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至暗时刻”,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天下万物皆有其“势”,水向低处流,云随风而动,夜晚之后是白天,白天之后是夜晚。万物皆有一个趋势的变化。古人说,”反者道之动“,万物在一定的规律下运行,运行到一个极端,就会往另一边运动。在早上,太阳的趋势是升高,变热,到了中午,太阳的趋势是落下,变凉。谁能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并提前做出准备,谁就能在事物发展到相应情况时掌握对策。

毛泽东说,领导要有预见性,“就是说在地平线上刚冒出一点的时候,刚漏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将来的普遍意义”。

1936年,风云骤起,局势已经即将改变,一场中华民族的浩劫即将到来。毛泽东已经看到即将到来的大黑暗,大危险,日本即将准备展开全面侵华,但国内却完全没有做好准备。

中国的执政党,国民党,采取绥靖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奉行不抵抗政策的蒋介石命令张学良放弃东三省,1935年,国民党政府签署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达成“何梅协定”,随后,日本发动“华北自治运动”,国家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500

对于日本,蒋介石是出于怎么样的考虑呢?为什么在日本一步步的侵略之下,一次次采取退让和妥协呢?其根源很简单,就是惧怕日本强大的实力,害怕与其爆发战争。

1984年,甲午中日战争,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被日本大败,从此日本开启帝国主义强国之路。

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大败俄国,歼灭俄国太平洋舰队,从此成为帝国主义列强。

1936年的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而日本已经是标准的工业国家。中国年工业总产值才13.6亿美元,仅占日本的1/15,钢铁产量4万吨,仅占日本的1/145,石油产量1.31万吨,仅占日本的1/129,海军船舰1万吨,仅占日本的1/7,军用飞机60架不足日本的1/4。

面对这样的日本,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是恐惧的。抗战前,国民党内就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战开始后,说“再战必亡”,其中以汪精卫为代表。莫以为只有汪精卫这样看,蒋介石对于日本也一样恐惧。他深知,中日之间必有一战,并且认为,结果一定是中国败,日本胜。对此,他采取的对策的忽略这个强敌,我看不到你,就代表没有这回事,我不抗日,就代表没有中日战争这回事。你前进一尺,我退让一步,打仗?不存在的,美其名为“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绝不轻言牺牲”。

“忘战必危”,一边是丝毫提不起干劲,不愿意面对未来,只愿意逃避,好日子有一天过一天的的蒋介石,一面是积极备战,日益强大的日本,我们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电影《至暗时刻》,讲述丘吉尔如何在民众的支持下与绥靖派斗争,并最终决定抗战到底的故事。里面的那句“我们决不投降”振奋人心。没错,一开始的抉择是最困难的,一旦下定决心,团结一心,就能走向胜利,坚持到底。对于中国也是一样,此时,最为重要的,是确定抗战到底的决心,团结国内所有力量,才能充分开展战争动员,和日本决一死战。谁来下这个决心?中国的绝大多数,是抗日的吗?

资产阶级的懦弱和退让,可以代表全中国人民吗?对于中日矛盾的上升,毛泽东早有预见性,1932年1月,他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势必引起全国的抗日高潮,国内阶级关系必将发生变化。1月28日,他在《对日战争宣言》中,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毛泽东看到,在资产阶级软弱退让的背后,是沉默大多数握紧的拳头,咬紧的嘴唇,他们渴望击退侵略者。

长征后,随着对这一问题看得越来越深远,毛泽东已经看到,未来中日这场大战无法避免。但他不是蒋介石,他采取不是消极逃避,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在这场艰难的民族生存之战中生存下来,直至战胜日本。

就像2012即将来临的时刻,毛泽东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营造中华民族的诺亚方舟,而蒋介石,则是怀着希望洪水来的晚一些的心情,闭目赛听,纵情声乐。

战争是敌对双方实力的竞赛。面对中日这样差距,中国如何从劣势中逆风取胜呢?

对于这一战,毛泽东始终认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而中国胜利的基础,就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毛泽东是老逆风选手了。1927年秋收起义至今,他已经打了9年战了。9年的戎马生涯,他从来都是以少敌多,以弱胜强。最艰难的长征时期,他也从未放弃,带领红军奠基西北。习惯了打顺风局的蒋介石,打红军尚且打不过,现在看到日本军队,当然哆哆嗦嗦,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但红军,从出生开始,就是面对困难的,就是习惯于对抗强敌的。毛泽东说,共产党像柳树,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共产党又像松树,一旦站立脚步就绝不放松。现在,毛泽东把眼光放在了日本上,如何在这场敌我力量悬殊的对抗中生存?最终的产物当然是后来的《论持久战》,详细叙述了政治、军事上如何对抗日本的方法,可惜,满满干货的《论持久战》,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看完之后,却只剩下“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两句不痛不痒的话,里面的民主改革、民主集中制、国家政治动员、军队民主化、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打运动战游击战而不是阵地战等等屠龙秘方,一概弃之不用,让人感慨,也难怪后来解放战争被解放军用《论持久战》中一模一样的方法打败了。当然,这是后话,我后面想单独写一篇文章讨论抗日战争的具体战略,今天继续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

500

1938年,在延安窑洞内撰写《论持久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包括全民族一切党派和一切阶级,只除汉奸外的统一战线。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关头,毛泽东鲜明的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目标,并以此为民族积极努力。1933年,提出订立抗日协定,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要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开始,统一战线工作作为中央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来抓,不仅对国民党,也针对广大的民主联盟。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针对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张学良的东北军的统一战线工作。通过长期的谈判和真诚沟通,到1936年秋天,已经形成红军和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局面。针对国民党,首先是正式谈判,通过公开场合,发表通电和宣言,《停战议和和一致抗日通电》、《致国民党二中全会书》等,派出潘汉年在上海和国民党当局展开谈判,中央给蒋介石去的信中,言语诚挚,“今日之事,抗日降日,二者择一,徘徊歧途,将国为之毁,身为之奴”“何去何从,愿先生熟查之”。毛泽东亲自给宋哲元、傅作义、宋子文、孙科、陈立夫、宋庆龄、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等国民党军政要员、地方实力派写信,争取他们站到抗日这一面。

500

1935年,毛泽东作《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

另一方面,是广泛的提出政治口号,进而动员国民走到抗日一侧。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通过斯诺的《西行漫记》,宣传抗日的口号等。

这些努力的最终成果,便是“西安事变”,以前我一直对“少帅”张学良不以为然,认为他只是个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但不管他之前如何,他在西安事变中作出的牺牲是巨大的,他终其一生被蒋介石囚禁,而杨虎城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俩位将军用自己的生命和前途,换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称得上民族英雄二字!如果没有他们,有可能需要走更远、更加曲折的道路,才能迎来统一战线的建立,我敬佩他们,铭记他们!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领导作用?就是因为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捍卫者、执行者。在军事上,虽然是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任务,但是在政治上,共产党承担了领导任务。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捍卫者

随后,在抗日战争的8年中,中国共产党坚决的捍卫和执行统一战争的任务。

500

1938年,毛泽东为《解放》周刊题词

​国民党对于统一战线其实不以为然,他们深深忌惮共产党这个百折不挠的对手。1937,国民党在七月庐山训练班提出,“在抗日战争中削弱共产党力量的五分之二”,1939年4月,国民党中央秘书处秘密颁布《防制异党活动办法》,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在河北,国民党趁八路军反击日军“扫荡”的机会,从背后偷袭八路军机关,残忍杀害八路军官兵八百多人;在山西,阎锡山进攻八路军晋西独立支队;1941年,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发动皖南事变,发动对新四军的进攻,皖南新四军九千多人牺牲,项英遇难,叶挺被俘。除军事进攻外,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停止发放经费,封锁物资。抗战后期,国民党保存实力,对日军采取退让政策,在1944,甚至发生豫湘桂大溃退,震惊中外,究其原因,在于蒋介石已经准备在想方设法保留实力,只等美国大哥冲锋陷阵,打败日本,自己再出来享受胜利果实,在对共产党发动进攻,一举消灭这个心腹大患。

针对国民党的挑衅,毛泽东提出“统一战线又讲亲爱、讲团结,另一方面要斗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提出要“以斗争求团结”,“不斗则已,斗则必胜”,对进犯根据地的国民党部队,坚决予以反击,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团结中央,忍辱负重,通过政治斗争求团结,而放弃军事报复,确保统一战线的延续。对于经济封锁,在边区掀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在对日战场上,面对国民党的消极溃败,八路军、新四军大举进攻,扩展根据地,先后开辟河南、苏浙皖、鄂湘粤根据地,到处播下革命的火种,收复失地,发动群众,推翻敌伪的残酷统治。

500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同农民交谈

毛泽东说,“要共产党屈服,这大概是比上天还要困难吧”,共产党人面对困难,从未有哪怕一刻想过屈服。四一二反革命事变,我们拿起枪杆子,上山建立根据地;长征时期,几度面临绝境,飞夺泸定桥前,做好进四川打游击的准备,到达延安后,面对国民党大军压境,做好去中苏边境打游击的准备;抗日战争时期,在最危险的时候,甚至考虑蒋介石投降后如何坚持抗战的问题,“我们应估计到最困难、最危险、最黑暗的可能性,并把这种情况当做一切布置的出发点”。总之,共产党都是硬骨头,我们可能会失败,但我们决不投降!因为共产党的这股精神,这种定力,使之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最革命、最先进、最有战斗力的一股力量,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核心,是连接各方力量的枢纽,又是压舱石,镇守最危险的局面,让那些想投降的人,因为共产党力量的存在,而放弃投降的想法,继续抗战。正是因为八路军、新四军的表率作用,蒋介石就算动过投降的心思,他也绝对不会投降,因为他知道共产党决不投降,他一旦投降,就在政治上完全失败了。

因为共产党的存在和号召,虽然国内各阶级矛盾很大,但是总的来说,大家是一致对外的。面对国民党的攻击、打压、封锁,共产党忍辱负重,以大局为重,坚持一致对外。确保各阶级捏成一个拳头,奋力生存,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让日本一次次促使国民政府投降的尝试破产。

看完《至暗时刻》,我不禁感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从历史意义和困难程度上,完全超越了当时英国的处境,但因为毛泽东,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中国迅速确立了决心,建立起民族战线,确保中华民族的延续。看着电影屏幕上英姿勃发,高谈阔论的丘吉尔,我在想,啥时候可以看到毛主席在电影中这样帅气的镜头,可惜却没有人去拍这个题材,希望未来有人想到这个题材!并且拍好这部电影。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不仅让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团结起来,树立起正确的方向,同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政治上取得核心地位,以前的“匪徒”,“边患”,被广大的群众说熟知,延安成为革命圣地,广大的知识分子来到这里,敌后根据地遍地开花,国民党放弃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到处播散革命的种子。

至暗时刻已过,朝阳即将升起,中华民族即将迎来新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