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是在为国军翻案吗?
《八佰》上映以来,争议极大,有人说导演屁股坐歪了,有人说这部电影是美化国军,有人说这部电影情节太假了。我本来也是不想去看这部电影的,因为从预告片来看,这部电影有些情节很缺乏军事常识,而且这个导演为了宣发,居然去借用孙元良后人这个烂IP,让人很反感。
纵观整部电影,场面可以说是非常好看了,不愧是花了5.5亿的,同时情节的设计也是煽情桥段很多。但是,整部电影中却存在很多缺点让这部电影争议很大。
第一,夸大历史细节。《八佰》从头到尾大部分都是根据历史上记载的战斗细节进行几倍乃至十几倍夸大的,比如国军士兵身绑手榴弹跳下去那一段情节,原本历史上是两三人这么做,电影里就演绎成了大家排着队去同归于尽,总共六七人这么做,看起来就非常煽情了。比如日军和国军的伤亡、日军进攻的规模和烈度,双方战斗的总体烈度。比如很明显的四行仓库孤军总共也就423人,最后撤出去398人,减员25人。但按照电影里所拍的,不算撤出去的时候的伤亡,那都得减员50人以上了,而再算撤出去的时候电影里所拍的那样过桥,最后能撤出去一半都算不错了。
第二,虚拟情节,为煽情而煽情。导演在整部电影,为了卖座,可以说是拼命煽情,为了煽情到一定的程度,不断地虚拟情节。比如为了体现孤军的荣誉感、悲壮之情,虚拟了护旗这个非常没有军事常识的情节。要说你非要设计一个护旗的情节也可以,但好好一个提前规划的升旗行动,在明知道敌人会破坏的情况下,居然只用几根木头做旗座,而不是找一些沙袋什么的做旗座,当然,用了沙袋什么的,就很难再演绎出国军用身体当肉盾护旗的情节了。但这种为了煽情而煽情,不顾军事常识的情节,却是个败笔。当然,在不了解的人眼中,还是很令人感动的。令人非常感动的还有撤退的情节,历史上的撤退算是很顺利了,伤亡很小因为这是日军和租界谈好了的,但电影里就演绎成了日军大力狙击,重机枪都上了,然后让国军排着队跑步让日军射杀。再就是虚拟了日军居然敢在租界一河之隔的地方使用芥子毒气这种情节,真是为了煽情而煽情什么都不顾了。另外还虚拟了枪杀日军俘虏的情节,这也是败笔,把一些历史段子也拍进来了,这真是体现了导演的历史功底究竟是什么样的。
第三,捧中央军踩地方杂牌。历史上中央军特别是88师那几个中央军的准德械师确实是国军精锐了,但地方杂牌也没那么不堪,台儿庄战役的主力就是地方杂牌啊。但在电影里,导演借用底层官兵的嘴,地方杂牌就全部成了抗战的罪人了。
以上都是《八佰》的缺点。那么问题来了,这部电影是否在美化国军、为国军翻案呢?首先,美化是肯定美化了,而且还特意美化了中央军,但这种美化是靠踩杂牌军来体现的,这样的手法就比较低级了。至于翻案,整部电影倒也看不出来翻了什么案,这部电影本身也提出了这场战役就是表演给西方看的,这就是国民党政府的无能的体现。所以这倒也不算很差。
那么《八佰》夸大战斗激烈程度、夸大历史细节,算不算很大的缺点呢?也不算,因为这是电影,很多战争片都有这个艺术手法,就连《百团大战》里都暗示了关家垴战斗,我军最后是赢了的,就更别说《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这种片子了。所以,这种夸大也没什么好指责的。
但虚拟情节,特别是虚拟出来的情节还很缺乏逻辑性,这就是硬伤了。而且这部电影上映后,导演故意抠掉了青天白日旗上面的白日,给人一种我党故意着重打压体现国民党正面战场贡献的影视剧的感觉,这就令人很恶心了。
所以,整部电影来看,如果从商业片的角度看,是不错了,至少能把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看得感动得很。但如果从军事历史片的角度来看,没表现出导演多少内涵,但场面确实好看,就是一部场面非常好看但军事逻辑很杂乱的视觉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