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金牌,正在改变印度

“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出现在印度演员阿米尔汗祝贺维纳什亚运会夺冠的推特上。

 

500

 Mhaari chhoriyan chhoron se kam hai ke!

《摔跤吧!爸爸》中的这句台词意为“我的女儿不比男孩差”,而维纳什的胜利让这句台词照进了现实。

500

这第一块印度女子摔跤选手亚运会金牌被印度媒体誉为“历史性”的成绩。

500

印度总理莫迪发推特祝贺维纳什,相信她的胜利“一定会鼓舞接下来的运动员”。

500

印度企业给她配上了“她就是黄金标准”的广告词。

500

媒体关心她的体重会不会干扰比赛。

500

媒体报道她的妈妈期待奥运会的夺冠。

500

所有人欢呼胜利,展望未来,但有谁记得这枚金牌成长于怎样的土地?

九岁丧父的维纳什被叔父马哈维亚▪辛格收养。而他就是《摔跤吧!爸爸》中阿米尔汗饰演的角色原型。

500

马哈维亚与女儿,侄女们

所以,当马哈维亚开始培养自己的女儿们成为摔跤手时,维纳什自然也走上了这条路。

熬过了严苛的训练,上了赛场的维纳什并不是一帆风顺。

19岁,2013年亚洲摔跤锦标赛,铜牌。

20岁,2014年仁川亚运会,铜牌;格拉斯哥英联邦运动会,金牌。

22岁,2016年里约奥运会,四分之一决赛因膝盖受伤退赛。

而那个时候她的堂姐吉塔早在2010年就获得英联邦运动会女子摔跤55公斤级比赛冠军,是印度运动史上第一位获得摔跤冠军的女运动员。参加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成为第一位取得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资格的女摔跤手。

另一位堂姐巴比塔在2014年格拉斯哥英联邦运动会上获得51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的金牌,两次获得英联邦摔跤锦标赛金牌。

在此次亚运会之前,维纳什多次在媒体面前表示,她始终没有超过吉塔和巴比塔的成就,没有摆脱“辛格家族其他女孩”的标签。

但现在,养育她的叔父,也是她的启蒙教练马哈维亚说:“我对维纳什有更多的信心,因为她的天赋。她什么都不怕。她从内心做起,她的成绩超过了吉塔和巴比塔。”

500

这一次,她是“辛格家族的女孩”,她也是维纳什。

而她们让家乡哈里亚纳邦不一样了。


500

由于辛格家族的活跃,哈里亚纳邦成为近几年来获得国际奖牌最多的印度地区之一。

“在哈里亚纳邦,每一个运动员的目标都是赢得奥运金牌。当你的目标是如此之高时,你会更努力地推动自己......从小地方来,出身卑微的运动员正在获得国际性的成功,这让更多的年轻人获得了榜样。”维纳什接受印度时报的采访时说。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将孩子送到了马哈维亚在家乡开的摔跤训练班里,从小开始学习。

摔跤,这项印度传统观念中的男子运动,却在马哈维亚的班上遇到了“反转”。

这里的女孩比男孩还多。

500

马哈维的二女儿巴比塔

但是你看不出来。

因为,她们都像电影里那样剪了短发,穿着T恤运动裤,常常被当做是男孩。

500

一个女孩为什么要来学摔跤?

16岁搬家来学摔跤的女孩萨米特(Sumit)的理由是,当家庭主妇的妈妈想要让她“一生有专注努力的事情”。

500

而这并不被人所理解。周围人跑来劝阻,说女孩学摔跤会“非常艰难”。

500

然而,对于这些女孩来说,不学摔跤的人生更艰难。

维纳什的家乡哈里亚纳邦是整个印度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人均GDP为196982卢比(约为人民币19303元)。

在这里,女性活在纱巾覆面的世界里。

2017年,哈里亚纳邦北部政府赞助的了一则广告,画面里一名女性戴着传统的面巾,完全看不到面部,而配着的广告标语却是“面纱是哈里亚纳邦的骄傲”。

500

而在维纳什出身的农村地区,歧视只会更为严重。

女人们常被关在家中,被当作二等公民看待,有时还会禁止女孩们穿牛仔裤、使用手机。

强势的保守观念对应的是改变的无能为力。

哈里亚纳邦大臣阿尼尔•维杰表示,“我们不认为女性应该被面纱遮掩起来,面纱不是强制性的,但在某些地方,这种做法很普遍,我们无法进行反对。”

但是,摔跤却可以让女孩走出家门,摘下面纱。

500


当年,吉塔每次剪头发都被理发店嘲讽。

现在,她不需要付钱,别人说她是“印度之光”。

当年,马哈维亚开始训练女儿的时候,印度没一个摔跤馆接受女孩。

现在,全国大概已经有50多个摔跤馆愿意了。

当年,马哈维亚怎么写信也求不来健身设施,只能自己搭摔跤棚。

现在,印度这两年为更新全国的摔跤馆里的垫子、力量训练设施等就投资了1500万卢比,而哈里亚纳体育局已经向政府提交了2500万卢比的摔跤基础设施投资预案。

当年,村民只记得女孩摔跤会练出“摔跤耳”,以后很难出嫁的民间传说。

现在,村里长老会一名主事的女儿已经跟着马哈维亚训练两年了,能一口气做600个俯卧撑。

马哈维亚曾经的教练拉姆的体育馆(Chhotu Ram Stadium)目前有百来个16岁到24岁的年轻摔跤手,其中三分之一是女孩。

体育馆的经营人伊什瓦(Ishwar Chand Dahiya)带出了奥运铜牌得主萨克西·马里克。

他拼命将女选手送到2015年才成立的印度职业摔跤联赛(Pro Wrestling League),为的就是让更多父母看到希望。

因为他发现,只要这些女孩取得成绩,即使是保守的家庭都会态度大变。甚至已经停止训练的孩子都会再来投靠。

陈腐的观念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不堪一击。

因为这些父母发现,会摔跤的女儿会给他们带来新的利益,而这些最终也会成为出嫁时的筹码。

何乐而不为呢?

印度也没有忽视这种力量,当年《摔跤吧!爸爸》在印度六个邦免税上映,就为了推广一个减少妇女选择性堕胎的“Beti Bachao,Beti Padhao”(拯救女儿、教导女儿)计划。

可是,事情真的好起来了吗?

印度2011年最后一次正式的人口普查时,哈里亚纳邦的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出生比例最低。男女性别比为1000:877,而当时印度全国的性别比为1000:940。

2017年,哈里亚纳邦称这个数字升至1000:914,历史最高,但依然没有到全国平均标准。

性别失衡伴随的是性侵案的频发。

据CNN报道,2016年哈里亚纳邦发生了1187起针对女性的性侵案件。

而受害者面对的是什么呢?

据今日印度网2018年1月报道,印度哈里亚纳邦一名15岁女学生遭到犯罪团伙暴力虐待和性侵,最后留下了一具残缺不全的尸体。

警方负责人米什拉却在采访中称,性侵本就是社会的一部分,这样的事件一直在发生。警察的作用只是侦查、破案和证实犯罪。“我们正在竭尽全力去做,努力阻止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而这起案件已经是哈里亚纳邦3天里发生的第4起性侵案。

这样言论当然招致了舆论的批评,甚至也有人要求将这名警察停职,但最后也依然不了了之。

维纳什们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地方。

没出生时可能被堕胎,出生后可能被溺死,长大后可能被禁足,被歧视,被强奸。

而当地官员告诉你,我们无法反对,而警察告诉你,这本就是社会的一部分。

她们在绝望的泥潭中能看到的,最近的希望就是“辛格家族的女孩”。

除了摔跤,她们还能选择什么吗?

吉塔说过:“我和我妹妹已经从那种落后的思想中逃了出来,那种思想让妇女们被面纱遮掩,不能走出家门,不能去上学......这些思想观念都是错误的。如果说自豪的话,哈里亚纳邦的女人本身就是令人自豪的,因为她们可以去完成任何事情。”

印度政府2015年曾经推行过一个政策,允许哈里亚纳邦的家庭在女孩18岁时兑换25000卢比的债券。

但是根据国际妇女研究中心的研究,53%的家庭把钱花在女孩的婚姻上,只有23%的家庭把钱花了在教育上。

她们真的可以去完成任何事情吗?还只是本来毫无选择的人生多了一个选项?

但无论如何,即使生而为女,“我们总得试一次”。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