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剪辑”的真实陈忠和
别人的桌上是鸡腿,自己的盘里是白菜。一个年轻陪练,突然冲到食堂窗口,抢过鸡腿啃了起来,嘴里说着“我就吃!我就要吃!”身边的姑娘抱怨:“这人怎么这样啊?”
假如你坐在电影院的沙发椅上,抬眼看到《夺冠》里的这个桥段,电影中原本塑造的“陈忠和”这个形象,在你心里会加分,还是减分?
“与生俱来”的平和与坚韧
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即陈忠和的家乡,也是很多名人的故乡,比如菲律宾第一位女总统科拉松·阿基诺,著名作家许地山,或新中国第一位游泳世界冠军吴传玉。说龙海市人杰地灵,并不过分。
陈忠和童年的回忆,是石码镇一条古老的闽南老街。解放军解放龙海时也曾走过这条街。改革开放之后,老街被保留下来,旧貌换新颜,但仍是地道的闽南味道。
陈忠和的父亲做过船员、轮机长,一个人撑起整个家庭的开支。陈忠和在兄妹四人里排行最小,“小儿子”自然受到更多的疼爱。在闽南,有个说法“爷爷奶奶疼大孙,父亲母亲爱小儿,哥哥姐姐让弟妹”,也是这个意思。
哥哥名叫“中和”,弟弟名叫“忠和”,父亲希望兄弟俩长大成人后,忠诚敬业,平和待人。陈忠和在回忆中写道:我秉承着家庭的传统,有忠厚平和的个性;同时,凡事不轻易服输。
这也正是闽南地区“好斗不认输”的地域性格,出自当地风行的斗鸡比赛,即使斗鸡伤痕累累,也要灌参汤再战。说来也巧,陈忠和正是属鸡。
接触排球,最早因为父亲也是排球迷,经常带陈忠和去公园看排球比赛。在父亲的鼓励之下,陈忠和小学时成为校排球队主力。到了中学,陈忠和已经迷上排球,恰好大姐和姐夫都在龙海二中,陈忠和也转学过来参加校队,接受专业的排球训练。正是这个阶段,为陈忠和打下了规范的基本功。排球也帮助陈忠和长了身体,中学时,陈忠和算得上是大个子,四肢修长。
“小个子”陈忠和的“大心脏”
天资出色的陈忠和很快被选入漳州市排球队,他遇到了徐莲蒲教练——中国第一代国手。徐教练从龙海一路打进国家队的经历,让陈忠和万分神往。“徐教练训练时针对每个人的情况,分别做动作示范,耐心地讲解技术要领。他痴迷排球事业的精神和实在的训练风格,让我难以忘怀。”这些,都为陈忠和未来的执教风格埋下了伏笔。
1976年冬,袁伟民成为中国女排主帅,陈忠和高中毕业。但因身高不够,他进不去专业队的大门。那个时代,排球里没有“自由人”规则。他只能“上山下乡”。
1年之后,命运转机出现——福建青年男排二队缺人,恰好主教练许夕通看过陈忠和的比赛,想借调他去打全国比赛试试。陈忠和抓住了机会,有限的出场时间内展示了自己的特点,几经周转,他成功留队。
没有“自由人”规则的时代,陈忠和只能当替补,主动为队友送水、送毛巾。经过苦练,他的净跳达到100厘米,但很多人断言,他太矮了,绝对上不了一队。当时的福建一队,集结了汪嘉伟、郑宗源、徐真、郭明等国手,基本是半支国家队。
“我不管这些,每次努力都竭尽全力。”陈忠和不在意旁人的眼光,他的努力慢慢打动了一队主帅许文欣——靠小个子的“下三路”也能取胜。训练中,陈忠和笑称自己被练得最惨,一个人在后排“单兵训练”,难度远超过比赛。
进一队当年,陈忠和就和福建男排夺得了全国男排甲级联赛冠军。“我不过是凭着‘个子矮’的优势,跻身专业一线队,位置很不稳,随时可能被淘汰。但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挑战,处处充满危机感。这种拼搏和努力,更富有挑战。”
命运的转折
1978年,国家体委正式动员,排球要敢于拿世界冠军。袁伟民提出由实力强大的男队陪打,锻造中国女排。看过陈忠和在全国比赛表现后,袁伟民给了陈忠和机会,穿上印有“中国”的球衣。那一年,陈忠和22岁。
一开始,陈忠和借调到中国女排当陪练的期限是45天。谁能预想到,与女排的情缘就此结下,一去接近30年。
关于“小陈指导”,确实是资历更深、个头更高的女排国手当年对陈忠和的称谓,且是队长孙晋芳的“发明”,一个顺口的称呼,和一次不经意的回应,几十年后成了陈忠和的一个标签。
这支队伍,正是如今被津津乐道的“女排精神”的发源地。陈忠和回忆,他也是慢慢感悟,当年异常艰苦的训练和超级严格的管理,其实是对意志的磨练。某种意义上,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陈忠和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
严格的训练下,性格温和的陈忠和成了女排姑娘们的“出气筒”。比如“捡球时故意装‘不小心’拿球偷扔我,看我被砸后莫名其妙的样子,却装着若无其事,过后才大笑一通。”
“有时,训练完,我找衣服穿,才发现有人故意把我的衣服给藏起来,让我好找。看我找不到衣服的着急样子,她们站在旁边大笑特笑。”
或者,“袁伟民教练让姑娘们做‘贴人游戏’,全队(总是)把我当成女队员,别人可以往我身上贴,我却不好意思往她们身上靠,所以我常常要被罚。她们就笑说:‘小陈指导,你是女的,知道不?’”
如今再回看这些事,与其说是捉弄,不如是团队之内才有的战斗情谊。陈忠和的温和与“愿意”,反而让姑娘们很服气。
至于技术上模仿世界强队,陈忠和都是晚上看录像,白天上阵试验。日本的江上由美和横山树理、美国队的海曼、古巴的路易斯,陈忠和都细心模仿。
“运动员太苦了,成天关在基地练。每次都练得嘴唇发紫、披头散发、满身大汗……我想,我是陪练,累点苦些没什么。”45天过去了,大多数陪练收工回队,袁伟民找到陈忠和:“队里准备留下你。”
对了,没有关于吃鸡腿的回忆(因此文章开头的两个片段都被剪掉了)。
主帅陈忠和:多给我一点时间
1979到1984,陈忠和在袁伟民手下整整五年,历经“三连冠”时代的训练和比赛。后来,他在邓若曾、胡进、粟晓峰、郎平手下当陪练和助理教练,一干就是十多年。
起初,因为出国名额限制,女排出国比赛,陈忠和只能在国内看电视。他说,这是最难受的。
有一次,女排出国比赛,当地华侨给她们每人送了一件大衣当礼品,队员们自发凑钱买了一件相同的带回国,送给了陈忠和。
“老女排是我佩服的英雄群体,在我心目中,她们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
随着郎平、梁艳等人相继退役,中国女排从80年代末开始,一直无缘染指大赛的冠军,陷入了长达20年的低谷。期间,郎平曾带队获得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和第13届女排世锦赛亚军——距离冠军最接近的两次。
2000年悉尼奥运止步八强,中国女排的教鞭应由谁来执?当时,候选者中主要的人选是:上一任国家队主帅胡进,八一队林榆廷、上海队蔡斌、辽宁队岳金库,和陈忠和。当年外界有个说法:这个女排,谁带都不行了。
多年后接受一家媒体专访时,陈忠和回忆:“上级找我谈话的时候,我还推荐了胡进。摔倒了,再给一个机会。”
领导问,给你带,你有没有信心。陈忠和回忆:“我当然有信心了。我觉得我那个时候应该最合适了。”
合适,缘于陈忠和亲历了中国女排20年来的兴衰,他知道每一个问题出在了哪儿,更知道当年的辉煌源自于哪儿。可另一方面,陈忠和没有足够的执教经历。
闽南话里有句俗语:“有样看样,无样自己想!”
他低调出场、低调选人、低调上任。还记得那年他刚上任,公开场合面对媒体,他露出招牌的笑容:“多给我一点时间。”
回想当年,他在回忆中写道,无论做什么,都少说多做,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最好。他慢慢缕清中国女排到底输在哪里,有了头绪,组建一支全新的“中国女排。”
27条军规 重塑女排
“以新为主、以老促新”,陈忠和以此理念组队,明确了大运动量的严格训练要求。从2001年4月首训,到2004年夏天的雅典奥运会,他只有三年的时间完成组队、磨合和提高。
使用新人需要勇气,因为新人难免要“交学费”。比如选择身材高大的冯坤做二传手,被外界讽刺为“有眼不识泰山”。但陈忠和坚信现代排球里“制空权”的重要性,坚信训练可以提高、甚至改造队员的技术。
相比起以老将为主的平稳过渡,陈忠和显然选择了“HARD模式”。除了严格训练,他还看重严格管理,定下“27条军规”,涵盖队员“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
这27条包括,教练和运动员训练期间不能接打电话、不能会客、手机和呼机不能带入训练场,午休和夜晚时间必须关机;队员统一着装,不能佩戴饰物,不能染发,留奇异发型;吃饭不能浪费,对球迷待人接物要有礼貌等等。
规则里最厉害的,是教练员必须和运动员一起遵守。
“主教练的任务是要总揽全局,最大限度地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强力锻造,才能在比赛中化作利剑,出鞘一击。”
首次郴州军训,全队参观贫困山区小学,看到孩子们背口粮上学,一周只从家里带一瓶咸菜,几人挤一个铺睡。队员深受感动,攒了5万元买文具,预付了1年学费。不知道19年过去了,这些孩子如今是否还记得。
让球风波
以主帅身份初次亮相四国赛,陈忠和带队赢了日本和古巴。此后在江苏太仓和上海松江,他又带队7战6胜。新人杨昊、周苏红、宋妮娜、刘亚男等人表现可圈可点。年底,中国女排横扫亚洲各队,拿到亚锦赛冠军。他的“双自由人”战术,如今仍被很多排球迷津津乐道。
期间,年轻的队伍也输过不该输的比赛,被外界质疑。陈忠和鼓励队员:强队失手输给弱队别泄气,是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无法超过鹰的高度。
外界开来,陈忠和温和的性格曾被外界诟病。但其实,训练中格外严格的陈忠和,骂哭过不少队员。
上任2年之后,中国女排终于重夺世界杯冠军。陈忠和的助手,中国女排90年代的名将赖亚文赛后一个人待在更衣室里,眼泪夺眶而出。
作为世界顶级名将,赖亚文的球员生涯没能拿到一个冠军。作为助手,她义无反顾接受邀请,在队内事无巨细地帮助陈忠和。2003年,她终于戴上了迟到的金牌。被憋了10多年的中国女排,终于爬出低谷。中国排球终于冲出水面,狠狠地吸了一口氧气。
陈忠和面对的最大一次质疑,恐怕是世锦赛祭出替补阵容的“让球风波”,但其实,纯以球论球,中国女排当年的选择没有超越规则,也没有消极比赛。
但在当年,这件事给陈忠和和队伍很大的舆论压力。在超越规则层面的维度,陷入争议的结果并不意外。陈忠和自己也进行了反思。那届比赛,中国女排如愿进入四强完成赛前任务,但最终只是第四名。
那年的年底,人们都认为陈忠和或者中国女排会受到上级的批评,然而这些都没发生。陈忠和或许心有所慰,但舆论的风向,哪有那么容易平息。
有声音说,这次事件之后,女排队员和教练的关系降至冰点。但事实上,回国之后的中秋节,女排姑娘们特意集体定了一束鲜花、一个大蛋糕,送给陈忠和一个巨大的惊喜。
周苏红写道:“有这么多的人爱你,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中秋节,其实是陈忠和的生日,当时背负巨大压力的陈忠和,甚至没打算和任何人庆祝。
他在回忆里写道:那个时候,我仿佛看到队员一颗颗纯美真诚的心在跳动。吹完蜡烛,我的鼻子猛地发酸,赶紧快步走掉。我知道,如果再待一分钟,眼泪可能就会哗哗流下。
躲开后,我一人面对苍天,扪心自问自答:多好的姑娘们呀!我该什么办?中国女排现在该怎么办?
雅典争冠 创造奇迹
2004年雅典奥运是陈忠和带领中国女排的最重要战役。拿到世界杯的冠军,并没让中国女排成为奥运会的最大热门。
强化训练之外,陈忠和祭出了曾经熟悉的模式——与男排对打。这一次,陪练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比赛,且是连续异地作战。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基于奥运对手“进攻犀利、拦网能力强”的特点。
为了模拟奥运,他了解到从雅典奥运村到排球赛场有1小时车程,决定每次热身赛之前,都带着全队坐一小时大巴车兜风。
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届奥运会有多难,不仅中国女排对各个对手重点研究,名将赵蕊蕊也受伤半年之久,决赛里0:2落后,更是所有人都了解的,大反击之前的逆境。
“微笑主帅”的名号,恰是这场经典决赛后,陈忠和留给全世界的最深刻回忆。面对绝境,陈忠和没有像老球迷眼中的“卡尔波利”那样激动,他仍是温和地微笑。如果温柔是刀,陈忠和就成功卸下了女排身上的最后一块包袱。
决胜局14-11领先时,俄罗斯扳回一分,陈忠和叫了暂停,布置张平打一个时间差。结果,张平没有打死对手,后面三个球,球都给了四号位张越红。最终,一锤定音。
“出发雅典之前,朋友问我谁是奇兵。我就觉得是张越红,没想到预感这么准,她在决赛里扣下了最有分量的一球。说实话,0比2落后的时候我都没紧张,但最后那个球,我真有点紧张了。”
张越红激动地拍着地板,杨昊第一个冲进球场,中国女排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奇迹。重回巅峰时,他微笑着湿润了眼眶。
2008年的遗憾:责任都在我
时至今日,可能所有中国排球迷都感叹,雅典奥运夺冠是莫大的惊喜,而北京奥运没能夺冠是太大的遗憾。
伤病,是陈忠和在雅典之后的2年内,不得不面临的客观问题。他也反思过训练的方式,但站在2004年巅峰的位置,永远没法假设一个如果:如果04年没夺冠?如果非要假设,最好的方式是:如果“黄金一代”陪他一直战斗到了最后。
他不得不启用了新人,但事实证明磨合并不容易。陈忠和在很多场合回忆过北京奥运会,人们谈论他黯然离开帅位,但确实罕见有声音对他责难。
“其实,北京奥运会时我比雅典更有信心,如果说雅典时我觉得夺冠是49比51的概率,那北京就是51比49。队员们打得都很棒,遗憾的是我没有做好,责任都在我。”
有人说,北京奥运的只拿到第三名给陈忠和减分了。可哪里有常胜将军?
他自己还说过:“追求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很美的自我升华过程。但追求的东西,未必一定能够如愿以偿完全得到。”
爱拼才会赢
陈忠和很喜欢《爱拼才会赢》这首歌,他不止一次带头在队内或其他活动里唱过这首歌。闽南人用闽南语的演绎,别有一番滋味。
郎平说过,陈忠和最大的成功,在于能将20多年的执教经验挖掘出来,并体现在赛场上。
陈忠和20多年奋战在一线,前大部分时间里,他是女排精神的见证人,和默默无闻的耕耘者。当中国女排陷入困境,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五连冠到如今的郎平时代,他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很难说陈忠和代表了女排精神,但他的经历和故事却是诠释女排精神的绝佳角度。就如孙晋芳所说:“女排精神不是代表哪一个个人,而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作为亲历者,我们不仅要维护它,也希望一代代传承下去。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女排精神是不会消失的。”
就在《夺冠》电影热映之际,陈忠和的名字又被提起。有人为他写过一首打油诗,颇为有趣:
多年媳妇熬成婆,
震撼世界滔天波。
十七春秋谁反省?
人才原来陈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