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四代舰载机的一些错误观点
对于四代舰载机的争论很多,但是很多争论都停留在单机对单机的考虑,并不是真正站在体系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出现很多错误的观点。下面就这些错误观点说说:
1、只考虑单机对单机,而不是体系化
经常看到讨论舰载机只考虑的是战斗机的单机对单机如何,而不从体系化去考虑。这个体系化包括航母的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加油机等重要的辅助飞机,这些飞机和战斗机一起配套组成了航母作战能力。从一个航母战斗群的作战能力角度来看,预警机需要4-5架,电子战飞机也需要4-5架甚至更多,加油机需要根据总体机群规模去配置。当这些辅助飞机把航母机库和甲板空间占据后,剩下的才是战斗机的。而战斗机执行任务时还得考虑完好率,即并不是所有战斗机在任何时间都能百分之百出动。所以,从体系化角度去考虑,必须得考虑好整体配套作战能力如何,而不是单机作战如何。我们打个比方,把辽宁号上的舰载机换成阵风,其整体作战能力会降低还是升高?或者说把戴高乐号上阵风都换成歼-15,作战能力如何?我想大家心目中会给出相应的答案。
2、非得让舰载机机动性和陆基飞机去比
经常还有人提出我们的舰载四代机要和F-22单机对抗,当然单机并非不能对抗,但一些人要求飞行性能上去和F-22比,这样显然在逻辑上就有很大问题:如果我们的舰载四代机的飞行性能都可以和F-22比了,那么这样的舰载机改成陆基版本,其空重必然降低,机动性就有可能超过F-22,但是这样可能么?我们看到过哪款舰载机在机动性上能和陆基飞机来比?阵风战斗机倒是有陆基版本和舰载版本,但显然舰载版本要更重,飞行性能上必然有损失。很多人津津乐道的F-14,就是F-14换了发动机也无法和F-15比能量机动,F-14更多是靠远程导弹来获取优势而不是机动性上获取。
3、只考虑舰载机不考虑舰载机和航母配套
很多人只会说要重型机上舰,但他们并不了解历史上舰载机超重是失去上舰机会的案例并不少,典型的就是F-111,太大太重上舰难以操作,最后上舰失败。说白了,舰载机是在航母这个有限制的环境下使用的,拦阻系统、弹射器、升降机、甲板冲击等都是有限制的,不可能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实际上,网民能想到的军队也能想到,如果现有重型机能上舰,军队能不知道?
4、只考虑采购不考虑训练和使用
任何一个国家的军费都是有限的,在有限军费情况下要平衡综合作战能力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军队的作战能力不只包括舰载机性能,更包括如何能把性能、战术等发挥出来。美国舰载机飞行员2周不在航母上起降就要重新认证,这是因为舰载机起降的危险性太高,必须保持一定的熟练度。通常全生命周期内训练和使用费用比采购费用更高,不考虑总体费用限制而认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显然属于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5、不了解军队采购流程就只知道阴谋论
舰载机是至少几百亿的采购规模,必然是要经过层层决策。从立项采购角度来说,国家对军事装备有相应的采购流程和要求,在当前高压反腐情况下,谁敢去违反流程要求来做所谓的某飞硬给海军塞或者走后门如何如何。就采购流程来说,很多是不公开的,网民只看到结果而不了解过程,就不要瞎猜和阴谋论。另外我们也看到目前网络上对飞机上的设备有公开的招标要求,显然某些网民的阴谋论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很多网民的思维极不成熟,不愿意去深思也不愿意多了解,他们只喜欢在心目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愿景,而完全不看事情的本质是什么样的。也许要若干年后一些人才能真正成熟起来,也很有可能有些人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梦境中出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