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奇幻漂流

  作者|谢明宏

  编辑" alt="500" />

  郭德纲的重大发现之一:评剧适合表现市井百态和才子佳人,在宏大叙事上就不太合适。比如把《列宁在1918》改成评剧唱段,非常容易让人笑岔气。

500

  列宁与斯维尔德洛夫同志讨论粮食危机,瓦西里同志还能来一段河北梆子尖板:“杀出了冬宫啊,圣彼得堡。抢出粮食好几包,忙向列宁去报告。列宁同志,我把粮食给您老弄回来咧!”

  译制电影也容易有口音问题。《列宁在十月》由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主角发音还比较准,配角的大碴子味儿就比较重。彼得堡念成“彼得浦儿”,“苏维埃俄国”念成“饿国”。(有多饿?这是真需要瓦西里同志搞粮食吧!)

  外国政客用中国方言唱地方戏,这种戏谑的文化景观如今在B站被特朗普“发扬光大”了。“一想祖国我就wo wo wo~频倚栏杆肠断泪难收。wo wo wo~欲穷望眼,为群楼所囿。”

500

  别管《芒种》还是《处处吻》,《浮夸》还是《起风了》,甚至是《我为祖国献石油》这种时代曲目,就没有川建国同志不能唱的。填词极具传记文学色彩,特朗普就是被囚禁在美利坚的“后主李煜”。坚强又孤寂,伤感又忧郁。

  他的发音含混滑稽,和街访中刚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如出一辙。当年的春晚要是建国同志上,也没费翔什么事了吧?就像曾经唐国强不知道自己和王司徒的“舌战”,如今的特朗普也不晓得B站是他推特之外的“第二个家园”。

  建国鬼畜,琳琅满目。甚至还有UP主剪了特朗普对B站的回应:“从今天开始,请不要再做我的视频了,因为这样会暴露我的身份。我死了不要紧,就怕国家交给我的任务失败了。”

  好家伙,没有后面这句以为是“真视频”了。原来蔡依林的《特务J》的“J”就是建国的“建”啊,失敬失敬。

  卧底无间道

500

  “天不怕,地不怕,隐姓埋名为中华。”在B站播放量675万的《我为祖国当卧底》中,特朗普的身份暴露无遗。这首发行于1964年的歌曲,本是表现石油工人的壮志豪情,却被鬼畜成了建国的赤胆忠心。

500

  特公的施政弊病,因“特工”身份而尽得解释。“别人工作我放羊,枪击贩毒睁眼瞎。”“疯狂敛财印美钞,偷偷把钱寄回家。”

  如果说《我为祖国当卧底》里的建国是玩世不恭的,那么在《起风了》里他就是致郁文艺的。“加州艳阳天,照耀我胸前,红领巾更鲜艳。”佩戴红领巾的白发老头风中飘零,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泪目?

  “从前站在旗帜间,许下誓言。矢志不渝报国信念,也甘愿赴汤蹈火为祖国奉献。如今身处美利坚,大权加冕。满朝文武悉听驱遣,耿耿忠心从未因此改变。”独坐白宫,议员俯首听命却难掩落寞。套用晓明同志的话:“建国这辈子除了祖国的怀抱什么都有了。”

500

  而与特朗普气质最贴合的,还是《浮夸》。如泣如诉的前奏,配的是建国远渡重洋的昏黄画面。“每于夜阑高歌,难抑乡思一如望梅止渴。纵赴汤蹈火,亦无悔远涉。不惧弹劾皆因心怀祖国。”以“望梅止渴”喻思乡之情,语文老师都想出一张卷子。

  副歌部分,更是春秋笔法。“当世人皆嬉笑怒骂,谁自诩伟大,留待青史评价。”该句的画面,甚至杜撰出了《建国本纪》一书,对“青史评价”予以呼应。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建国同志您受委屈了!

  解锁了各种曲目的特朗普,《青花瓷》这样的古风也信手拈来。“魂劳梦断,掠浮光,报国路漫漫。临夜长叹,把心藏,言语千万万。多年后几人传唱,唱我不为人知的乐章?”

  作为流量政客,特朗普的鬼畜资源堪称海量。不管是新闻、发布会、还是表情包都取之不尽,一些CUT甚至用到美国达人秀素人模仿特朗普的视频。本来“卧底”的身份都是假的,视频素材真假混杂就更无妨了。

500

  主歌的叙事,要强调特朗普“身在美帝心在汉”的卧底身份。副歌的抒情,则要渲染建国“故国不堪回首”的内心隐忍。按这种创作规律,硬糖君试把《菊花台》改成建国版。

  主歌:“谁的江山,疫情突生乱。我身份的伪装,欲盖弥彰。天微微亮,野党又劾弹。一夜推特,是非难断。”

  副歌:“守白宫,人东望。离家领巾已泛黄。何时归故乡,我心事已颓唐。就业荒,钱通胀,神州呼唤在耳畔。徒留我孤单在彼岸,独唱。”

  真假鬼畜

500

  年轻人对新媒介娴熟的应用,开启了对于主流文化的戏谑和嘲弄,在形塑自身风貌上无尽狂欢,这是各种亚文化社区兴起的动因。鬼畜对于历史人物的技术处理,形成了“另类的价值体系”。

  “鬼畜方文山”们,通过对原始素材的重新建构,来表达对原文本的“反向驯化”。诸葛亮×司徒王朗,其原文本内涵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王朗的老奸巨猾。被鬼畜后,诸葛亮和王朗成了相爱相杀的CP。

500

  金坷垃“美日非”三人组,原本是打假的肥料广告。其重构的内涵则是商战的艰辛:和非洲人争夺金坷垃肥料的日本人,变成了坚持不懈的斗士;波澜哥本是选秀节目被怒斥的选手,重构后则变成了用歌声打动心爱韩红的追求者。

  正所谓“无重构,不鬼畜”,不和原本内涵对着干都不好意思叫自己鬼畜吧?通俗来说,“鬼畜”是一种改造已有文本和再生产的文化形式,接近于米歇尔·德赛杜所说的“盗猎”。

  B站绝大部分特朗普的视频,则没有改变原文本内涵,更近似于对三次元趣味的“添油加醋”。现实的特朗普,被中国网友群嘲为间谍,赐名建国。而在B站,UP主们将他的卧底故事具象化了。

  换言之,B站的特朗普其实已不同于“鬼畜”的本初意义。它不再消解大众文化,而是加入大众文化的创作。

500

  不同于其他亚文化迷群(美剧迷、游戏迷),只是作为文化的消费者(同人漫画小说都二次创作只是偶尔为之)。鬼畜迷群,除了是文化的接收者,还是“鬼畜文化”最主要的生产者。

  从“元首”到“哲学”,他们所追捧与自傲的文化内容,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然而当特朗普的《芒种》《浮夸》《处处吻》广泛流行,我们会发现,鬼畜越来越主动迎合主流情绪和主流形式。


  在约瑟夫·希斯和安德鲁·波特的《叛逆国度》里,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因为抵抗性的消失,仅仅是为了追求流行就去消费某些东西,唯一的结果就是强化了消费资本主义。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断购买新的符号,同时也在不断抛弃旧符号。

500

  过去我们总是担心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收编,而特朗普的走红告诉我们:当抵抗性消失,不用主流收编,创作者自己就会纳上最具分量的“投名状”。看到川普耍宝你以为误入微博、头条,实际上只是进入了一个不再抵抗的亚文化社区。

  亚文化的宿命

500

  鬼畜文化正处在尴尬的位置:一些形式较容易与商品结合的类型“鬼畜”已经开始被商业化;那些绝对小众的类型,因为与主流文化的格格不入,则很容易被算法和推送所抛弃。

500

  以前的UP主,更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某段鬼畜的初衷,只是想和小圈层分享奇思妙想的“一时之勇”。而跟风的DSSQ(大势所趋)的作品,过去是被普遍质疑的。追热点一窝蜂剪相同主题,会被看作骗点击纯粹想红。

  但随着更低龄世代的加入,这些“二次元的奇怪坚持”逐渐被打破,鬼畜也不过是另一条网红之路。认真的作品石沉大海,蹭热度的高挂榜首。倒不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而是纯粹的鬼畜视频已经不再受到社区欢迎。

  剪鬼畜如同追热点,UP主渐渐变得像微博段子手一样焦虑。大众跟着罗翔学法律,我也学。大众笑特朗普是间谍,我也笑。三次元的热点,逐渐变成了他们不得不参与的“统考”。谁能够用二次元的形式,完成对主流态度的最有趣迎合,谁就能获得最大的流量和排面。

500

  鬼畜文化所建构的话语体系相对独立,也相对狭窄。辉煌时有多高的认同度,解体时就有多强的失落感。那些“无聊看看”的人,依旧找得到闲趣。而那些“寻找同类”的人,则渐行渐远渐无声。

  时代使然,现实使然。谁能想到恍恍惚惚的川建国,竟然是初代鬼畜文化的掘墓人?而新崛起的鬼畜,想必有更大的“破圈”能力,更广阔的舞台,更好的变现通路。只是已非当年初见,徒留情感泛滥的过时者兴叹。

  这其实不是特朗普的奇幻漂流,而是鬼畜的奇幻漂流,是青春叛逆者到成熟社会人的奇幻漂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