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选择

今天,看到一条新闻,说的是中国与伊朗的25年框架协议的各种传闻。双方均没有否认,传闻的内容大概是中国要在25年内投资四千亿美元,范围包括银行、基础设施、还有军事合作等。

 

首先,稍微解释一下,这四千亿美元的投资。首先,没有多少美元,只是记账用的,大部分的资金,其实是人民币,伊朗人也没见到这些钱,中国企业投资、中国的承包商从国内进口物资、输入技术工人、拉回石油等;

其次,这是个滚动的投资,不是只出不进持续25年的意思。比如,投资一个德黑兰新城,可能五年十年的时间,就通过卖房子啥的收回了全部投资,又投资了拉巴丹新城啥的;

第三,这应该是个商业投资,也就是说,不需要政府用资源担保进行偿还。比如说,四大行购买了伊朗几家头部银行的股份,再输入准备金充实后,就开始搞吸存款放贷款的业务了。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国开行投资重庆一样,固然支持了重庆的发展,但本质上也是一个生意,重庆把商业银行的股份抵押了。

 

终于走到这一步了。

 

一带一路是什么?

 

当然,肯定包括打通陆路和海上航线,包括铁路线路的统一化、提速、通关、转运;海上航线上的各个补给港、转运港等。

 

但是,一带一路,肯定不仅仅是个交通项目。它包括着互联互通、产能输出。产能输出,不能撒胡椒面,东一点西一点的。产能输出,要求很高,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无法形成完整的某个产业集群,基本上开了就得死。这要求目标国要有承接能力,包括足够的受教育人口、足够的资源。比如说,起步可能就要有上亿人口。

 

还有,目标国要有足够的军事实力,足以保护中国的投资。装备的问题,反而是最好解决的,中国提供足以自卫和自足的军事工业,并不难。难的是目标国要有足够的战斗意志!烂泥扶不上墙的肯定不行。

 

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绿水青山当然是我们的目标之一,不过只是附带的目标;输入资源也是我们的目标,但仅仅是经济目标。一带一路,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在目标板块扶持出一个地区性强国,成为我们在目标板块的代言人。

 

在中东,我们选择了什叶派的波斯人;在东非,我们选择了埃塞俄比亚。

 

为什么是他俩?

 

一亿左右的人口、善战的军事传统、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丰富的资源、有利的战略位置!

 

以前,我看到一些两伊战争的报道。其中说道,战争初期,伊朗由于清洗了军队,无力抵抗伊拉克,只好将匆匆组建的民兵拉上前线,给后方编练正规军争取时间。伊朗的毛拉们,骑着小摩托车,在前线进行动员,然后带领少年兵去趟地雷。那时,我就知道,这个民族是有骨气有血性的。最终,中国的中东战略选择了伊朗,也是情理之中。

 

伊朗,这个名字来源于伊朗高原,伊朗高原,另一种翻译,是雅利安,就是元首念念不忘的那个雅利安。

 

波斯人,是古老的民族。希腊文化,其实是波斯文明的边缘文明。

 

波斯与东罗马帝国战斗了几百年,两家都是精疲力竭,把丝绸之路也给打瘫痪了,丝绸之路南移,变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便宜了半岛南部的阿拉伯人,结果随着伊 斯 兰的兴起,波斯被人偷了塔;东罗马也被突厥人连锅端了。再往后,波斯人选择了什叶派,就注定了伊 斯 兰内部的分裂。

 

再往后,先是英国后是美国,选择了伊朗,不过美国人玩砸了,把盟友逼成了死敌。

 

中国在伊朗做了不少生意,但也只限于生意。伊朗人,从人种上说,与西方是同源的,跟欧洲的关系更密切,心理上也更亲近。

 

前几年,解除封锁之后,伊朗一口气订了近百架空客的飞机,当然,懂皇上台后,又开始封锁,这生意也没做成。伊朗本来以为花钱买个门票,结果毛也没捞到,指望欧洲那几个国家,就是老母猪上树。回头一看,还是中国能靠的住。

 

经过几年的内心挣扎,伊朗选择了中国。中国也选择了伊朗。

 

中东的四国军棋,中国正式入围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