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打败原作者:作家周国平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差点不及格 ​​​​

来源:成都商报

80年代后,几乎人人都在课文中读过周国平,曾几何时,学校里流行摘抄他的人生哲思语录。这些语录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心灵。

“三十多年过去了,你始终是你。”这是在上周末的亚洲书店论坛上,一位与周国平重逢的“60后”文化人,对周国平的评价。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在出席亚洲书店论坛期间,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专访。

“我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数还不如学生”

周国平说,他的很多文章都收录在语文课本、中学生阅读材料以及语文考试的阅读题里。经常有人告诉他,中学的试卷或课本里有自己的文章,他发现,原来自己是通过中学语文课进入了孩子们的视野。

因为长期出没于语文教材,还经常闹笑话。他说,自己多次被学生们误认为是与鲁迅同时代的人。“有一次和某中学的同学见面,有个男生说:‘周老师,您还活着啊!’我回答他:‘抱歉,我还活着!’”

“活在”课本上的周国平,在前段时间出了一本特别的书,名为《试卷中的周国平》。

这本书其实是55份语文试卷评注,他的编辑共收集了55篇语文测试卷里关于周国平文章的阅读理解题,“当时,他们拿着阅读理解的试卷给我做,我做完以后,按照标准答案给我打分,我得了69分,差点就不及格了。”

周国平有点哭笑不得,看着每张卷子都有标准答案,他产生了一个疑问:“我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数还不如学生,为什么?”

这件事给了周国平很大的感触,他觉得这更印证了他之前的看法:“语文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他要呼吁大家对标准答案说“不”。

他说,现在很多学生的写作往往是有套路的,大多千篇一律,缺少属于孩子最质朴真实的想法,因此他在现场提醒各位家长,看待孩子作品的时候,更应该注重作文中的童趣和独特观点。周国平对孩子的写作只有三点建议:诚实,切勿编造;准确用词表达自己的感受;简洁,不要废话。

“考题打败原作者”?

专家:作者表达、读者理解、命题答案,三者不会完全统一

“考题打败原作者,周国平只得69分”这一现象是否正常?8月27日,著名教育家、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

“在我看来很正常!”李镇西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是对读者的一种检验,而这检验与读者的个人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肯定是不完全统一的。

李镇西解释,当一位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有他自己想表达与不想表达的内容,甚至这位作者就仅仅是想表达一种情绪。但一般的读者在读的时候,结合自身经历、个人理解力等方面,又读出了不同的体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而考试的指向明确,要考某个语言点,设置的命题都是有目标答案。

所以,在李镇西看来,作者的表达、读者的理解、命题的答案,这三者不统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那是否应该如周国平所言,应该对这类语文考试的标准答案说不?李镇西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所有的语文阅读考试,都不应该有标准答案!”

那么,李镇西对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有什么建议,他说,“三个字——读、写、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