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扣帽子评《八佰》:一部缺陷明显的国产大片
公元2020年8月24日,刚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白嫖了《八佰》。
说实话,我非常赞同列车长席亚洲的看法:《八佰》被喷不是因为其屁股歪,而是真的拍得很烂。
抛开导演屁股歪这种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单从一部电影的角度,我来说说《八佰》究竟“烂”在哪里。
1.剧情向:
作为一名军迷,观看八佰的体验是崩溃的,为何?因为全剧存在一些明显的,不符合军事常识的点。
1.1 开场日军骑兵砍杀国军的不合理。
在一个充满断壁残垣,直行道路狭窄的城市巷战的环境下,用骑兵进行悠哉悠哉地骑行砍杀,这勇气胜于当年怒推坦克的波兰骑兵。如果说波兰人还有翼骑兵的光荣传统作为精神图腾,这群日军如此作死的战术行为,又该以什么方式来解释呢?
先不说国军完全可以利用断臂残骸避开骑兵的正面突砍,就这几乎只能通过一匹马的瓦砾路面,如何最大限度发挥骑兵冲击的动能?在这种环境下,骑兵作为侦查力量尚有可取之处,但直接进入战场砍杀,啧啧,这不是在玩真三国无双。
1.2 人肉炸弹破盾牌阵的不合理
人肉炸弹炸日军盾牌阵这点可以说是全剧的智商黑洞。先不论自进入二战这样热兵器成熟的战争世代以来,这种前现代式的,集中举求A的打法是否合理?
况且,日军在肉眼可见的位置以盾牌群聚,面对这种作死行为,国军为何要祭出人肉炸弹这种神奇的操作,安静地在上面当个ADC,直接扔下去它不香么?
在四行仓库战斗人员稀缺,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公然使用人肉炸弹这种消耗我方有生力量的做法,显然不符合军事战争的基本逻辑。在这种被围困的局面下,除非不到弹尽粮绝的境地,最大限度保存我方有生力量才是重中之重。
特别是这段剧情,还成了点燃对面租界围观人群爱国热情的转折之笔。当看到姚晨默默地流下眼泪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以一种反智的方式去表现英雄主义的悲情,同时也是为了悲情而悲情的笨拙表现手法,同时这还是全剧的一个重大情感基调转折点,看到这里,我内心真的是五味杂陈。
对于战争真实逻辑的尊重,是营造出其残酷性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只是为了表现残酷而去表现残酷的话,即便有着再血腥的画面,再煽情的桥段,但也因为其底层逻辑的断裂而无法让人产生对之“艺术感”的沉浸。
当年看《红海行动》时,我忍着强烈的3D晕眩也把这部电影看到结束,就是出于对这一部以最大力度还原真实战争的作品的尊重。
1.3 神奇的动员方式
同志们,我们要战斗到最后一刻,因为我们要让国际上看到我们,让他们介入。
作为动员战士们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提振士气的话,这也太离谱了吧。我觉得如果导演是想表达民国政府某种买办的思想的话,不如用一个画面来表现蒋校长与列强的对话,让这种话从国军高级将领口中说出,这也反而会将这群坚守在仓库里的战士衬托得更加悲凉。(这也算是一种侧面描写)
1.4 全剧最煽情的高潮,竟然是撤退
没错,全剧最煽情,BGM最多的地方,是四行仓库的战士们往租界撤退的剧情。也许是作者想表达生命的珍贵,想表达活下去的伟大。但是,这是一部披着民族大义情结并且以此为卖点的,让吴京看了都落泪的电影。亦或是像姚晨所说,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幕。
那么请问,这样空前绝后,荡气回肠的战争片,其高潮部分竟然是撤退?在此刻,导演的满得溢出来的白左情节可以说已经是喷了我一脸。
2.电影表现手法向:
如果说军事层面的失真只是属于像我这样的军迷挑剔味蕾的矫情。那表现手法上的不成熟与硬伤却是我作为一名普通观影者也难以接受的。
2.1 逃兵视角的单一性
管导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个非常容易玩脱的表现手法,那便是以逃兵的视角来演绎整场战斗。这样做的直接后果,便是在剧情推进上存在一些难以自洽的逻辑问题。
前期对于日军的抵抗,整个电影表现出的环境,是这些小人物怯战,恐战的状态。然而与这样涣散,恐惧,人人自危的镜头语言相对的是,仓库的守军一次次击溃了有备而来,精神面貌抖擞,行动整齐划一的日军。
由于缺乏正面表现守备国军有组织,有斗志地抗日的镜头,这无外乎给人产生了一种错觉:
他们的战斗意志在哪,是如何被凝聚的?从观感上来说,一群斗志涣散,军心全无,陷入了囚徒困境的乌合之众,在不断地担忧着自己个体命运的时候,却一次次奇迹般地把军纪,装备,人数都远胜于己的日军给打退,这简直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
更要命的是,在几个为数不多的可以看清楚的几个反击镜头里,一位逃兵按下从墙外空隙突入的背负炸弹的日军,让其自爆;同时另一名逃兵在迷茫了大半时间后,突然觉醒,用燃烧弹击退一小撮攻入仓库的日军。
这种整场都在梦游,突然爆发就将对面穷凶极恶的敌人给按倒的反差感,着实让人质疑外面日军是不是在放水。直到故事的最后部分,才出现了团长动员所谓正规军集体奋战的画面。
这毋庸质疑是导演在叙事视角上不太理想的一种尝试。一方面,想表达日本人的进攻给仓库内部守军带来的压迫感和创伤,另一方面又缺乏镜头去自洽装备精良的日军为何被一次次打退的逻辑。
我相信导演表达的重心是在战争对于个体的心理压迫上,这点,就像《饥饿游戏》中,镜头不断表现出女主角内心恐慌,做噩梦的片段。
但当这种基于个体描述完全占据了电影的镜头时,这种失魂落魄的基调却自发地与日军被一次次打退这种不断在遭遇战获胜的调子所需要阐述的逻辑相悖。最后,只能靠观众的自行脑补,才能完成对这个表现缺失的补完。
更要命的是,当你完成这种脑补的时候,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可怕念头:
这群被抓回来的保安军逃兵都是废物,而国军主力作为一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在镜头看不见的暗处对日军刀刀入肉,守护了他们表达内心崩溃与无力的舞台空间。
这不仅与真实的历史记载相悖,更是在大肆否定人民战争的正面意义。
而国军带着这么一群大敌当前仍在梦游的“废物”以少胜多,抵挡住了日军,这功绩,当年在北非战场驾驭意大利军团侧钳英军的隆美尔看了都表示惭愧。
2.2 颇具争议的杀俘片段
基于我的视角,杀俘片段,导演本意是想表达对等原则:因为日军把我们将士给凌迟处死了,所以我们也要报复他们,以激发战士们的斗志。
这个初衷我勉强能接受,然而这一次,管导又错在这个镜头表现上。
按照正常的剧情演绎逻辑,应该先通过展现日军虐杀我军俘虏的残忍,将观众对之的愤慨情绪激荡到一个点,然后再转过来表现我军将士玉碎的死战情结。
然而管导却非常神奇地将日军杀俘的画面给模糊化处理了,在国军俘虏大喊一声好好活下去后,画面立即转到了国军杀日军俘虏这边。并且使用了一个漫长的片段,详细地表现了这几个日军俘虏依依死亡的场景。特别是最后那个求饶日本士兵的特写,给了足足半分钟的长镜头。整个剧情片段所烘托出来的,是日军的视死如归,是日军求生的绝望,而反衬出来的,是国军的残酷,特别是鼓励新兵去杀人的非人道画面。
我不懂管导这种表现方式的用意,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极度低级的镜头语言的使用错误。这使得本来基于对等原则的报复行为,因为镜头侧重点的不同,被演绎成了国军单方面对于日军战俘的虐杀。
即便逻辑上可以通过脑补自洽,但这种对等原则,这种报复的正义性,在镜头表现上却因此荡然无存。
这也难怪有网友会认为,这是导演在给日本的侵略行为塑造正面性。我在这里只能怀着一种善意,将其理解为导演镜头语言功底的不足。
2.3 碎片化的叙事,需要脑补才能自洽的剧情
正如2.2中所提到的问题,《八佰》中存在太多需要用逻辑进行自行脑补的剧情。比如杀日军战俘是对等报复,比如一群乌合之众如何一边梦游一边击溃日军的进攻,也包括,对面麻木的看客为何突然一下,因为一个为了煽情而刻意营造的人肉炸弹的剧情,突然就开始全面抗日起来。
从整个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可以看出管导有意无意地在模仿诺兰那种碎片化的叙事。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八佰》无论从宣发角度,还是其剧情本身的导向,都是一部以少抗多,饱含抗日民族情怀的电影的模样。
这与《敦刻尔克》这种本身就是英法自己玩脱,同时还背刺友军,最后靠英国人民绝境逢生的情怀与戈林神奇的助攻力挽狂澜的大撤退有着天壤之别。
可以说,在《敦刻尔克》中,那种小兵一脸蒙蔽,全程梦游,只为求生的底层逻辑是存在的。毕竟他们只是绥了个靖,却不想德国人二话不说就彪着坦克推了过来。
但在《八佰》这种先失东北,国破家亡,无路可退的背景基调下,来一个从梦游小兵的视角进行碎片化的叙事,这合适吗?观影效果能好吗?难道其中的家国情怀,得全靠观众自己脑补,你导演本人只需要展示小兵的迷茫就可以了吗?
一部优秀的电影,其剧情的底层逻辑与之选取的表现形式必然是互相吻合的。
如果我们导演连这个基本的道理都搞不清楚,就匆匆上纲上线,用大片大制作,包裹着民族大义的外皮去赶鸭子上架,这真的有点太过于急功近利了。
2.4 群像剧≠没有核心的人物塑造
一部优秀作品的三要素:人物,剧情和环境。而其中人物的塑造是重中之重。我一直认为,群像剧并不适合电影这种在90分钟之内要完成的艺术形式,因为这样留给每个人物的镜头自然会非常地少,这样是不足以支撑导演完成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塑造的。
《八佰》很明显采用了群像剧的人物表现方式,然而却真正缺乏对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心路历程的深度挖掘。表现人物的心里是碎片化的,同时略显昏暗和晃荡的镜头甚至无法让人记住这些角色的身份。
虽然《敦刻尔克》也采用了一定程度的多角色叙事,但其选取的人物样本仍然是观众可以捕捉的范围。同时对于一些关键人物的展示给足了舞台空间(比如那个开着渔船去救人的老爵士)
而在《八佰》中,管导所选取的群像样本,显然超出了他自身的驾驭能力,也超出了剧本的容量。最后给人一种无比的凌乱感,仿佛拍了无数个散碎的片段,然后一个一个抬到观众面前,犹如放幻灯片一般。而剧中的角色,生得陌生,死得随机。要说悲情,还得自己脑补。
人物的登场缺乏铺垫,姚晨扮演的角色莫名地出现的。租界的小哥突然开始签生死状,突然开始护送电话。但他们的心路历程我们一无所知,只能自行脑补。
在笔者看来,一个优秀的群像剧,并非参与的角色越多越好,而是这些角色身上的特质越典型越好。
同时,对于每个角色心理的塑造,在群像剧中,反而比单一主角的剧本更加重要。因为你必须让读者清晰地辨识出不同角色的特点,不给予其足够的舞台空间去突出其特点,这是非常难以做到的。
型月最著名的群像大作,堪称二次元冰与火之歌的《Fate/Zero》可以说是二次元群像剧的巅峰之作,然而我们细观其叙事结构,对于角色心理的塑造是绝对到位了的。这也是基于老虚超强的剧本功底。
而同时我们看到类似《网球王子》这样的JUMP运动群像剧中,甚至会出现放大招之前整集回忆杀来补全角色心路历程的神奇操作。这种手法虽然看上去有点蠢,但是其内在逻辑是为了弥补群像剧多角色叙事对于特定角色表现空间被压榨的后果。
我始终认为,影视作品的核心仍然在于塑造角色,至少就目前来看,所谓优秀的,经久不息的电影,其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某个角色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作为文学的基本三要素,在剧情已经出现明显瑕疵的情况下,塑造出经典角色是挽救其自身的关键。这就像有些剧情非常垃圾的动漫作品,却可以靠一两个人气角色圈粉,甚至形成CP大战,这背后反应的,其实就是角色塑造对于作品起死回生的作用。
如果管导从一开始就减少角色样本,把叙事的焦点放在几个关键的,有特色的人物身上,给予其足够的篇幅,这样可能影片最终的效果会好很多。
2.5 一部优秀的作品不是靠观众自行脑补出来的
碎片化的叙事,群像剧样本超出剧本和导演的掌控范围。最终导致角色缺乏丰满度,剧情也出现难以自洽的逻辑矛盾。
这些缺陷,最终也只能通过观众借以情怀的脑补。但一部需要观众自行脑补才能够起死回生的影片,真的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吗?
想想当年B站对于Re0的口诛笔伐,其焦点就在于:我们为什么不能理解这个角色的痛苦?
一个优秀的电影,应该靠足够优秀的镜头语言,去展现出角色承载的价值与内核。同时,其人物塑造,剧情走向,环境变化这三个基本要素,在最底层的逻辑上必须是一致的。
像《八佰》这样,希望通过碎片化的群像叙事,展现小人物在战争面前的无奈与迷茫,同时又要兼顾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的慷慨激昂,却又在最后又退回“个体关怀”的微观叙事的桥段上(撤退即高潮),这种在抗日正气的集体民族主义与“Life matter”的个人主义中反复摇摆的叙事内核,着实让真正懂电影艺术的人看着蛋疼。
归根结底,就如我在《美式自由的逻辑缺陷》一文中所提到的,整体与个体的演化思路本质上来说是相悖的。
如果过于极致地追求“Life matter”这种带有白左情结的个体价值,那对于抗日救亡这种需要牺牲个体去成全整体的价值观自然就是一种天然的削弱。
如果真的要将两者平衡,就需要用心去雕琢剧本,为角色的心理转变创造一个合理的,经得起观众细细琢磨的剧情空间。然而这样精妙的个体与整体的均衡,在《八佰》里我并没有看到。
这一方面是归于群像叙事的天然死穴,电影剧本长度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导演对于这个底层逻辑的认识不够深刻。
结语:
总的来说,《八佰》令我很失望。这种失望无关于屁股位置的公差,而是纯粹作为电影水平的哀叹。
也许会有人认为,对于才起步的国产电影,不应当如此的苛刻。要多肯定它,多给其成长的宽容空间,要做个善人。
但我今天还是选择做恶人。不为别的,因为我真心希望中国能做出属于自己的,优秀的,不逊色于任何国际大片的电影。
就像《流浪地球》带给我的震撼一样,我希望这样的影片越多越好。
就此的苛责与挑剔,还望见谅,还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