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上海情缘

来源:微信公众号“红色之声”

“1920年夏,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在他的一部回忆录中这样提到。

毛泽东曾在上海送别会友、工读互助、泛舟游湖、拜访名人……更重要的是,他在上海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并承担了建党任务。上海对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他是如何追寻革命真理?如何开展工作的呢?

500

△1924年,毛泽东同志在上海

今天是毛泽东逝世42周年纪念日,跟着小红(ID:hszs1921)一起来回顾这位伟人年轻时在上海的光辉足迹。

身无分文来闯上海滩

杨树浦码头送别友人

1919年3月14日,毛泽东生平第一次来到上海,为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送行。第二天,毛泽东与吴玉章参加了欢送首批赴法勤工俭学青年的活动,并在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51号环球中国学生会门前合影留念。

500

△1919年3月15日,环球中国学生会送别留法学生合影。后排右一为毛泽东

3月17日上午,中国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89人,乘坐日本的“因幡丸”轮从上海杨树浦码头启航,毛泽东和吴玉章等一起来到码头送行,同他们一一话别。毛泽东在码头许久地挥着手,望着轮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视线中。

毛泽东第一次来到上海后,经常前往斜桥湖南会馆(原制造局路43号,原建筑今已不存在)看望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学生,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互相切磋鼓励。

500

△1919年3月15日《申报》关于“学生会欢送留法学生”的报道和留法学生名单

毛泽东第一次来上海可体会到了“行路难”。当时,他只有到天津的车票,向一位同学借了十块钱,才买票到达浦口。在浦口火车站,他不仅身无分文,而且仅有的一双鞋还被贼给偷走了。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毛泽东在车站外巧遇一位湖南朋友,他再次借钱买了新鞋以及到上海的车票,才完成这趟旅行。到了上海后,他才知道已募有一大笔款资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他回湖南。

1919年12月,毛泽东再次来沪,为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向警予、蔡畅以及蔡母葛健豪等送行。

安义路63号: 做了一段洗衣工

毛泽东的人生也在此转折

1920年5月,毛泽东第三次来到上海,除了送别友人赴法勤工俭学,还参与了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他住在哈同路民厚南里29号(今静安区安义路63号)。6月7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京别以来,在天津、济南、泰山、曲阜、南京等处游览一晌,二十五天才到上海。”

500

△毛泽东在安义路的寓所旧址(摄影:黄毅)

安义路63号是一幢沿街而建的旧式二层楼里弄房子,砖木结构、坐南朝北。楼下是会客室兼饭厅。楼上的卧室有一排临街的长窗。室内放着两张床,一只茶几和一张桌子。桌上摆着粗瓷茶壶,茶杯及笔砚文具。和毛泽东同住的还有李思安、李凤池、陈书农等人。

他们每人每月仅有3元零用钱。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四个人轮流做饭,常常吃蚕豆煮米饭和青菜豆腐汤,生活比较清苦。当时,毛泽东参加了上海工读互助团,给人洗衣服。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诉说自己工读生活困境:“因为接送(衣服)要搭电车,洗衣服所得的钱又转耗在车费上了。”

500

△可以说正是在安义路这处旧居里,毛泽东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毛泽东在上海期间每天都要阅读各地的报刊和书籍。他还邀请十多位旅沪青年,成立了“自修学社”,共同学习各种理论著作和外语。1920年6月7日,毛泽东写信给北京的黎锦熙老师,信中谈及南下见闻和自己追求革命的决心,说他准备浏览在沪“新出的报、杂志、丛书及各种译本,寻获东方及世界学术思想之大纲要目”。

500

△上海美术出版社美术创作员罗希贤绘制的《美好静安——毛泽东曾在此居住》  图片来自静安报

尤为重要的是,毛泽东第三次来沪期间多次拜访陈独秀,一起探讨马克思主义。当时陈独秀已将全国闻名的进步刊物《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从北京迁到上海,并在此筹备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

500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位于今南昌路100弄)

多年以后谈到这段往事时,毛泽东说:“......我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本人信仰的坚定不移,在这也许是我一生极重要的时期,给我以深刻的印象。”“我一旦接受它(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此后丝毫没有动摇过……1920年夏,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

据李思安回忆,在回湖南前,他们“告别时,陈独秀再次肯定:你们的计划如能实现,也是建党的最好准备”。毛泽东激动地说:我们也想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在你的指导下,再着手建立“共产党”,今后还有许多事要请你指导。陈独秀点点头,说:“多联系。”


毛泽东与半淞园的“一面之缘”

在此送别“新民”会友

半淞园,当年上海一处有名的私家园林。

由于临近沪杭甬铁路的南火车站,该园一时游人辐辏。园内有听潮楼、留月台、鉴影亭、迎帆阁、江上草堂、群芳圃、又一村、水风亭等,长廊曲折环水……这里贴近黄浦江,故将江水引入园中,以水为主景,并应唐代大诗人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诗句,也就取园名“半淞”。

500

△上海已消失的名园“半淞园”

因缘际会,半淞园成为众多文人雅士的雅集之所,到此一游的必去之地。1920年5月8日,毛泽东与新民学会会员来到半淞园,他们泛舟游湖,登高望远,正当大家玩得兴味盎然的时候,李思安女士说道:“我们还是选取一个地方坐下来谈一谈吧!”

他们选择了一个安置有石凳石桌的亭子,挤坐在石凳上。在这里,他们详尽地讨论了新民学会的任务、活动原则、入会手续等问题。会议认为学会应采取“潜在务实、不务虚荣、不出风头”的态度,吸收新会员要具备“纯洁、诚恳、奋斗、服从真理”四项条件。在会内要养成好学的风气。“半淞园会议”一直开到黄昏,大家仍意犹未尽。会间休息时,参加会议的十二人“在雨中拍照,近览淞江半水”。

500

△1920年5月8日,毛泽东送萧三、劳君展等6位会员赴法国勤工俭学,在蒙蒙细雨中的上海半淞园合影留念。左起:萧三、熊光楚、李思安、欧阳玉生、陈绍休、陈纯粹、毛泽东、彭璜、刘望成、魏壁、劳君展、周敦祥(资料照片)

1921年1月,毛泽东在长沙举行的新民学会新年大会上“报告会友在上海半淞园讨论的结果,……众赞成上海的决议”。自此,新民学会由“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初始宗旨,上升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论高度——正如1982年萧三在回忆录《人老心不老,愿作老青年》中所言:经半淞园会议后,新民学会已初步孕育了“共产主义的胚胎”。

甲秀里: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毛泽东在国共两方身兼数职

解放前的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今天的茂名北路120弄7号,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这里曾属于公共租界。1924年2月,31岁的毛泽东住进了甲秀里318号底楼的一间厢房里。这里也是毛泽东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住所。

500

△甲秀里,毛泽东在上海的故居

毛泽东在这里住了10个月。越来越多的党史专家认为,在这10个月的时间里,而立之年的毛泽东为此后的革命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这10个月也是杨开慧和孩子们陪伴毛泽东时间最长的一次。无论形势多么严峻、工作多么艰辛,在那段时间里,家人总在他身边。

500

△毛泽东旧居“甲秀里”位于茂名北路120弄,是一幢上海二十世纪石库门建筑风格的老房子

1924年6月,毛泽东夫人杨开慧、岳母向振熙带着2岁的毛岸英与出生不久的毛岸青来到这里,亲人的到来,给毛泽东繁忙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多年之后,蔡和森的孙女蔡予介绍,听家里老人说当时革命形势非常严峻,斗争也非常激烈,毛泽东身兼数职,每天早出晚归,但他还是会抽出时间陪孩子玩,教他们识字,做游戏。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一家过得其乐融融。

500

△青年毛泽东与家人在一起的铜像

当时,这幢小小的二层楼里不仅住着毛泽东一家,还有蔡和森、向警予夫妇和孩子以及罗章龙一家。这期间,毛泽东每日忙于共产党、国民党的诸多事务。杨开慧除料理家务、帮毛泽东整理文稿外,还去工人夜校讲课,从事工运和妇女工作。

500

△毛泽东旧居馆内陈列

在邻居们的眼里,这位年轻人常常早出晚归,他的真实身份鲜为人知。就在8个月前的192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三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局委员。来到上海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他在国共两方身兼数职。除了我党重要的领导职务外,毛泽东还主持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担任黄埔军校上海招生点的负责人。

甲秀里的居民大多数是靠工薪维持生活的,往往入不敷出,日子难以为继,遇到这种情况,毛泽东总会帮助、救济这些贫困的邻居。

1924年冬天,因为国共合作中的诸多复杂问题与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让毛泽东离开上海回湖南养病,毛泽东带着一家人坐船返回了湖南老家,这一走就与上海阔别了31年。

毛泽东早年在上海的革命活动,正值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作为党早期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在上海生活和工作过相当长的时间,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也是其革命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