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评价网被禁了。

来源 | 募格学术(mugexueshu)

新世纪初百万大扩招开始,我国硕博研究生数量逐年攀升。庞大的研究生群体也使它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师生矛盾也就是其中一个。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导师权力比较大。这其中就存在一部分导师喜欢利用这份权力压榨学生为自己谋私利。近些年频发的学生自杀事件也反映出目前这种对抗逐渐变得激烈。

在这种背景下,致力于为大家排雷解难的「导师评价网」应运而生,过去几年也得到了众多研究生的追捧。这个网站虽然由于匿名评价导致信息的可信度不高,但是的确在过去一段时间为同学们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但是!最近这个网站被屏蔽了,公众号也被封杀。

500

500

图源:知乎截图

详情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6592435

01

作为一个苦哈哈的研究生,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很生气的,尤其是我还曾经给这个网站赞助过200大洋。于是我码了一大堆字打算把这个事情批判一番,说一些学生爱听的话。气愤之余我翻了翻知乎上的其他答案,发现大家已经宣泄了许多类似情绪。一番思考后我删除了之前码的一些字,打算从更宏观一点的角度发表一些我的看法。

众所周知,中国教师整体而言,使用非权力手段引起学生服从乃至认同的能力,在世界范围是偏弱的。出国留学之后也基本会发现,只有中国的校园里才需要“尊师重教”这类标语来辅助管理。

系统初始就携带的属性导致一部分人很少去思考这一切的本质逻辑。封建时代的尊师重道的惯性不只对学生产生影响,也自然影响了教师对社会的认知。

比如我甚至见过培训机构的讲师因为学生投诉而抱怨现在的学生不懂感恩的例子。其实有些老师也知道,把“不被学生喜欢”归结于“学生没礼貌”,比归因于自己“水平不行,师风不正”心里要舒服得多。这就像男生把找不到女朋友归因于没钱而不是自己没有魅力,女生把恋爱失败归因于被PUA而不是自己贪图利益结果上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仅仅是政治经济,也必然伴随着社会内部各个职业的非物质非特权魅力达到世界前列。中国教师应该有能力让全世界的学生本能地,非理性地产生感觉,而不是依附于规章制度让学生觉得“需要尊重”

个人的道德水平可以被外力强行规范,但是社会的风气往往只能对应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国教师的操行水平本质上也是由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换句话说,如果想改变中国这种导师压榨学生的现状,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导师内部的觉醒来改变,而是要推动社会发展达到新平衡

02

以两性关系为例。我们都知道,万恶的旧社会是压迫女人的。那么为什么今天的社会妇女就顶起半边天了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伟人在天安门城楼上说一句我们站起来了我们就步入新时代嘛。显然不是,如果仅仅靠讲道理去呼吁就能成功的话那么巴黎公社和空想社会主义都不应该失败,土地改革应该在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之后就完成了,春秋时期礼记就有写大道之行者天下为公。

今天的妇女解放本质上是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发展,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从事生产的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不再被男性压制。一线城市女性的平均收入达到了男性的78%,单身购房人士中女性的比例也达到了4成。从根本上男性已经失去了压迫女性的能力,而不是因为男性发了善心决定不再压迫女性。

而在封建社会,即使是盛世都能发生饿死人的事情。当时的小农经济下男人的肌肉是一家人生存的根本,男人去和天斗,女人依附于男人做好后勤。这本质也是一种趋利避害的行为,那种环境如果女人不结婚被饿死的概率就会大大增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大部分时间女人是不认为自己被压迫的。到了近代,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开始了一个世界的工业化求索进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工厂中从事工业生产的女工逐渐不满接受旧的生产关系中的家庭地位,逐渐觉醒,认为自己被压迫。

到了教师这里也一样,为什么学生会觉得自己被压迫了本质上就是旧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古至今,师这个名称虽然我们一直沿用,但是师的本质早已发生了变化。古时候的科举本质上是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而不是高考。那么就像今天的能培训高考的老师自己起码考上过大学一样,负责科举的老师本身自己也考出过功名。比如李定、龚原、陆佃、蔡卞于王安石,黄庭坚于苏轼。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台上讲课的是朝廷命官,你敢不尊重他,你信不信他砍了你。

另一方面,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其实也不是仅仅对学生的单方面要求。那个时候往往一个人一生也只有一个师,他将成为学生的靠山,比如像霍元甲电影里,徒弟被打伤师傅就去找对方搏命。再比如艺术圈的师徒,比如赵本山就在节目中阐述过,父母生育他们的徒弟,而他们教会徒弟一辈子在社会上生存的本事,那么徒弟对他们忠诚就是一种道德。

500

图1 霍元甲电影片段

500

图2 赵本山参加郭的秀节目

显然,这个师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远高于今天的高校教师。新时期搞旧战略,今天的高校教师依然沿用旧时惯性而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也就自然招致了学生的不满。

03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就是要依靠大家的努力奋斗来推动社会变化,解决剥削不是捆绑住强者,而是强化弱者。美国的黑人,中国的农民,虽然有法律的保护但是本质上还是弱势的群体。中国的学生也不应该寄希望于教师群体内部的觉醒,因为人性都是趋利的。

500

事实上,我们今天其实在解决师生关系问题上已经有所成效。比如当前其实中小学教师打骂学生或是向家长索贿这种现象已经明显改善了。目前媒体所曝光的大多发生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在一线城市已经少有老师敢顶风作案了。除了法治的贡献之外,本质的原因在于中小学教师群体的相对社会地位的下降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两者的叠加逐渐削弱了中小学教师的谈判地位。

比如在八十年代,初中毕业考小中专的激烈程度不亚于今天考985,今天一线城市的60后中小学教师,绝大部分出自你高考报名看都不会看一眼的学校。在过去,尤其小地方,公立学校里的教师是你升学唯一的掌舵人。作为一个东北出身的小镇做题家,我的同学中大部分人的家长无论社会地位还是知识水平都是落后于中小学里的教师的。但是今天,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逐渐被其所在学校的家长所反超。强势的家长逐渐有了强大的羽翼保护自己的孩子,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其花钱讨好老师不如花钱培训。甚至在上海,初中教育层面,私立学校已经把公立学校打得落花流水。

中小学教师如此,高等教育圈也如此,历史的进程正在逐渐向各个角落推进。由于当前的社会发展水平高校教师手中还握有较大的权力。从根本上,我国在科技上还是在走追赶路线。国家财政也还不能支撑兴趣驱动的探索式科研,比如学院一般会被划分成众多个课题组,而不是像欧美存在大量的独立PI。那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科研还是计划经济模式。

而回想一下计划经济,下了岗连私企都没有,你还不讨好你领导?而且学术圈看上去很大,但是各个学科相互绝缘。如此一来每个学科就是几个院士和几十个长江千人在操控方向,那这东西和县城的政治区别不大。因此,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不能躺下睡觉。我国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兴起也是在2010年之后才初现规模,本质上除了高校能接受博士生的地方还不是很多。因此毕业之后进入计划经济的课题组是很多兄弟的首选打算,那作为你的引路人导师当然享受很大的权力。

04

一直以来,中国教师对学生的思路是“提高知识水平然后向下兼容”,而西方教师的思路则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并注意附加值的提升”。当前时期的高等教育是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形成的,在当时拥有知识的人是稀缺的。而发达国家由于几百年的积淀,高等教育人才早已不再匮乏,深造与否全在个人对发展路线的选择。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之后的追赶效应,十多年前许多中国人在短时间内达成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阶层跃迁,在那个时期,稍有本事加上努力奋斗就可以提升社会阶层是理所应当的事。老百姓内部知识水平差异鲜明加上学费的低廉使得知识的获取容易,形成了中国教师“提升知识水平然后向下兼容”的为师策略。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上的优势已经在不断被学生所动摇,尤其是六零后和七零后教授的权威逐渐下降,而这也就是新时代的曙光。

如果想拥抱现代化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实现现代化的生产力。我国目前自主创新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在绝大部分情况我们只能通过学历来筛选人才。在学生层面,我们中国学生刷学历的热情也是举世瞩目的,大家自己其实也说不好自己究竟有什么本事,只能刷个学历安慰一下自己了。我们每年出去那么多留学生,可是到外面一看就会发现欧美人自己读博士的热情并不是很高,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空间去容纳发展中国家来的留学生。那么如果在未来,学历的差异带来的影响有所消减,对学历的追求趋于理性,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得以分流研究生,那么导师手里的筹码自然就会降低。

500

归根到底,生产力的发展将会逐渐缩小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实力差距,大家如果想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斗争是一方面,根本上还是要不断推动历史进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