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一场好莱坞英雄主义的典型叙述
《姜子牙》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周武王,始诛纣”,武王伐纣,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封神小说中,都代表着一种历史的正义和必然。纣王残暴无道,代表着商的统治在失去天意。而在中国的传统中,民意就是天意最直接的表现,或者说,民意就代表着天意。所以,当商纣因失去民意而丧失执政的合法性时,周则顺应了历史的正义。百姓和历史选择了周,通过周来承载民意,诛纣灭商,建立更高效更廉明的制度,这才有了周统治的合法性,而这场新旧秩序的更换,这场悲壮浩瀚的战争,才有了它的历史性和必然性。
然而,在《姜子牙》中,这场本来顺应时代潮流的战争,却成为了“天尊”实现个人欲望的工具。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么这场新旧时代的更替,就失去了历史性,甚至前前后后整部“封神演义”都只是一场极度血腥的闹剧而已。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历史的虚无主义。
不被理解的英雄,发现了被某种权威隐瞒的大秘密,于是以一人之力,撼动了整个权威统治的根基,拯救千万人于麻木无知中。这种典型的好莱坞式叙述我们其实已经看过很多了。但是如今,我们为什么要讨论这样的故事叙述,为什么要认真审视其背后的核心内容呢。
每一次朝代的更替,每一次革命,都是某个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每一个领袖,都是在历史当中,在人民群众当中被层层筛选出来的。那么是谁在推动时代的发展,或者说谁才是历史的主体,没错,就是人民。而在英雄主义的叙述当中,人民——这个能决定谁应当退出历史舞台谁可以接替的主体——却成为了麻木无知,等待被拯救的群畜。如果不是人民,领袖怎么能一呼百应,站在时代的前头乘风破浪。相反,是人民自己选择了领袖。即使作为个体,我们会陷入无知和麻木,因为我们都是时代的一个小环。但是,作为历史的主体,做为人民,我们可以决定着时代前进的方向,一切权威的合法性全是由这个最大的主体来赋予的。或者说,人民才是最大的权威。而在历史的虚无主义,则在贬低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在把人民和人民自己的选择进行了割裂。于是,历史的选择成为了某个人的个人魅力和台前表演,变成了超越和花言巧语。这是在否定历史主体的权威性,同样也是在用私欲和贪婪来解读任何一场新旧更替的战争与革命。就这样下去,历史就变成了什么,就变成了“十月革命只是列宁自己一场失败的社会活动,希特勒才是二战最大的受害者,无政府主义才是人类最终的出路……”。
在历史长河中,人民也是时代阵痛的主要承受者,是最大的牺牲者。人民在痛苦,就是历史在痛苦。人民在流血,就是历史在流血。人民才是最有资格做出选择的那个权威。然而,在那些充斥着伤痕和所谓超脱人类的最终价值的叙述,喜好将某个时期作为一切历史的真相,把过去先辈们的奋斗和努力,把新一代的创新和拼搏都一律否定。然后,再把个体和集体,个人和时代一律进行二元对立,并将原罪一律扣在后者身上。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割裂,它否定事物的双重性,认为只要是集体利益就一定与个体利益向冲突,否定时代的继承和连贯性。然而,实践告诉我们,英雄主义的叙述只存在于封闭式的故事当中,此外只能被历史和现实否定。这也就是我们看的《姜子牙》中为救一个无辜的人而牺牲更多人的设定上的陷阱。或许电影想要通过这样的故事构造来表达某种人道主义,但是它显然与我们现实中认识的人道主义不相符。或者说,电影要表达我们一致认同的人文价值,却用了一个极其蹩脚尴尬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最终达到了与预期相反的效果,而这恰恰也是好莱坞英雄主义典型叙述的最大问题。
其实,单就电影而言,《姜子牙》绝对是国庆档最好的影片之一,它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在视觉上美的体验,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我们依然要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表达方式。为什么,就因为在现实中,在网络中,我们是实实在在受到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损害的。这种非黑即白的历史视角,这种割裂一切的时代角度,无疑是在认识上制造混乱,甚至在否定,是价值混乱上的自我狂欢。我们要拒绝它,审视它,最后改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