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绝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穷兵黩武

    我留言2次,估计因为言辞过于激烈都被删掉了,顶下你这个吧,最契合我的观点了。
    另外说几句,作者对蜀汉的言论过于恶毒:“刘璋控制的益州成为蜀汉集团的盘中餐之后,便沦为了诸葛孔明北伐战争的后勤基地,益州人民亦最终不得不用自己的血泪与白骨换来了孔明在历史上的“忠臣”名声。”既无视蜀汉刘备政权对蜀地统治的有效性及合法性,又极端鄙视蜀汉政权对大一统潮流的追求:
    1.  刘备占领益州后,以严格的法律规范管理,一改刘璋纵容世家大族对平民阶层的剥削的政策,严厉打击士族势力,权力集中到蜀汉中央政权,上下政令统一通畅。这在作者眼中就成了“益州人民”背负的大包袱了?那不是“益州人民”好不好,那是“益州士族”!
    2.   而蜀汉政权对曹魏的积极进取的进攻态势,作者则与传统社会中部分腐儒一样视为“益州疲弊”的根本原因。作者取这种态度,不知道他是因循那些腐儒的观点,还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以整篇文章的立意来看,他是基于“蜀汉政权的高度集权化管理及对民生漠不关心”这一人道主义论点的),根本无视当时的历史事实:蜀汉政权自荆州失陷后,则陷入了进无可攻,退无可守的境地。对中原地区的唯一的突出部被磨平,四川盆地就像一个大牢笼,随时面对着曹魏集团东西两个方向的进攻态势,曹魏集团一日到达汉中平原,一日就是蜀汉灭国之日。你不进攻,对方也会进攻。所以蜀汉政权必须要制造出一个可以对曹魏集团造成威胁的突出部,或荆州,或陇西。而如果从荆州方向进取的话,会造成与东吴集团的摩擦,因此,从陇西方向进取,占领凉、甘等地,几乎就成为蜀汉政权生存的必然!这不是诸葛亮穷兵黩武,这是整个四川的态势所决定的,数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蜀汉地区可以是粮食供应的大后方,但绝不是可以用兵之处,以单独四川盆地不可能形成有效的防御态势。作者幼稚的以为,诸葛亮北伐是以整个蜀汉之力,成全自己的“忠臣”之名而穷兵黩武,以弱小之力与强大的曹魏抗衡,其心可诛!

本评论由用户“瘟疫公司搬砖部”推荐,来自《徐英瑾:为何要从孙吴的立场来看三国史?》一文。内容仅代表用户观点,标题为瘟疫公司搬砖部用户添加,更多热乎讨论请移步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