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看八佰,谈谈四行

八佰这部电影,我没看,也不打算看,原因很简单,国民党的抗日,本来就让人不忍看。

据说,电影拍的很壮烈,不如说是很煽情吧!历史是很容易被拿来煽情的,你甚至不必要伪造历史,只需要截取某些真实但是片面的片段,就足以重塑历史,或者说,按照自己的喜好或是价值观重塑历史。这样的事,玩弄文字的人已经干过好多年了;现在,轮着玩镜头的人接着干。

如果玩镜头的人再加以渲染,演绎,想象,拼接,他们可以把历史创造成任意他们喜欢的样子。但他们又绝不承认自己这是在戏说。真的,英雄是不能被拿来戏说的,只能拿来歌颂。问题是,四行仓库的四百勇士,真的可以被称作英雄吗?

四百个人守一座仓库,守了四天,自己战死九人,打死打伤日本兵上百人。这样的战损,放在整个沪松会战里,每一场大小战斗都至少比它更激烈十倍。李宗仁就曾经说过,沪松会战里,一个师被拉上前线,一两天就损失过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军队最后打不下去了,因为双方的实力悬殊实在太大,日本人占据空中、海上、陆上,火力、士气、指挥等全面优势。整个沪松会战里,中日战损比大概是五比一。你当然也已经看到,在四行仓库战斗里,这个战损比恰好颠倒过来,变成中国损一,日本损五。

为什么会这样?中国军人忽然战神附体,还是日本军人忽然不会打仗了?

都不是。这是由四行仓库的特殊地理条件、地面建筑再加上特殊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本来,中国军队要抗击日军,最不该选择的战场就是上海。这里无险可守,日本人不但可以发挥他们的空中优势,火力优势,更可以发挥他们的海上优势,中国军队完全是以自己之最短,攻日本人之最长。但蒋介石还是选择了上海,他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打赢一场战役,而是着眼于扩大战事,把战火往7租界和拥有这些租界的列强身上烧,指望着引发国际干预。却不料,沪松会战打了三个月,中国军队损伤惨重,一帮列强完全不为所动。既然战略上达不到目的,战术上再耗下去已经没有多少意义,蒋介石这才下令撤军。临撤退时,蒋介石要求留下一支部队,再守一守,再等一等,说不上就会等来什么机会呢?

这支被留下来的部队,选择据守的地点,就是四行仓库。

本来,蒋介石要求留下的,是一个师。师长改成一个团,团长又改成一个营,所以只有四百人。但是对外号称八佰。

四行仓库,右边靠着列强的租界,后边靠着列强的租界,自身又是近乎纯钢铁水泥的建筑,这就给日本人的进攻造成了很大的难题。海军大炮用不上了,陆军大炮也用不上了,连飞机也用不上了。日本人不得不以轻兵器硬攻钢铁水泥堡垒。这一幕让我们想起后来的华北大平原上,八路军进攻日本人的碉堡。除非迫不得已,只有轻武器的八路军是不会去进攻日本人的碉堡的,因为那绝对讨不着便宜。进攻四行仓库的日本军队就着实地吃了大亏。可是,尽管吃了大亏,日本人也绝不敢向四行仓库开炮,或是用飞机扔炸弹,因为,四行仓库与租界距离太近,一不小心就会把炮弹扔到列强的头上。

日本人转而向列强施压。列强转而向蒋介石施压。蒋介石转而向四行仓库守军施压。撤退,此时此刻,绝对不符合中国军队的利益,也不符合中国国家的利益,但它符合日本人的利益,符合列强的利益。似乎也符合蒋介石的利益。是不是符合四百个四行仓库守军的利益,我不能肯定,但我们知道,他们撤退了。

他们成为英雄,是因为当别的部队都在撤退的时候,他们在做最后的坚守。他们是受命坚守的,也是受命撤退的。后一个'受命'要打一些折扣,因为,他们曾直面人民的呼唤做出过某些未经上峰同意的承诺,这种承诺似乎高过了服从上级的义务;而他们的上级,在这时审时度势,并不对他们下什么命令,只是要求,或希望 他们撤退。

于是他们就撤退了。到这时一切都算正常。上级不会也无力来接应他们,所以他们撤退到租界,这也可以理解。后来的事就不太正常也不太好理解了。租界要他们缴枪,这犯了军人的大忌,他们在踌躇了一番之后,选择了交出武器。然后,他们就作为一群特殊的难民,滞留在租界里。

一支军队,在属于自己的国土里成为难民,这是不是有些荒谬?尽管这里是租界!

更令人难堪的是,数年之后,日本正式对美开战,日军进入租界,这支过去的军队,现在的难民,从此又成为俘虏。

我不想说,他们是曾经的英雄,后来的难民,再后来的奴隶。他们被日本人给抓了壮丁,送到日占区多个地方去做苦力,包括太平洋上的海岛。

对了,很有可能,他们在成为军人之前就是被抓了壮丁。蒋介石是抓壮丁的行家里手,他前前后后在中国抓了两千万的壮丁。倘使如此,那么,这群人的最真实的命运轨迹是:农民,壮丁,军人,英雄,难民,俘虏,壮丁。如果日本投降后他们有幸还活着,并且有幸回到中国,他们很有可能再次做回农民。转了一个好大的圈,他们回到了起点,英雄不过是片刻的聚光灯下的一个瞬间。因缘际会的英雄也是英雄,一点也不损于英雄的成色。英雄回归平常,一点也无损于他们曾经是英雄。可是,像这样循环了一圈,总难免让我们在欣赏英雄的时候感到某些别扭,不适,和不快。特别是,在那个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我们那么需要成色十足的英雄,需要大批的英雄,因为不这样,我们民族的命运,就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要从这个角度上说,这群人,和他们所属的那一群人,那一群军人,真算不上英雄。被逼无奈的时候,或是没有退路的时候,他们也能奋不顾身地作战,像一群真正的英雄一样;一旦有机会走脱,或是避战,他们就很少能经受得了诱惑。

这也怨不了他们,他们要么是被抓来的壮丁,要么是求一口饭吃的饥民,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国民意识双双还没有觉醒。而一旦他们的这些意识被唤醒了,他们首先要问一个问题大概是:你们要求我们来保卫的这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是属于我们的?

必须承认,即使是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他们也有权问这样的问题,并且有权得到满意的回答。中国历史上一次次面临同样的危机,一次次面对同样的问题,但是没有人能给他们一个合理的答案,所以,我们就一次次被外敌所征服。

显然,蒋介石是不打算回答他们的问题的。四行仓库的部队实际上被蒋介石和他的政府抛弃了。

但是,此时此刻,在远离上海的祖国的北方,有一支举着红色旗帜的队伍,正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这支队伍完全取消了军饷。它明白地告诉每一个士兵,我们本来就已经失去了一切,现在我们要把这一切都夺回来,夺回属于我们的土地,夺回属于我们的国家。

我知道,拍这部片子的人可能不喜欢举红色旗帜的队伍,不相信他们代表了正义。对此,我想要说的是,在中国,自从初税亩之后,保卫国家的责任就被强行塞给了最底层的农民,满足他们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最基本的正义。这样的正义,来的太晚了。这样的正义建立不起来,我们就只能驱民以战。驱民以战,就会导致造反有理,我们的历史就由此进入那个著名的死循环。沪松会战是一场惨烈的战役,它应该被怀念,却不该被歌颂,因为,他建立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驱民以战的基础之上。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正在快速觉醒的历史时刻,国民政府抓了两千万壮丁来进行内外战争,结果就是俞战俞挫。如果不是美苏参战,他们毫无希望外战获胜;即使有美帝的大力支持,他们也不免内战崩溃。他们代表的是驱民以战的旧中国,而不是人民共和的新中国。

我的这篇小文如果有幸能被人看到,肯定会引起许多人的不适。为了让这些感觉不适的人有所抚慰,我愿意补充一点后续的文字。四行仓库之战结束之后,迎来了国民政府军的大溃败。几十万中国军队蜂蛹逃向南京,有一支人数不足一万的日本军队尾随着他们。在南京,总指挥唐生智本来还打算守一守,一看到日本人跟来了,他果断选择逃跑。几十万还没来得及收拢的中国军队,霎时间再次崩溃。他们一枪不发,把祖国的首都拱手让人。

一个小插曲:在从上海败退南京的路上,许多中国师经过一个战备仓库,仓库管理人员求着这些军人,把这些装备带走吧,要不就把它们烧掉,总不能把它留给日本人。但是,所有的中国军人只管逃跑,不取,不拿,不毁,不顾。

为什么不取呢?取了,你就得去战斗,你就不能合情合理地继续逃跑了。为什么不毁了它呢?毁了它,你有可能被送上军事法庭。

这才是当时中国国民党军人的真实写照。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将来还会一次又一次发生。豫湘桂战役的后期,日本军队很大程度上依靠从中国军队的缴获继续战斗。我不否认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也有许多亮眼的时节,产生过许多英雄的个人和英雄的团体,但是从总体上看,他们就是一支弱鸡军队。他们代表的是被打怕了的中国,他们的作战精神就是,一隅强敌,能退则推,能避就避,能逃快逃。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我认为可以划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道光咸丰,代表了妄自尊大的中国。第二个阶段,慈禧光绪,代表了不知道害怕的中国。第三个阶段,中华民国,代表了被打怕了中国。第四个阶段,新中国,代表了重新站立起来的中国。

妄自尊大中国,代表的是中国的愚昧。不知道害怕的中国,带来的是一连串的失败。被打怕了的中国,代表的是各种各样的畏惧,苟且,和屈辱。

他们能畏惧,苟且,屈辱到什么程度?话说国民党败退大陆的时候,有一支军队败退到了越南。在越南,他们遇到了二战的另一个失败者法国军队。法国军队让他们缴枪。在人数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们的国军,再一次乖乖地缴了枪。你没看错,在二次大战一前一后,我们的可爱的国军,曾经向非敌对国的欧洲列强,前后缴枪两次。

如果还有人试图为这样一支弱鸡到垃圾水平的军队唱赞歌,我提醒他们一句,你自己不感到恶心,小心恶心到别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