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港剧男神北大硕士毕业!出身寒门、8年抑郁、差点自杀,都没阻挡他逆袭……
文| 红毛
出处| ins生活原创
前有不知知网翟天临,后有往届新生仝卓,随着学术造假事件曝光,“学霸”已然成为高危人设。
再加上建筑大师江一燕、哈佛学子范玮琪等人翻车,大众对娱乐圈的文化水平愈发鄙夷不屑。
对于真正的学霸而言,刻意显摆学识的行为太low了,只有那些一无是处的人,才会自吹自擂。
毕竟半桶水才会晃荡乱响,水满的桶不会响。
比如TVB男演员马浚伟。
前几天,马浚伟在微博宣布自己通过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顺利毕业的兴奋⬇️
此消息冲上热搜后,网友纷纷涌入评论区祝贺,并感慨万千:
在49岁这个年纪,事业有成的情况下,仍保持着对知识的热忱并拼命学习,实在太难能可贵。
不过,对待漫天的彩虹屁,马浚伟却谦虚地表示过誉了:“我毕业的是课程,不是学位。”
但即便如此,也很了不起了,不少年轻的人都得过且过,他却逆水行舟,懂得学然后知不足。
正因拥有足够多的热情和信念,他才能在年仅半百之时,所得皆所期。
01
在大众的印象中,就读名校的EMBA课程不过是一些有钱人镀金的手段。
不需要通过统一的考试,甚至都不用去上课,就能拿到体面的文凭,含金量存疑。
马浚伟则截然不同,从他在2018年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努力读书。
开学前夕,他先是特意准备了几套自订校服。
后来又认真置办了新书包和笔记本等上学必需用品,仪式感满分。
正式入学后,他穿着校服、戴上校徽、骑上共享小黄车,穿梭在北大校园中。
有人觉得这样太正式了,他却说:“我是故意让自己有以前上学的感觉!”
早上8:30,准时出现在教室中,直到晚上8点才下课离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就算是忙于工作,他也会抽出时间,在片场完成功课,做到学业事业两不误。
由于疫情的缘故,年初时他一直滞留在香港家中,于是就一边上网课,一边准备毕业论文。
善用时间,事半功倍,充分利用这难得的写作时机,不让光阴白白流逝。
由此可见,马浚伟是真心享受在学海中遨游的感觉,实打实地增值自己。
不是在作秀,更并非是所谓的“镀金”。
从2018年9月到2020年7月,近2年的时间里,他总计花费上百万,反复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间,亲力亲为地完成16个模块的课程。
最终凭借着坚持不懈地毅力和脚踏实地地努力,如愿以偿从北大毕业。
相信肯定有人会好奇,他已经有一定的底气了,至于这么拼命吗?也确实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去读书,是不是发神经。
对此,他只是笑着说:“想弥补和追回小时候因家庭、生计而被迫搁浅的梦想。”
实际上,比起演员这个职业,他最初的梦想是读法律或者是医学。
而且他的脚步并没有停歇,今年9月,马浚伟将再次以学生的身份回归校园,继续攻读医学。
在充斥着纸醉金迷的社会染缸里,大部分人都被资本冲昏了头脑,变得唯利是图。
像马浚伟这样肯沉淀下来、求学上进的人,凤毛麟角。
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人只想躲在安逸的舒适区,不仅忘记了要进步,还不知道已退步。
现如今马浚伟所有努力好学的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辛酸历程。
02
别看马浚伟长了一副温文尔雅的王子面容,其实他是出身寒门的穷人。
1971年,他在香港出生,有3个姐姐和1个妹妹,一家七口挤在空间有限的屋邨中。
拉扯5个孩子长大,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父亲是巴士司机,母亲是制衣厂工人,即便再吃苦耐劳,仍然捉襟见肘。
身为家中独子的马浚伟,把父母的不易看在眼里,从初中开始就边打工边上课,补贴家用。
14岁开始在雪糕店做兼职,16岁又到图书馆当管理员,后来又去卖化肥原料。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同龄人要么在操场上玩耍,要么在小树林里幽会,他却在最不起眼的岗位上挥汗如雨。
在日复一日的劳苦中,他意识到做小工能带给家庭的帮补很有限,想要寻求改变。
他猛地意识到自己喜欢唱歌,如果能成为一名歌手的话,注定会实现翻天覆地的转变,便下定决心参加歌唱选秀。
前前后后,他共计参加了44次选秀,其中前43次均以落败告终,换做别人恐怕早就死心了,可是他却越挫越勇。
终于在第44次,第3届雷射大赛中摘得桂冠,签约华纳,让所有的不甘心变得称心如意。
对于一个新人来说,抛开实力,制定合适的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论外形条件,马浚伟算得上是白白净净、帅气潇洒的奶油小生,隐约之间还有点黎明的影子,于是被媒体冠以“小黎明”的头衔。
没成想,公司因此深受启发,决定让他借助前辈们的名气出道。
1993年,他发行第一张专辑时,公司打出了这样一句宣传口号:他不是张学友,不是李克勤,不是黎明,他是马浚伟。
在敏感的娱乐圈,捆绑前辈的行为很容易被视为碰瓷,更何况他同时拉踩了三人。
虽然是公司的决策,但背锅的只能是本人,无论到哪里演出,收获的都是漫天的嘘声。
我一出场便嘘声四起,很辛苦地把歌唱完,眼睛已噙着泪水。
眼看着引起了众怒,公司无情地选择放弃,心灰意冷之下,他决心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不过造化弄人,命运关上了一扇门,却又开启了另一扇窗。
有一天,马浚伟突然接到了TVB高层曾励珍的电话,建议他转行做演员,邀请他拍摄电视剧。
并非科班出身,毫无表演基础的他,虽然顾虑重重,但还是决定试一试。
那时的他根本没有想到,曾励珍会成为改变他命运的女人,这个决定让整个人生时来运转。
初入TVB,马浚伟的机会并不多,基本都是龙套一类无关紧要的角色。
不过他没有着急,深知自身存在的不足,利用一切时间观摩别人演戏的技巧,学以致用。
夜以继日的学习让他的演技竿头日上,曾励珍也对他刮目相看,于是亲自带他试镜《鹿鼎记》。
凭借着出色的发挥,他争取到了剧中康熙一角,后来还有消息称这个角色原属于古天乐。
意气风发,年少轻狂,相信看过98版《鹿鼎记》的观众,都会对康熙留下相仿的印象。
当然比起“康熙”,更多的人都习惯称呼“小玄子”,因为他的演绎属实鲜活讨喜。
以至于金庸先生都对他赞不绝口,称赞他是最像康熙的一个。
那时的马浚伟,第一次尝试到一炮而红的滋味,成为各大剧组争夺的香饽饽。
谁能想到他前脚在歌坛折戟,后脚就在演艺界走红,这般大起大落,着实让人始料未及。
这就是命运最具魅力的地方吧,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发生的是红是黑。
然而,本以为寒门之子逆袭成为当红演员的剧情将缓缓上演时,命运却不合时宜地做妖了。
刚刚迈过事业上的波折,生活中的打击险些让马浚伟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03
眼看着自己收入可观到能养家糊口的程度,马浚伟就想让父亲提前退休,颐养天年。
可就在这时,噩耗传来,身患癌症的母亲病情急转急下,危在旦夕。
母亲早在他6岁时就确诊鼻咽癌,抗癌22年、饱受病痛的折磨,失去各种生理机能。
因此,在临近生命尽头之际,母亲希望不会再有痛楚,所以拒绝接受手术,还通过磁写板写下——动手术就是要我死。
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看到儿子嚎啕大哭时,母亲心软了,答应动手术。
手术在凌晨12点多完成,医生表示很顺利。
结果仅仅过了5个小时,风云突变,马浚伟接到父亲的电话说母亲不行了。
等到他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然与世长辞,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这件事给予了他沉重的打击,没有人责怪他,但他却无法原谅自己,因为他觉得是自己的一意孤行害死了母亲。
伤心过度,再加上沉浸在自责和压抑的情绪之中,马浚伟整日靠酒精麻痹自己。
所有的痛苦得不到宣泄,导致身体和精神出现问题,久而久之患上了抑郁症。
最绝望的时候,他曾想过跳楼自杀,幸好脑海中突然闪过父亲年迈的身影,才恢复了理智。
后来,他就以这样被抑郁和惊恐所挟持的状态,强打精神,回归演艺界。
出现在银屏上的他一如既往的阳光开朗,实际上内心早已千疮百孔,支离破碎。
整整八年的时间,他一边拍戏、一边运动、一边治疗,慢慢从那片阴霾中走了出来。
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时光,他还是会触目伤怀:“外间不知道表面常笑、乐观的我,其实笑得很假。”
从泥泞中逐渐挣扎站起后,虽然马浚伟的心仍会隐隐作痛,但没有再去逃避。
他意识到只有反复不断地揭开伤疤,去正视它、挑战它,才能不再受到牵绊。
这样做看似是在自虐,却让他渐渐治愈了伤痛,在触底反弹的过程中,越发珍惜现有的时光。
如《狮子王》中的台词:过去是会让人心痛,但是你可以选择逃避它,或者从中学到点东西。
既然那些磨难是命中注定要经历的,与其做怨天尤人的懦夫,不如成为披荆斩棘的勇者,纵使粉身碎骨,至少死得其所。
04
从深渊中走出来的人,往往比常人更明白人生的不易和努力的可贵。
于是在剩余的人生中,马浚伟决定用更积极的态度直面生活,大胆追求梦想。
转战舞台剧,将事件改编成剧本,进行演出;
跨界导演,把心路历程毫无保留地搬上大银幕;
学习咖啡师课程,考取执照,创办品牌;
再到为弥补遗憾而开启的求学之旅。
马浚伟的身份不仅局限于歌手和演员,还有导演、编剧、老板、咖啡师、高材生.......
他想要做的事情,统统做到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了无限多的可能,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
更别忘了,他并非上帝眷顾的宠儿,而是爬出低谷、历经风吹雨打,才见到彩虹。
不禁想起巴顿的一句话: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
回首马浚伟的历程,有过光鲜,有过黯淡,事业几经沉浮、险些被生活毁掉。
但都凭着热情和信念,在苦兮兮的生活中,寻觅到了一丝甜,哪怕已经49岁了,也不愿停止:
其实人生路有崎岖有曲折,总不会一直顺利往心中所想进发;
但只要不忘理想,努力追梦不放弃,继续坚持,相信总有一日能达成目标。
印象很深的是在《金石良缘》中,马浚伟饰演的成日安说过:“这个世界只要你不放弃,一切都有可能。”
不知有多少人在跌宕起伏的命运中,由于无力战胜困难、也无法与自己和解,从而一蹶不振。
反观马浚伟,用自身经历向我们证明,不放弃是多么的值得,涅槃重生是多么的精彩。
所有的自暴自弃、自怨自艾,都比不上脚踏实地做好本份。
当你在原地碌碌无为时,别人早已登上另一山头,羡慕怨恨,不过是因你看不透责任全始于一己贪婪、懒惰和愚笨。
每一次挫折,都是一种历练,给予难能可贵的经验;每一道沟壑,都是触底反弹的契机,唯有置之死地才能实现后生。
最后,把马浚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在恶里行善,黑里放光,这才是真正勇气的呈现。”
路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生命的精彩是活出来的,不是混出来的。
互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