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这一模式,值得借鉴
国有的技术资产,如何转变成私营企业?人的流动起到了最大的知识扩散作用。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1875年就成立了一个国有电气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在二战之后被改组。通讯部门辗转反侧,变成了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
而另外一个部门则被称为电气实验室,在日本的半导体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当1948年肖克利发明晶体管之后,日本开始同步发展。电气实验室有两个核心骨干,一个是鸠山,一个是菊池。当时菊池一直无法生成晶体管。后来才得知美国用的是9个9纯度硅片(99.9999999%),而他只能得到90%纯度。硅片纯度太低,根本不能支撑晶体管的提炼。而高纯度的硅,没有高质量的原材料和设备研发工作,也很难突破。要实现某项技术的进步,与之相关的关键领域技术水平,也必须同步得到加强。这就是关键技术的”平行突破”法则。
1955年菊池和他的团队终于成功地制造出第1个晶体管。然而这项技术离实际的应用还差得很远。时势造得英雄群,有了技术突破,就会有擅长应用的企业家登场。
索尼一直在生产磁带录音机,但影响力一般,创始人井深决定向晶体管收音机进军。这既不被政府看好,也不被美国晶体管公司认可,因为当时的晶体管过于昂贵,只适合于军用产品。然而就是在这种黑暗的时刻,企业家精神,开始发挥光芒。前面两位研究员鸠山和菊池被邀请加盟索尼,后来陆续成为索尼中央研究室的主任。
然而索尼尝试了数百个的晶体管,也未能取得成功。成品率只有不到5%,100个晶体管中,只有5个达标能用来生产收音机。这个晶体管收音机的初期,音质太差,被认为是一个失败的尝试,但是年轻消费者却喜欢它的便携性和低电池消耗,意外地开始畅销起来。然而过低的晶体管良品率,使得成本太高,而且无法尽快生产足够多的产品。倒是迎来了一大批冒仿的跟随者。
唯一解决方法就是降低次品率。凭借一位女工的天分和恒心检查了所有的工序,才发现导致产品缺陷的根本原因。大批量的工程师随后跟进,最后发现主要是锑的问题。在改用磷来进行生产之后,成品率因此大幅度提高。索尼因此而一举成名,并向跨国公司发展。而一线工人,在参与质量改进产品方面,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被广泛认可并称之为”持续改善”,这也逐渐成为日本线边提升质量的悠久传统。
国有知识资产,通过研究人员的流动,是一种最有效的技术转移方式。
企业家精神则起到了关键的衔接作用,这是一种野兽般的冒险精神,把技术研究人员和生产人员连接起来,最终才能把一项实验室技术,发展成为突破性的创新产品。#大工程创新##工业的背影#收起全文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