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私有化与国有化两种浪潮此消彼长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国有化是将私人财产收归国家所有的行为,私有化常指将国家财产的所有权或股份转给私人。观察近百年来国际社会经济发展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时而推崇私有化,时而又掀起国有化浪潮。

在资本主义国家,十八世纪亚当斯密理论盛行期间,私有化成为发展趋势,主张小政府大社会,认为通过私有企业的市场自由竞争,即可实现供求平衡,市场繁荣,经济发展,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过度私有化导致了两极分化,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无法满足过剩的社会供给,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笼罩整个西方社会。为了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先后出现了两个影响世界的伟大理论,一个是凯恩斯理论,另一个是马克思理论,尽管这两种理论都没有直接提出国有化的概念,但在理论指导下实际操作上都在强化国有,弱化或消灭私有。凯恩斯理论以私有企业国有化的实际操作化解了社会供求矛盾,使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重新获得新生。二次大战后许多西方国家推行国有化,但过度推行国有化和高福利又导致社会效率低下,高税收致使许多投资转向购买黄金、古玩以求保值而不去投资企业,此时社会出现停滞和通胀共存的并发型经济危机。进入八十年代私有化又重新成为西方国家的新潮流,特别是在英国美国。这种过度私有化和过度国有化的大起大落矫枉过正,使这些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家逐步摸索出许多微调的办法,即通过财政、金融、税收和行政等一系列手段维持国有与私有的比例,既保持私有企业自由市场经济主体,又保有必要的国有企业和国家事业,加强国家对供求平衡的调控能力。

社会主义国家在成立时,在马克思理论影响下,实行了私有财产国有化的革命化浪潮,对大的官僚资本家的财产直接剥夺,对中小资本家的财产进行赎买,取消市场经济,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几乎全部由国家按计划管理,这种经济制度模式曾一度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像苏联和我国等国家政府主导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在民间却暴露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效率低下的弊端,分配平均的社会需求追逐低效生产的社会供给,对比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国家老百姓不满意这种体制,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进行改革,改革的本质是弱化国有,强化私有。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直接分配国有财产为私有财产的休克疗法式改革,短时间内将国有财产分配到个人。我国则采取渐进式的改革办法,坚持国有财产不直接分配给个人,对中小企业采取承包、租赁和买断的方式,对国有大企业采取股份制的参股方式,让私有经济通过由小到大原始积累的方式逐步得到发展,保持了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经过短短三十几年,我国私有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成为繁荣市场经济的主力。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将单一的国有计划经济转变为国有私有并存的市场经济,比较改革前的社会状况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然而,各个国家的国有和私有到底应该如何掌控,政府如何避免大起大落而导致社会供求矛盾,世界各个国家无论是什么社会制度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到现阶段,过度地国进民退或者过度地民进国退都可能会出现问题。如何把握国有和私有的度并落实到具体政策中,需要政治家和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