居然还可以拍得无比浪漫和香艳。而我已经难以说清这部《倩女幽魂》为三十年后风靡的“古风”风格贡献了多少“意象”——从水中小亭,白衣美人月夜抚琴,到那首“只羡鸳鸯不羡仙。”更妙的是,这部《倩女幽魂》有着非常到位且高级的“情欲”描写:香艳而不轻浮,既“欲”又“美”还有种仪式般的圣洁。

当然了,我说这部电影,并不是单纯要来夸一夸,更想谈一谈我自己对这部电影另一个角度的理解,在这个“人鬼情未了”的神话故事背后其实可以看到一段真实历史背景的“乱世风雨情”它商业片外壳下还有许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也许是多年来一直被大众所忽略的。

就是整部电影浓浓的“末世情节”。

其实,87版的倩女幽魂实质上是一部翻拍电影,并非直接改编自《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而是对60年李翰祥导演,乐蒂/赵雷主演的《倩女幽魂》的翻拍。两部电影虽然今天看画风迥异,但无论是剧情结构还是主旨都是一脉相承的。

聊斋里的《聂小倩》原本不算很有名,不过是一个书生救了一个女鬼,后来娶了她,还生了孩子,没有交代具体的时代背景。原著后半段都是讲的小倩在宁采臣家如何孝敬老人,从鬼慢慢变成人,最后被接纳,还为宁家传宗接代,和电影的剧情差别还是蛮大的。然而这两部电影不仅让两人的结局变成了阴阳两隔的离别,还把整个故事放在了一个乱世的宏大背景之下。

李翰祥版的《倩女幽魂》特意将故事放在了明末清初,一个流血漂橹,岌岌可危的末世。并借开头宁采臣结交燕赤霞时的对话,将那个乱世连带宁采臣的形象勾勒得一清二楚:

宁采臣:“我姓宁,草字采臣。”

燕赤霞:“哦,宁公子。是上京赶考的?”

宁采臣:“自幼倒是略读诗书,可是无意于功名富贵。”

燕赤霞:“哦。”

宁采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燕赤霞:“哦?哈哈哈哈哈,天下纷乱,群雄四起,国家真是用人之际,难道宁公子也要学我这武夫归隐山中?”

宁采臣:“唉,中原尽被清兵所据,到处奸杀强掳,无恶不作。加以洪承畴,吴三桂等辈助纣为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据说就杀了我们无辜百姓一百九十几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奈家母年事已高,需人奉养,因此忍辱偷生,实在于心有愧。”

燕赤霞:“以宁公子的看法,中兴大业,尚有可为吗?”

宁采臣:“本朝的疆土还有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云贵,正规军就有几百万,再加上各地绿林豪杰所领导的义师,不下几千万,怎么说事不可为了呢?而且台湾的郑成功隔海而治,有险可守,是我们中兴最大的希望。”


这个宁采臣是不是和我们印象中的很不一样?这段纵论天下包含了“忠”“孝”“节”“义”,还带点书生的狂傲和幼稚,一个乱世中的儒家君子形象跃然银幕。其实在原版的《倩女幽魂》中,宁采臣这个书生整体的感觉不仅不弱不怂,而且相当强势和从容,就连借宿古寺,也不是因为住不起客店,而是客房满了实在没办法,连去古寺他都是雇了辆车去的。

然而,于是在87版的《倩女幽魂》中,编剧改变了原本宁采臣那种架子十足的“公子哥”派头塑造了一个更加落魄的宁采臣——开头用了一首歌的篇幅,就把整个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完全塑造起来了,这也是本片我最喜欢的部分——随着一阵悠扬的前奏,一个衣衫褴褛的读书人在绵绵阴雨的荒山中背着行囊走来。

然后画面表现他风餐露宿,实力演绎“人倒起霉来喝凉水都塞牙”的最高境界:走个路滚下山,下个雨伞都破,迷个路指南针转得像螺旋桨,吃个馒头硬得可以砸碎石头,一脚踢开馒头鞋又破了……然而下一个镜头他用布条把鞋子绑起来,继续面带微笑地赶路。就是这样一个落魄得可以当笑料的小哥,见到两股匪徒火并,杀人如砍瓜切菜,鲜血喷洒在他苍白惊恐的脸上,吓得他从躲雨的亭子里跑到外面站着淋雨,而杀人的匪徒却大大咧咧地坐到了亭子里吃起了馒头。

然而就是如此窘迫的情况下,又冷又饿,淋着大雨,那个匪徒扔给他一个新鲜的馒头,他也是不吃,匪徒朝他举了举馒头,言下之意“小子,大爷赏你的你为什么不吃?”小哥吓得赶紧吃了两口,然而匪徒走后,宁采臣立刻狠狠地扔下大半个白馒头,还把嘴里吃的全部吐了出来,抱着行囊溜之大吉。

我特别特别喜欢这一段,仅仅一首BGM就把宁采臣的人设立了起来。很多人看到这里觉得宁采臣“弱小,无助,软萌”,甚至觉得他最后吐馒头是吓的。其实恰恰相反,这个时候宁采臣极度饥饿,那个又白又软的馒头对于他无意于雪中送炭,但是,那个匪徒滥杀嗜血的行为,以及对于他“嗟,来食!”的态度是他所憎恶的,于是他就有了“我宁采臣就是饿死,也不吃你这种人一点东西!”这种“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的典型的儒家气节中很刚烈很具有道德感的行为。所以87版的宁采臣虽然只是个乱世中替人收账的,但相比于60版养尊处优、从容不迫的公子哥,这个头顶无片瓦,饮食不果腹,被世人轻视侮辱却依然坚守气节,明辨是非的儒生形象更加令人动容。

大多数人觉得《倩女幽魂》的主角是女鬼聂小倩,但其实整部电影无论是主体视角还是作者的情感投射都是落在了儒生宁采臣身上。作者想要描写的不是一个呆萌的穷书生,而是一个在礼崩乐坏的末世依然坚守自我的“儒侠”形象。什么是侠?所谓的侠并不在于武功高强,而是能做到“路见不平倾力相助”“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侠。开头的宁采臣有多渺小,多落魄,后面知道了真相在小倩坟前立誓,以凡人之躯对抗妖魔道也要救小倩入轮回的宁采臣就有多高大,多闪光。所以和开头宁采臣在风雨的荒野中艰难独行相对应,进化为侠者姿态的他带着小倩的骨灰,和燕赤霞是骑着骏马在风雨的荒野飞驰。

而燕赤霞,这个辅助人物是个典型的道家人物,或者说是道家剑侠的形象。一身本领却超然避世,甚至是愤世嫉俗。有趣的是两个版本对于燕赤霞的塑造都是通过其舞剑作歌实现的。由于年代的风格,两版剑歌一个雄壮悠远一个剑气纵横。同时,燕赤霞不仅承担着正义一方的武力值,也是剧情中勾连阴阳两界,“人道”和“鬼道”的关键人物,作者不时通过他的口来表达核心的思想:其实人与鬼并无先天的分别,鬼可以比人善,人也可以比鬼恶。剧情开头那个刀光血影,没有温情和秩序的人间更是暗示了作者笔下的末世其实就是一个真正的修罗地狱。而末世中抛弃了人性的人,就是真正的鬼!

其实主旨揭示到了这一步,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倩女幽魂》悲剧的内核。就是聂小倩真正的身世。

不知道大家看电影的时候会不会想一个问题:树妖姥姥修炼需要吸活人血这个没有问题,但既然她这么厉害,要抓个把无辜路人何须养两个女孩子来勾引他们,趁交合之际下手?而小倩这个看似有“超能力”的女鬼,对于受害者的主要手段依然只是肉体和性。如果我们抛开玄幻的设定,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邪恶的老妪,手里控制着几个女孩子,让他们晚上去勾引男子与之交合——其实这就是娼妓呀。

然而沦落风尘的聂小倩却一点不像那种做皮肉生意的妓女,更像是一个大家闺秀,她举止娴雅,谈吐温柔,会弹琴赋诗,本性也很善良,却被逼夜夜用肉体去勾引过往的路人,过着悲惨的日子,还要被姥姥当作礼物送给那个权势滔天的“黑山老爷”。两个版本都明确地写出她是一个官员的爱女,死于路途,魂魄被树妖所控制。然而奇怪的是,这个官员却再也没有回来迁葬爱女的骨灰。如果我们结合前面明末乱世的背景,就知道,小倩的身世是每一次乱世无数悲惨女子的缩影。人间真实的聂小倩,可能就是一个官家的闺秀,但在战乱兵祸中父兄或被杀或战死,家族流散,她一个弱女子难逃被掳掠变卖的命运,最终沦落风尘,过着悲惨的生活。这样的人物在古代的乱世中不知道有多少!你看五胡乱华里的世家千金,唐末大乱里的长安贵妇,靖康之耻中的北宋公主……诗书礼乐浇灌的绝代佳人们犹如温室中的名花,需要文明的呵护,然而当末世来临,君子们尚且可以选择或拼死一搏或苟且偷生,然而这些失去了家族庇护的女子只能为奴为妾为娼,如同那些精致的文明被野蛮狠狠撕裂践踏。

所以《倩女幽魂》本质上是一个“儒道双侠救风尘”的故事。

如果我们抛开鬼神,回到人间,这会是一个残酷而无奈的故事:在“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的明末乱世中,一个胸怀救世之志却在现实中无奈挣扎的书生,与一个出身世家却沦落风尘的女子相逢于江湖,诗歌相合,互生爱慕。书生自恨无能不能救国家,但心想至少这个女子自己一定要救,于是在友人的帮助下历尽千辛万苦把即将被卖给恶霸的姑娘救下,然而在乱世中每个人都是朝不保夕如风中飘萍,书生无法给姑娘一个家,一个稳定地生活,两人在短暂地爱恋后只能再次离散,相忘于江湖,从此再也没有相见。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所以多年之后,当我再回看《倩女幽魂》,才能够深深感觉到那种风雨凄迷中对于人生的无力感。人无法挣脱时代,每一个普通人为了梦想在尘世中苦苦挣扎,结果时代一个大浪打来,什么都没有了,于是有的人随波逐流地沉沦,有的人依然坚守光明却不得不陷入内心地痛苦,以至于那些人心中美好的东西,诸如青春,爱恋,气节和美德,慷慨的志向,侠义的精神都如梦幻般转瞬即逝,越来越模糊,只留下曾经的少年在崎岖的茫茫人间道上独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