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教科书中“伪文”多?以迈尔尼《战争》中文版本流传为例

今天看到《这些年,那些潜藏在语文书里的“伪文”……》,说是教科书中涉及的外国文学作品,各种错误很多,有文本方面,也有作者资料方面,存在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

作为一本严肃的教材,在文本和来源方面没有搞清楚,就轻易编写进教材,实在非常不应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我以一篇在中文出版物中流传较广的小说《战争》为例,试着说说这个问题。

这篇小说曾经出现在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2卷阅读理解中,很多教辅材料都以它为真题进行解析,所以很多人对它并不陌生。

500

500

在它出现在高考语文卷之前,我印象中曾经在《读者》等类似的杂志中看到过这篇小说,有一定印象。

这篇小说署名为美国的迈尔尼,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迈尔尼是何许人物?他的生平如何?

我决心搞清楚这个问题。

通过搜索,得知这个小说最早出现在一本叫《夜莺别墅——世界悬念小说精选》的短篇小说集中,译者是沈东子。最初版本是1992年。

500

2008年又有过重版。

500

原著者写的是美国的希区柯克选编,就是那个著名悬念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根据前言,这些小说都是希区柯克很喜欢的悬念小说,因此汇编成小说集出版,里面的小说来自不同的作者,其中第一篇也是书名的《夜莺别墅》来自阿加莎・克里斯蒂。

这本小说是不是和希区柯克有关系,自然谁也说不清楚,大概托名希翁的可能性比较大。

那么这本小说原版是什么情况呢?咱们无从得知,只知道在美国有这么一本小说集,被咱们翻译过来了。

再以这篇小说开篇“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为关键词搜索,有意外收获。

《文化月刊》2008年第9期也选了这篇小说,但是名字叫《电波情话》。

500

再搜索《电波情话》,在简书、喜马拉雅FM以及豆瓣读书的《世界最好看的微型小说》等也收录同名文本,但是作者显示为为英国,詹•里斯•米尔尼。

这就出现了分歧了。作者到底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

500

但是这些中文出版物,其实都是选的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各国小说集,版权什么的都不清楚,指望他们搞清楚作者来源,简直是痴人说梦。

再继续搜索中文互联网,已经没有更多可用的信息了。

于是换个思路,搜索英文资料。

使用必应搜索英文资料,改用“James Milne writer”进行搜索。发现英国作家James Lees-Milne 的维基百科。中间名为“Lees”,与第二个译名的中间名“李”相同。生卒年为1908-1997,这个生平比较接近1941年在伦敦的经历。

我们假设他就是目标作家。接下来继续验证。详细阅读维基百科,获得他的所有著作名单。

500

James Lees-Milne不仅是作家,还是乡村建筑专家、建筑史学者、传记作家。百科中只写出所有著作的题目,未说明著作类型。

那么这篇《战争》或者说是《电波情话》的短篇文本,到底选自他的哪个著作呢?还是不知道。

在必应中发现了James Lees-Milne的官方网站。

500

500

官方网站是作家的遗稿继承人创办,具有权威性。

500

OK,现在这个作家的生平资料咱们就搞清楚了。

那么到底这个短篇小说选自他那个著作呢?通过梳理他的著作集,发现他的自传体小说《Another Self (1970)》很有可能。

但这个小说咱们手头没有,难道要从美国买一本回来读?这就太夸张了。

咱们换个思路,既然这个片段被单独编成了一个短篇小说,就是因为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或许有美国读者会在购书后的评价中提到这一情节,如果提到,就可以见解证明文本出于该书。

于是在国外各购书网站查找书评。

结果真的有惊喜,在著名书评网站goodreads发现以下书评

(Goodreads(www.goodreads.com)可以理解为英文世界里的豆瓣,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线读书社区,是无数爱书之人的聚集地。在网站上你可以找到高达22亿条书目以及7700万条书评,还有大量的书单以及关于书籍的讨论组。)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653339.Another_Self

500

在另一个书评网站London Review of Books发现以下书评

https://www.lrb.co.uk/v31/n17/rosemary-hill/late-worm

500

这些书评内容都提到了《战争》或者说《电波情话》的内容,于是可以确定,这个文本确实出自迈尔尼或者叫米尔尼的自传体小说。

所以问题搞清楚了。

搞清楚这个问题虽然费了一番功夫,但这主要是因为我只能靠互联网资料。如果一个正规出版社有心的话,完全可以通过版权方了解这些情况。

但是根据我在上海作协的朋友,和译者沈东子了解,他说当年他翻译的时候是编辑给他的英文文本,具体出版情况他也不了解。所以出版社有没有和国外版权方接洽也不一定。

那么搞清楚一篇小说的作者和其生平,似乎也没有必要了。

试想一下,如果这篇小说登上了教材,可能也就是简单署名迈尔尼,甚至都不知道他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这就是咱们教材,以及各种出版社出版的国外小说文本如此混乱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想搞清楚这些情况。

我大学专业是文献学,涉及到一些古籍的版本流传研究。其实这种情况在古代书籍流传过程中非常普遍。古代的书最早都是抄写,即使后来有雕版印刷,也都依赖底本。很可能某人写的某个故事,就被第二个人写进了自己著作,然后在传抄过程中,就很可能出现各种错误,以讹传讹,最终某本书的来源就扑朔迷离了。

别的不说,就是咱们的古代经典,无论是《尚书》也好,还是《论语》也罢,在传抄中都出现了各种问题,所以专门有人要根据各种能找到的古本进行校勘,以便整理出一个现在最好的版本,但是,可以肯定,和最初这本书出现相比,早已经面目全非。

现在,虽然是互联网时代,各种资料保存更广,但假如不认真,各种文本在流传中还是会出现奇奇怪怪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这种中外不同文字,需要翻译的情况,更容易出岔子。

但这恐怕在文化交流中难以避免吧。

文末彩蛋:关于迈尔尼的《战争》或者叫《电波情话》的推理过程,完全来自本人内子,她一向喜欢看《名侦探柯南》,十分热衷推理,我是听她说了这个故事,觉得很有意思,才根据她的操作记录成文。以我的能力,肯定是没法在互联网上搞清楚这个事情原委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