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20年生态价值探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目录:

一,浙江的西藏

二,第一个生态立市

三,后发优势

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贵州是中国山地比例最高的省份,俗话叫做“八山一水一分田”。其中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地为甚,俗话叫做“九山半水半分田”。在同样多山的中国东南部,有个地区有一模一样之谓,即浙南林海丽水市。

丽水是浙江土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区域,也是长时间里人均GDP最低的,被省内称作“浙江的西藏”。浙江地图炮的传统调侃对象是“种田嘉”(嘉兴)和“养鱼湖”(湖州),相比之下,可见“浙江的西藏”有多么乏善可陈。

在丽水市景宁县,一批畲族人世居于此。这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丽水其他县也多有畲族乡和畲族镇。畲族共有71万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浙闽山区,赣贵粤皖亦有分布。

改开后20年里,相对于浙江省内的先发地区,丽水一路落后,人均GPD和浙江省均值的比例从68%下降到2000年前后的46%。此后才重新上升,于2013年回到68%。近6年这个数据再度回落,不同的是,这期间,包括未来,GDP已不再是丽水的最主要考核指标。

500

图:1978年-2019年丽水(常住人口)人均GDP和浙江省的比值

40年间,通过丽水发展战略的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1997年,这一阶段丽水试图复制省内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众望所托,但成效微弱,人均GDP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二个阶段是始于1998年的10年,丽水第一次将生态保护纳入发展战略,提出“生态立市”,从此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和试验。这一阶段,丽水试图兼顾经济和生态,但二者的关系仍存在矛盾;

第三个阶段始于2007年。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在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中,这一战略增强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2015年,“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进入五年规划。丽水的探索和试验没有白费,并将在这些国家战略中获得更多政策的支持。这一阶段,经济和生态的矛盾减弱,共存空间增大,互生空间开始成长;

第四个阶段始于2016年,十九大报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两山理论将在中国全面实践。两山理论最重要的思想是经济和生态的互相转化的关系。这一阶段至今在丽水,也在中国,都仍延续着。

这四个阶段以政策区分,内在则是经济和生态之关系在中国的变化,更深一层是经济乃至整体国力发展阶段的变化。

以短期经济效益破坏生态从而反而影响到长期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只能是阶段性的策略,不可能长期持续。污染对于经济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孰大孰小,在某一个时刻发生了转换。这是重视生态的经济需求。

中国整体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今天,有国关学者认为,世界于此时已经进入中美两级格局(如阎学通老师),或者如另一些较保守的国关学者也认同中美冲突根本上来自于双方实力差距的越发缩小,共识之处在于,中国已是世界头两位主角之一。这要求中国必须重视生态,因这被包含在国家的软实力之中。这是重视生态的外部政治需求。

对于达到和即将达到小康的广大中国人,生态环境是一个必然的需求。2010年前后几年的重雾霾天气曾引起巨大的民怨。这是重视生态的内部政治要求。

实际上如前文述,2007年中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策,但随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做出了两害相权下的救市,使生态保护被悬置,让位于固定资产投资,更生出了几年重雾霾天气。所以,社会普遍认为的,中国因为那几年重雾霾才在2013年痛定思痛、严厉治理,并不完全符实。2008年的救经济、舍生态的政策,恰恰说明了保护生态是一个虽然长远利国利民,但短期矛盾于经济的做法。

因此,直到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短期经济压力减小,同时新增就业人口压力逐渐减小,中国对GDP增长率——每一个百分点的背后是上百万甚至数百万个就业岗位——的依赖程度下降的这几年,在包括生态治理在内的各个方面,如翟东升老师说,“中国地方政府面临方方面面压力时,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奢侈的政策空间。”

 

 

一,浙江的西藏

——1998年之前

 

丽水拥有高达88%比例的山地,故谓“九山”。80年代及更早,丽水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林业。但其生产方式和效率都比较落后。当时全国的木材综合利用率在60%左右,采伐剩余物利用率3%,丽水则更低得多,同时还在进行毁林种粮,以及消耗阔叶林资源生产食用菌等。丽水也拥有矿产资源,但富集性有限。

经济对森林资源的依赖,致使森林过伐,林木生长速度跟不上采伐的速度。按照当时的过伐情况,不加以控制的话,丽水的森林蓄积量会在2000年濒临枯竭。

可是,丽水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相对于浙江沿海地区,在当时难有更多作为,消耗资源是不得已的必然。即便如此,消耗的资源,也多以低价流出,留给丽水的只有比较大的生态破坏,换取比较低的附加值。

70年代末,因各地经济以农业为主,丽水的人均GDP数值是全省均值的70%左右,和临近的温州、台州、金华尚在同一水平线上(金华略高)。改革开放和轻工业迅速发展后,浙江出现了浙南和浙北两种代表性模式,浙南以温州模式为范本,小规模的私营经济火热,浙北和苏南模式相似,乡镇集体经济迅猛。在丽水的周边,金华和台州于80年代抢先起飞,温州于90年代崛起,而丽水明显落后,和更为内陆的衢州成为浙江的难兄难弟。

密集的工业产业并不适合居于山间,通路不畅的丽水。1980年到1985年,浙江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7%,同期丽水为10.5%,在省内显著落后。1985年,浙江省全民/集体工业企业的平均产值为106万元,丽水则不到34万元。

80年代中后期,丽水的经济战略仍是外向型发展,一是通过丽水特有的资源发展创汇农业、矿产、建材,二是发展最基础的轻工产品。结果也仍是持续的落后。

浙江省级部门曾协调了中国特有而又常见的结对子的办法,由省内发达县一对一帮助贫困县。但发达县从本地照搬给贫困县的项目多以亏损后倒闭告终,也就渐渐熄火了。

相对1980年,1990年丽水的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左右,和全国基本同步,但比全省低6个百分点,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从2.8%下降到1.9%。1990年,丽水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52元,为全省均值的59%,低于全国均值,高于青海、宁夏均值,刚刚好和西藏均值(650元)差不多。

面对经济发展的落后,丽水不断在软件方面进行反省,即本地投资环境差,经济观念落后等。换句话说,丽水依然希望能赶上沿海地区走的那条路。1992年受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丽水在战略上选择“集镇办工业”,效果仍然不好。

浙江的沿海地区从农业转向初级工业经济是总体顺利和高效的。而在丽水,总是地方政府给予更大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只取得很小的收益。那些当年最适合市场、经济效益最大的产业,丽水相对浙江其他地区都没有优势,反而充满了劣势。而丽水所具有优势的产业,要么破坏生态换取蝇头小利,要么没有市场。

屡战屡败后,90年代,丽水各部门的文献中出现了一些关于调整主导产业战略的观点,其中不乏超前的设想,如森林工业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适合森林的种植物要改换为适合森林的,科学开发矿产并进行精细化工,推动山区农副产品和保健品的开发及销售等。

当然,更多更主流的,是如故的看法,即以浙江沿海发达地区为标准,来反思丽水的落后。这就必然推导出设立和扩大开发区、加大招商引资、寻找发达地区企业的联营关系、支持前店后厂等等对策。

丽水的又一次尝试是90年代初。在投资的拉动下,丽水的工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使丽水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全省水平,但企业亏损面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效益持续下降。其中和沿海地区对比鲜明的是丽水的外贸企业,1995年亏损面达到55%,负债率为96%。丽水的第二产业占比在1992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后,又于1994年出现比例的下降。

而森林状况也在继续恶化。1989年到1994年,浙江省森林总蓄积量增加11.8%,同期丽水下降5.9%,丽水占全省的资源比重从37.7%下降到31.6%。也就是说,在丽水的国民经济好不容易赶上全省平均速度时,生态资源却退步了。

500

图:1989年-1993年,丽水经济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1994年开始继续落后

尽管当时生态发展的空间很小,但对环保的关注已经开始了。80年代初,经济学家许涤新提出中国一部分破坏生态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要重视这些年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1983年,中国组织专家起草和论证自然保护纲领性文件,四年后,《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发布实施。这是中国第一部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宏观指导性文件。

同一时期,丽水的林业部门也出现了改变生产方式和保护环境的声音,建议重视丽水的生态资源,主要是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小水电资源,以及旅游资源。当然,这又是一份高瞻远瞩但略显超前的观点。以这些资源发展经济,在当时的收益很有限。

1989年,中国第一次尝试水质的“县界控制”研究课题,地点是丽水瓯江。瓯江是浙江第二大水系,横贯丽水,经温州湾流入东海。课题的内容是在松荫溪的两个县界断面设立控制点, 通过上游县的自我约束, 把流入下游县的水质控制在一定标准,由下游县进行监督。

丽水是浙闽的重要水源地。浙江的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福建的闽江,福安江,六大水系源头都在丽水。这使得丽水不仅对本地,也对外地有着保护环境的责任,或者在当时,可以说是部分牺牲经济的责任。

80年代和90年代,丽水地区政府的关键字是屡败屡战,领导人的关键字恐怕是焦头烂额。90年代中期,丽水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提出了经济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其中,提出了要对生态恶化情况有风险意识,首次提出要把优化环境纳入发展战略。但对经济,总体上还是没有什么好办法。

对于这20年间丽水发展战略的变化,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有认为战略有错误,也有认为无论什么战略都会是错的,因为当时的全国环境,并不允许丽水发展生态经济——而丽水似乎又只能发展生态经济。这就像西部在80年代和90年代是没有选择的落后,只在近年才出现了追赶差距的客观条件。

1995年,丽水的发展暂且转回到农业经济,叫做“在山上再造一个丽水”,重点是老老实实脱贫。

1997年,基本脱贫的任务完成。农民收入的绝对值达到了脱贫线,相对于全省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而此时西部地区已进入非常落后的阶段,西藏农民纯收入刚过千元。

相比1978年,1997年的丽水人均GDP增加21倍,同期,浙江省增加31倍;当年丽水人均GDP低于全国20%,不足浙江全省均值的一半。在GDP作为第一考核指标的年代,这种憋屈只有隔壁衢州可以理解。

 

 

二,第一个生态立市

——1998-2006

 

1998年,丽水地区政府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两年后,丽水作为浙江最后一个“地区”撤地设市。这在体制上为丽水创造了历史机遇。作为地区的行政建制,行署/政府由省政府派驻,不具备独立行政权。设市后,政府的权利要更大、更独立。比如80年代,江浙的先发地级市就没有一个“听话”的,省委省政府则在它们傲人的经济增长下半推半就。

撤地设市首年,在丽水市第一届人民政府的五年奋斗目标里,除了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率、人均收入四个指标外,紧接着是关于生态的指标:

到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80%;

城市绿化率达到30%;

大气、地面水等指标达到或高于功能区标准。

建设生态公益林630万亩,建设森林公园11个;实施瓯江流域综合治理……建设沿江沿路千里绿色长廊,加大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和地质灾害整治的力度,加强森林植被保护。

在工作重点里,第一条就是调整结构为主线:

走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的道路,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要求。它既顺应了全球绿色浪潮的大趋势,又能充分发挥丽水的生态优势,是时代特征和丽水市情的最佳结合点。

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的内涵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战略取向是:边发展经济,边保护环境,把环境保护与治理纳入经济发展的轨道,做到发展与保护同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我市是后发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任务远未完成,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发展,人民群众也期望着尽快改变山区的面貌,加快发展始终是我市今后五年工作的主题。但我们在发展中决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要通过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发挥后发优势,形成生态优势,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这就是丽水最初提出生态发展时的逻辑:边发展经济,边保护环境……做到发展与保护同步。这意味着,当一个项目中经济与生态彼此矛盾的时候,丽水原则上不会选择经济。好的是,常年落后的工业,反而使丽水的生态问题并不如许多地区严重。

在时任丽水市委副书记谢力群的一篇文章中,详述了丽水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的基本内容:

一是投资导向,优先发展符合生态效益型的工程,分别是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社会生态工程;二是调整结构,改变资源开发方式和提高综合效益;三是人口城镇化,减少山区生态压力;四是开发旅游。

丽水的城市发展就此定下八个字:生态立市,绿色兴市。从此,丽水开始从实践上摸索生态经济的门路。

同一时期,中国正在面对大型生态危机。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和2000年的北方沙尘暴后,中国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 年)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 年),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为主的大型生态建设工程。

2001年,丽水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市五大生态工程。城市定位于“秀山丽水,浙江绿谷”形象。又三年后,增加了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安全三个工程,并称八大工程。

生态经济具体引导的产业,包括动员企业申报“绿色产品”标志使用权,主导扩大丽水绿色经济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启动竹子产业化建设工程、特色林业基地和种子种苗及花卉建设工程,开发景区,鼓励支持绿色食品和中成药企业,推动水能开发等。

这种变化不仅是变化,更是放弃。

香菇本是丽水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但香菇培育消耗林木资源。启动生态保护后,丽水对香菇推行生产许可证制度,逐渐缩小生产规模,减少对天然林资源的消耗。2003年,丽水几十万菇农的养菇收入比此前减少40%。

人造板产业也是丽水经济支柱,全国最大的中纤板企业就在丽水(丽人集团)。这同样是一个消耗森林资源的产业。启动生态保护后,丽水的人造板企业利润减少一半。

为了改善瓯江和闽江水质,2000年代初期,丽水关闭了当地4家主要的造纸厂和1家化工厂,几千工人下岗。

同时,丽水有数十万人通过采伐森林创造收入,这些林农和林业工人因为生态保护而部分甚至完全失业。政府为其安排了造林、营林、封山育林、保护公益林等公益性质的工作,但收入肯定要比伐林低一些。

另外,为了减少森林压力,2000年后的三年间有20万山区居民搬迁。

这些对经济的主动放弃,对于刚刚脱贫、财政薄弱的丽水,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这是2000年,生态保护远不如现在是主基调,丽水无疑也就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好在浙江沿海经济发达,省内就业尚不难。而保护生态方面成效显著。2004年,丽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1998年之前消减50%以上。

也是这一年,作为生态示范区试点地区,丽水通过环保总局的考核验收,正式成为生态示范区。2005年,国家监测总站发布《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报告》,以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污染负荷指数为指标,对全国2000多个县进行调查。结果是丽水的庆元县和龙泉县进入前十,庆元县是全国第一。

1998年之后,丽水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虽然在2004年和2005年出现回落,但很快于2006年修复趋势,总体上没有打断生态立市的路线。

2004年生态指数回落的原因,是对经济增长又一次急切,丽水加快了工业园区的招商力度,包括2003年从温州引进了一批污染较大的合成革工厂。造成的结果是第二产业显著增加的同时,污染指标也迅速增加,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大增。第二年这个做法被迅速压制下去,生态指标也得以恢复。这个插曲也可以看出当时发展生态经济的难度。

但丽水终究完成了生态发展初期的经济增长。在丽水人均GDP和浙江全省人均GDP的比值上,1998年到2006年正好是从最低点拐头向上的第一阶段。

500

图:1998年开始,丽水进入了对浙江省的追赶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一把手在湖州安吉天荒坪镇余村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次年他在丽水考察时再次提及两山理论,“欠发达地区的最大资源就是生态资源,一定要守住这个‘金饭碗’”。这也是丽水发展生态初期不可不提的一个优势:省级政策和财政的相对支持,省级对GDP考核的相对宽容。

 

 

三,后发优势

——2007-2015

 

随着国内和省内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丽水的后发优势出现了。

经济发展初期,生态优势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优势。但当居民越来越富裕,如价格较贵的绿色食品,周末自驾吸氧旅游,这类生态经济有了市场。对于200多万人口的丽水而言,另外5000多万浙江人和更多外省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市场对贫富均衡的作用。

同时,同样富裕起来的还有浙江的财政,能够为丽水带来更大的支持;而中国政府也将进一步调整政策。这是政府主导下的取有余而补不足。

于是,丽水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就有了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 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在全社会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通过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达到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形态。

而此时,丽水的生态经济已初具规模,生态理念已深入人心。这一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报告》中,丽水有4个县进入全国前10位,庆元县保持全国第一。

当年,丽水将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上分为三个突破口:

第一,生态功能区调整的改革创新,增强山区经济转型升级中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上一是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分出保护区和开发区,控制开发区的集约集群程度;二是加强生态区的生态建设;三是将经济和生态两个标准作为干部考核内容。

第二,山区农民异地转移的改革创新,增强山区经济发展的可协调性。具体有农民增收的六大目标,最重要的是解决“人往哪里去”,对农民的转移和使之富裕的问题。具体目标是在4年内转移14万山区农民。这部分转移对当地农民意义重大,尤其是其中的库区留民,生态补偿不足以支撑生活。

第三,林权制度的改革创新。总体思路是山林延包,明细产权,盘活森林资源资产,把林权作为抵押物获得金融支持。以及更长远的,将更多生态资源变成资产。

这三个难点都可以回归到经济和生态的关系。第一点是经济和生态并进,实际问题是怎样把二者兼顾。第二点是因保护生态而有损农民收入后,怎样进行保障,以及创造新的收入,实际问题是怎样使经济和生态尽量不矛盾。第三点是森林资源资产化,这就要求森林资源本身(在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能够产生收益,实际问题是怎样使经济和生态不仅不矛盾,而且统一起来。这一系列思路和两山理论完全契合。

次年,丽水出台《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发布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划定自然生态红线区或生态功能保障区,禁止或限制污染项目;争取到75%的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有省级财政补贴);提出林权改革,低丘缓坡利用试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价值的发现。

接下来的几年,生态和经济的关系在丽水突飞猛进。具体主要表现在农业、工业、旅游、资源资产化、生态补偿机制五个方面。

农业方面,由于丽水农副产品品种多,但每一种产销量都不大,其中缺乏知名的单一产品或品牌,所以丽水政府于2013年创建了公共品牌“丽水山耕”。这是全国第一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地市级农产品公用品牌。

作为公共品牌的运营方,丽水市农投公司为加入合作的产品提供包含检验、仓储、物流、品牌推广、销售以及对农户的贷款担保和贴息在内的全产业链服务,相应对产品作出标准化的要求,如食品的农药化肥控制参照欧盟标准。

至2018年,“丽水山耕”品牌纳入农业主体600家以上,生产基地1000个以上,累计销售额110亿。

500

图:丽水绿色产品分布

目前这个试验也有许多问题。由于公共品牌覆盖面太广,作为运营方的市农投公司的工作杂而显乱。2018年,“丽水山耕”启动地方立法工作的探索。相关的顶层设计一直在进行中。

电子商务及物流配套服务在中国规模化扩散后,丽水的特色产品得以卖到各地,尤其是一些并不非常大众的产品,得以找到更多顾客,比如龙泉县的宝剑和青田县的印章石。而“丽水山耕”天猫店最畅销的是零食和干货,第一名是红薯片。

2010年,丽水市委开设青年网上创业培训班,次年开展青年网上创业行动。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明确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丽水主要以两种模式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第一种是依托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又有协会和公司两种。协会是半政府性质,组织免费的电子商务培训,提供采购、仓储、配送等服务。公司则是盈利性质的服务平台,提供市场化运营。公共服务中心模式是全国首创,因而被称作“丽水经验”。

第二种是网商创业园模式,由丽水团市委领头,以公共服务为主,市场服务为辅。创业园提供办公场所,产品体验中心,仓储和供应链服务。

政府的引导除了向下的培训和支持,还包括横向和阿里巴巴的各种合作,包括“淘宝村”高峰论坛,丽水馆网店,遂昌馆网店,“一村一店”项目等。在阿里研究院2014年首次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中,丽水九县里的七个榜上有名。

工业方面有三个方向,第一当然是基建。公路铁路自不必多说。另一个方向是生态工程和生态基建,如“五水共治”,水电风电能源开发,也包括旅游景点开发。第三个方向是生态制造业,包括龙泉青瓷特色产业,青田石雕产业,以庆元为主的竹木加工业,丽水特有矿产相关的制造业等。

另外,生态对于经济的贡献,在一部分企业身上体现出来。2010年,科伦药业(SZ.002422)收购丽水龙泉国镜药业85%的股份,后于2016年完成全部收购。这其中一个原因是龙泉的生态环境,这让企业得以延长空气过滤袋的更换周期,相关成本下降一半。

通过外部发展阶段获得内部发展,旅游业是最佳的例子。中国相对发达地区的居民富裕之后,使中国的旅游结构发生了变化。早年长假里的长途旅游才叫旅游,后来,周末到远郊和邻市的短途旅游蓬勃发展。如上海周边,古村镇多达几十个。

丽水的旅游品牌在经过几次调整后,确定为“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政府鼓励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丽水的民宿产业,政府称之为“丽水山居”品牌。丽水山耕(农产品),丽水山居(民宿),丽水山景(景点)构成丽水的三个公用品牌体系。

2008年,丽水政府开始扶持民宿产业,包括给予装修补贴和老房修缮补贴等,同时制定丽水民宿服务标准。民宿业利用了农民自有住房,只需要支出一次性的装修投资,富有豪装,穷有简装,此后便没有固定成本,极为有利于农民创收。而山间民居本身,恰就是丽水最大的卖点。

丽水民宿从2010年的百余家增加到2015年的近千家,目前突破4000家。民宿商家中,大部分注册类型都是个体经营户,八成以上都是农民以自有房屋经营,另有一部分集体经营和政府出让经营,租赁经营很少。但高端民宿多是租赁经营。

丽水的高端民宿有全国知名的松阳过云居,遂昌闲思居,景宁小佐居等,也有为举家度假而设计的整租独栋山居,和物美价廉的农家乐。民宿顾客有四分之一来自于丽水本地,六分之一来自于省外,其余都是省内市外的浙江人。

浙江的省内经济发展程度,使丽水得以比较容易地发展旅游。实际上,由于居民的富裕程度,中国高端民宿有不少产生于浙江,尤以莫干山民宿是行业标杆。而老龄化社会下的老年人旅游团,使数量更多的丽水非高端民宿同样得以维持。

500

图:丽水的高端民宿

除了三个“山”,旅游业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特色小镇。丽水目前共有18个省级特色小镇,各有不同的定位。

以龙泉青瓷小镇为例,通过青瓷产业园吸引青瓷企业和手工艺作坊入驻,通过文化与产业相融合吸引艺术大师设立工作室或展览馆,通过与高校联合成为浙大、中国美院等教学实习基地。2013年至2016年,青瓷小镇接待旅游人数从 3.54 万人次增加到 79.9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300万元增加到2.3亿元。

民宿和特色小镇都是在传统风景和景点之外,丽水发展旅游产业的方向,往往比龙泉青瓷哥窑遗迹、通济堰、延庆寺斜塔这些景点更有吸引力,也比传统景点能够带来更多的旅游收入,惠及更多的当地农民。这同样是全国旅游业近十年的发展方向。

2000年后,丽水旅游总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2005年进一步加速,自2005年的28.29亿到2015年的426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1%。

生态资源的资产化也在这一时期展开改革。经过了80年代的集体林权确权,2006年,丽水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延长山林承包经营期,取得《林权证》的自留山统一为2055年到期。确权和延长后的使用权日期,都为林地的资产化创造出基本条件。

2010年,丽水在全市推广林权IC卡并进行全覆盖建档,合计评估资产价值297.58亿,成为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依据。两年后,丽水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提出了“四个最大限度”原则:最大限度实现农村基本产权可抵押、可融资,最大限度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普惠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并颁布《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至2015年末,丽水金融机构对林农授信总额为127亿。相关的还有流转机制,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模式等改革。

按照“四个最大限度”原则的发展,同样成为抵押物的还有农民自有住房。另一项虽然目前没有资产化,但已经完成了确权,即2015年的“河权到户”。

“河权到户”指由农户承包河道管理权和经营权,通过水产增收。这其中大小适中的山区性河道可以直接养鱼,小河道则由政府赠送石蛙等高附加值的养殖苗。农户创收的同时,要负责河道的保护和治理。承包合同上明确了承包方的义务和职责:承包人对河道有水产养殖的权利,也有卫生保洁的义务;承包人不得在河道投放饲料,不得大规模养殖畜禽;每年3-6月为禁渔期,承包人不得在禁渔期内捕捞;严禁电鱼、毒鱼等。

政府所取得的河权承包费用于未被承包的河道的保洁和管理。

最后一项是生态补偿机制。这要比前几项更为复杂。

丽水生态立市的背后,除了自身发展战略,也具有着作为浙江和福建的生态屏障的战略。正因为此,9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在丽水实行生态补偿机制,由中央和浙江政府进行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寻求跨省政府和跨市政府的补偿。比如作为上游,丽水保护水源这方面,可以尝试取得作为受益方的福建省和温州市的生态补偿。在丽水市内,则由资源开发者和利用者进行生态补偿。更长远地,是建立环境资源税等长效机制。

2009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相关规定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

2013年,保持生态优势的同时,丽水人均GDP达到全省人均GDP的68%,终于回到了1978年的水平。两年后,丽水政府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改革。2015年,浙江省出台绿色发展奖励机制,省内26个县不再列入“不发达地区”,不再考核GDP总量,转而考核生态保护和居民增收为主的指标。从此,对丽水的评估至少不能使用GDP增量为单一和主要标准了。

在生态保护指标上,这一年,丽水有95.8%的市域面积划入自然生态红线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农产品环境保障区;地表水环境功能区Ⅰ-Ⅲ类水质达标率99%,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0%。

农村居民收入方面,丽水也曾在漫长的年代里落后全省,从1980年达到全省均值的120%以上,到1986年低于全省均值,一路下降到只剩一半。2007年,这个比值开始上升,2015年达到71%。

500

图: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省均值的比值,2007年-2015年从53%上升到71%

 

 

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6年之后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一把手在撰文时首次提出两山理论。2005年安吉考察的几天后他再次撰文,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中更清楚地总结了两山关系的发展:

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

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

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在2016年两山理论广受关注之前,2014年,丽水的干部和研究人员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关键词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是最早集中发表相关文章的地区。这是因为在当年,丽水市委通过《关于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决定》,市政府通过《关于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生态产业强市的意见》。这也是全国最早将这句话列为战略指导思想的地区。

2017年,两山理论写入十九大报告和新党章。

丽水的山耕、山景、山居三个品牌都在继续努力。山耕的顶层设计仍在改善。山景方面,丽水终于获批第一个国家级5A景区:缙云仙都。山居正在等待疫情之后旅游业的报复性反弹。今年5月,丽水拍摄推广视频,现任市委书记上镜推荐丽水的风光,村落,民宿。

500

图:缙云仙都

战略是一种选择,选择是一种放弃。2000年之前,中国只能选择GDP。2000年之后,经济发展阶段使生态保护有了发挥的空间。而2016年之后,也就是中国人均GDP的1万美元一线近在眼前后,这种空间也更大了。

2019年,丽水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333个排名城市的第15位,空气质量位列全国168个排名城市的第7位。这一年丽水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万元,是全省均值的73%。2.2万元在东南沿海地区并不出色,但这已经是丽水农民收入增幅位居全省第一的连续第11年。

最近一年,丽水跨越最大的一步是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这包含在整个生态-经济转化体系之中。

2017年,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在浙江、江西、贵州、青海四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同期,丽水探索并试编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2019年,丽水发布《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4月,遂昌县大田村进行GEP评估工作,5月末发布国内第一份村级GEP核算报告。核算结果显示,大田村的GEP为1.6亿,其中大头是5000多万元的水源涵养和5000多万元的气候调节。

8月,丽水出台《丽水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试行)》,这是全国首个市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

500

图:丽水市GEP核算指标体系

而第一笔GEP的增值兑现,落在了景宁县的大均乡。2019年12月,丽水发布报告,大均乡2018年GEP为17.88亿,同比增加5.64%。其中最主要是固碳释氧、土壤保持、空气净化等调节服务16.81亿,其后是0.68亿的旅游景区、民宿等服务价值,0.38亿的农业、林业等物质价值。

根据景宁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政府对年度GEP增量明显的乡镇予以增量兑付,数额为GEP增量的2%,落到大均乡正好是188万元。

这笔资金的获得方是大均两山生态发展公司。这家公司是当地的生态资产平台,由国资注入,村集体认筹,经营内容一是承担乡域内生态保护、修复的任务,二是将生态产品价值进行变现,最终达到GEP和GDP的有效转化。

大钧两山生态发展公司将这188万用于搭建十余处高空摄像头,用于对生态破坏行为的实时监控。

这项兑付是一个象征性和激励性大于实际性和盈利性的操作。显然,一切才刚刚开始。

丽水正在做的探索还有许多,如关于林权、水权、碳汇权、排污权、用能权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瓯江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政府采购生态产品试验,清洁能源抵扣消费总量试验。一如起于80年代而今大名鼎鼎的那些地方模式,若干年后,或许会有一个丽水模式,因GEP指标的领先,GEP和GDP的高度转化,实践两山理论的成功,成为下一个发展阶段最重要的模式之一。

 

(全文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