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没有刀斧手,只有刘备对诸葛亮的苦苦哀求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36)
主笔:闲乐生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 223 年)春二月,诸葛亮自成都在一片早春的寒意之中来到水汽氤氲、白雾茫茫的永安白帝城,接受蜀汉先主刘备最后的托付。

自从刘备称帝以来这三年,诸葛亮在成都担任丞相并录尚书事,又领司隶校尉,集行政、监察大权于一身,同时还要负责刘禅同学的教育工作(注 1),简直是忙得不行,而刘备都在前线打仗,诸葛亮在后方监国,其实已把帝相的活儿都给干了。如今刘备惨败于夷陵,不久一病不起,只得将尚书令刘巴召至白帝城(见《三国志 马忠传》),助刘备处理前方政务与善后事宜,刘巴去世后,刘备又将辅汉将军李严召来继任此职,并让诸葛亮在成都南北郊修筑祭坛,并代自己在冬至日举行祭天仪式(注 2)。春秋时卫献公曾对权臣宁喜说:" 政由宁氏,祭则寡人。" 没想到在这非常时期,诸葛亮连祭祀的活儿也要帮着干。
注 1:见《三国志 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闻!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及《三国志 后主传》之册立皇太子刘禅书:" 使使持节丞相亮授印缓,敬听师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与!"
注 2:见《三国志 先主传》:"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 此 " 郊 " 与今日之 " 郊 " 意思大不同,郊,郊祭也,乃帝王祭祀之所,南郊祭天,在冬至日主祭,北郊祭地,在夏至日祭。北京的天坛和地坛,就是清代的南郊和北郊。
而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刘备的病势更加沉重,于是准备向诸葛亮和李严托付后事,诸葛亮的能力与忠诚自不必说了,李严在这两方面历史上提及的比较少,但从有限的资料来看,李严恐怕是当时剩下的这帮蜀汉文武之中除诸葛亮外对刘备最忠诚也最有能力的一位。

而关于忠诚,李严也是益州旧臣中少有的坚决拥刘派,《三国志 先主传》中的群臣劝进表所言 " 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 以及《华阳国志 蜀志》中说的 " 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蜀以刘氏瑞应。" 恐怕就是犍为太守李严所整出来的把戏,因为武阳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正是犍为郡的郡治。而根据宋代洪适《隶续》记载,李严还曾在武阳的赤水河边留下证据,立《黄龙甘露之碑》," 碑侧题太守李严、并丞、令二人姓名。"
为什么要特意提到李严的忠诚呢,因为当时在蜀汉,对刘备仍然忠诚的臣子还真的不多了。最早跟随刘备一起走南闯北的老兄弟们已大多故去,如今只剩了翊军将军赵云和固陵太守刘琰两人而已;荆州派倒也可以倚仗,但夷陵惨败又损失了过半。
更重要的是,刘备不像孙权曹操,他孤微起家,辗转一生,无兄弟子侄可以屏藩,无宗族乡党可以倚托。而且我们前面几篇也分析过,自建安二十年刘备不去打汉中,而跑去与孙权争夺荆州南三郡,刘备的政治威望就开始逐年下降。益州名士、号称李氏三龙之一的李邈就当面责问刘备说:" 邈以将军之取鄙州,甚为不宜也。"(见《华阳国志》)甚至就连刘备的嫡系、侍中廖立后来也忍不住批评刘备说:" 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 后来过了三年,已错过最佳时机的刘备却又想打汉中了,很多蜀中名士表示反对(注 3),结果刘备果然得地不得人,但他不思教训,反不顾诸葛亮求情硬杀了蜀中名士张裕,更导致刘备政治威望大损。
注 3:据《三国志 周群传》:" 先主欲与曹公争汉中,问(周)群,群对曰:‘’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时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谏先主曰:‘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
而我们前面的篇章还分析了,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后又犯了一系列人事安排上的错误,不仅害死了关羽,还害死了刘封,逼走了孟达,让蜀汉政权遭受重创,不仅丢失了近半国土,还损失了关羽数万水军与吴蜀之间三峡地区数万汉夷军队(注 4)。所以廖立又批评刘备说:" 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
基于此等原因,刘备称帝之时,虽已做足准备,但仍有不少人反对,其中不乏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如前部司马费诗,尚书令刘巴与主簿雍茂。其中刘巴是朝廷重臣且是诸葛亮的老友,后来又在刘备登基过程中刻意表现,亲自书写了所有的诏书文告,刘备这才没动他;可其他两位就没那好命了,最终费诗被贬到蛮夷之地永昌郡(今云南西部与缅甸东部一带)担任从事,雍茂则因他事被借故杀害(注 5)。而刘巴经此事后也郁郁不欢,一年多后在白帝城病逝,死时年仅 39 岁。
注 4:见《三国志 陆逊传》:"(刘)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陆)逊又破晏等,生降得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
注 5:见《三国志 费诗传》,及《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 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
而刘备称帝之后,本想用亲征孙权来挽回威望并巩固统治,不料竟被陆逊、孙桓等一干小辈打败,刘备不仅损失惨重,而且颜面俱失,竟而恨声说:" 吾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跟项羽那样将自己的失败推脱为天意。又说:" 吾昔初至京城,(孙)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见《三国志 陆逊传》与《吴书 宗室传》)

另外,也正因为如此,在刘备病居白帝城的这段时间,蜀汉内部也正不断地发生叛乱,事实上,诸葛亮前脚刚离开成都前往白帝城,汉嘉(今四川雅安一带)太守黄元 " 闻先主疾不豫,竟举郡反,烧临邛城。" 与此同时,南中三郡也脱离了蜀汉的控制,联结东吴,闹起了独立。建宁大族雍闿甚至嚣张大呼:" 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 不仅投降东吴,杀害蜀汉了派过来的建宁太守正昂,并且绑架了再派过来的益州太守张裔,送给东吴做礼物,张裔半路逃跑,流落街头,那是相当的惨(注 7)。
注 6:包括荆襄之战损失关羽水军数万,陆逊斩杀招纳的三峡地区汉夷军队数万,东三郡降魏军队一两万,夷陵之战战死八万多,还有降魏的黄权部队一万以上(据《魏书》记载,该部队光将佐就有三百多人,降魏封侯者有 42 人),以及马良招纳的武陵蛮一两万,加起来差不多二十万,估计占当时蜀汉所有军队的四分之三强。
注 7:见《三国志 李恢传》:" 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牁。" 及《三国志 张裔传》诸葛亮在该年十月对即将出使东吴的邓芝所言:"(张)裔自至吴数年,流徙伏匿,权未之知也。"


事实上,曹魏有很多所谓世族名士都不理解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他们不懂得诸葛亮到底在坚持些什么,为何要死守着那一州之地的小国与中原抗争,这实在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注 9)。甚至就连刘备给诸葛亮安排的副手李严也不懂诸葛亮,他觉得诸葛亮这么大威望这么大功劳,为何不取刘氏而代之呢(注 10)?正如刘备所言,诸葛亮之才何止曹丕十倍,就算代汉而立,那也是众望所归。相信如果诸葛亮松口,李严会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可得拥立头功(注 11)。至于那些益州豪强大姓,恐怕就更无所谓了,因为随着时代的流转,秦汉时的忠君观念早已消淡(可见《后汉书 汝阴老父传》以及阮籍和鲍敬言的 " 无君论 "),士族们的主要诉求就是土地钱粮、政治地位与家族利益,至于老板是谁并不重要,管他是刘老板曹老板诸葛老板司马老板,乃至后来的两晋成汉宋齐梁陈,反正城头变换大王旗,换个招牌一样吃饭,几百年就这么混过去了,何必那么认真呢?
注 8:原文为 "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请大家注意,这种话放在几百年前的秦汉,或者几百年后的隋唐,都会让人惊掉下巴,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并没有很吓人,盖当时社会思潮崇尚虚君无为,皇权也并非神圣不可侵犯,东汉一群小皇帝,早就把它玩儿坏了。所以刘备说这句话,一是哀求诸葛亮帮忙,他认为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只有诸葛亮才能安国,才能终定大事;二是在法理上赋予诸葛亮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国的官场极其复杂,权力的大小不完全取决于制度,也不完全是由官位决定。比如说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宰相,有的跟帝王没啥区别,有的跟个摆设没啥区别。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虽讲究制度设计,但更讲究人事安排。刘备说这话,就是要给蜀汉日后的权力格局定下调调,诸葛亮才是主心骨,刘禅李严等人都必须好好配合,做不好就下课换人。
从后来历史的发展来看,刘备这个安排是深谋远虑、卓有成效的。三国之中,魏国和吴国都曾经发生过惨烈的宫廷斗争、流血政变和地方叛乱,但蜀汉政权却一直相对稳定。即便诸葛亮死了,其政局还能保持稳定二十年,直到最后十年才开始混乱(确切的说是公元 253 年费祎被刺,刘禅掌权之后),这就是伟人的伟大,自然生命虽已死亡,身后仍能发挥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注 9:据《三国志 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集》:" 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
注 10:见《三国志 李严传》裴松之注:" 诸葛亮集有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
注 11:从李严的一生来看,这就是一个政治投机者,而他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也只是在向诸葛亮求官罢了,因为刘备临终前给他安排的职位远不如诸葛亮(所谓 " 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统的只是陪都永安内外的防吴部队),所以其实他并没有资格做诸葛亮的政敌,而只是诸葛亮手下一个不听话的坏小孩,哭哭闹闹要糖吃,结果被诸葛亮打扁了屁股。
总之,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刘备此时话语并没有试探震慑,只有苦苦哀求,所以诸葛亮在听到刘备这句话后的反应也不是惶恐,而是涕泣。
没错,诸葛亮并没有像评书演义和影视剧里描述的那样跪下连连磕头,汗流浃背,惶恐不敢受,而是非常伤心地哭了(注 12)。


诸葛亮哭,是因为他与刘备二十年君臣,性情相契(注 13),相知甚深。他非常清楚刘备的个性。刘备此人,外柔内刚,折而不挠,是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牛脾气,是个宁折不弯的犟脾气,是个孤注一掷不服输的狠脾气。可没想到在这最后时刻,刘备竟然会如此的哀求自己,说出这样的话来。
看来,刘备不愧是刘备,果然通透,虽然他有太多的缺点,但仍可以算是千古帝王中最可爱的一位。他甚至还在遗诏中要求后主刘禅要好好做人,坚守良心,孝顺诸葛亮,至于雄才大略,刘备根本不敢奢望(注 14);而其中那句 " 汝父德薄,勿效之 ",更是尽显刘备一生悔恨,是他没能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行事,结果导致了如今的危局,千错万错,刘禅不能再重蹈覆辙。另外,刘备知道诸葛亮还没有儿子,只从哥哥诸葛瑾那里过继的一个养子诸葛乔,而诸葛亮已经 43 岁了,可能以后都不会有亲生儿子了(诸葛亮 47 岁才有了诸葛瞻),那就让失去父亲的刘禅、刘永、刘理三兄弟,来做诸葛亮的儿子吧(注 15)。如果三子都不肖,刘备宁愿让诸葛亮来做皇帝,以保住蜀汉基业与刘家子孙。诸葛亮也是少年丧父,他应最能了解刘禅三兄弟的孤苦与无助。




但事实证明,曹睿与司马懿上演的这出八点档一点儿都不让人感动,反而有点恶心。仅仅十年后,司马懿就干了三件大事。第一,在曹魏的首都洛阳修建司马氏的祖庙。第二,自己不上朝了,有大事反而让皇帝到他府邸办公。第三,把曹魏宗室软禁在邺城,并派人监视。而到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上位,立刻就非常痛快的废掉了曹芳,撕开了最后一块遮羞布。

注 12:正如东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所言:" 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君臣之际,良可咏矣!"
注 13:见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 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注 14:见《三国志 先主传》与《诸葛亮传》刘备遗诏敕后主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注 15:见《三国志 先主传》裴松之注:" 临终时,呼鲁王(刘永)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
注 16:刘备称汉中王时,大封群臣,三公九卿毫不吝惜,却独独没有考虑仍只是军师将军的诸葛亮,但诸葛亮仍兢兢业业,并不在乎这些虚名;蜀汉经历了数次背叛与惨败,史书记载刘备很多如 " 忿恚 "、" 惭恚 "、" 唏嘘而三叹 "、" 恨之 " 等负面情绪(见《三国志 陆逊传》《孟达传》与《吴书 宗室传》),但诸葛亮只有一个 " 叹 " 字(见《三国志 法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