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龙:中印边界战争前后美国对印度态度的变化—兼论美印关系的历史基础2

作者: 孟庆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年第 3 期

(接前文)

四、中印边界战争后美国对印度的政策

印度在边界战争中完败后请求西方大规模增加援助,但依然“硬挺身板”,极力保持其独立性,维护其尊严,对于外国人员入境援助颇有戒心。对于大规模军事援助印度,美国一方面与英国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又设置诸多条件,仍坚持由英国挑头,同时又尽显美方的“主见”和能力,真实目的是借援助印度之机扩大在南亚地区的影响,维护美国的利益。

1962 年 11 月 20 日,英美同意了印度提出的购买大批飞机及帮助培训人员的请求。21 日,印度国防生产部长蒂·塔·克里希纳( T. T. Krishnamachari) 与英国空军参谋长会谈时说,印方希望得到美国大规模紧急援助,以建立其现代空军。英印双方对于是否把将要提供给印度的空中支援有限适用于战争行动“进行了激烈辩论”。印度对中国军队的攻势感到沮丧,克里希纳认为中国的实力完全压倒印度,因此,“能否阻止中国军队的进攻并将其赶回去有赖于一支大规模现代空中力量”。印度极力避免让外国人员到印度境内协助其防卫,担心那样会把它“变成另一个韩国”,此时只是想请美国和他国人员来印度,主要的目的是培训本国人员学习操作飞机等,但这些外国人“一定不能卷入战斗行动”。克里希纳补充说,印度政府和空军方面愿优先购买“幻影”战斗机,但如能得到更为先进的美国的 F104 飞机就更好了。他重申,英国的“雷电”飞机“绝对满足不了印空军的要求”,印度政府之所以急于向英国人通报详情,是想让后者“了解印方最近一次请求援助的真实想法”,使首相的顾问们对事件有一个整体了解,“以便对印度和美国总统发挥最大的影响”。同日,英国首相指示即将访印的帝国总参谋长要弄清楚以下问题: 印军的部署、士气和作战能力; 英国还能在武器弹药方面提供什么帮助; 告知印方英国目前可提供 L70 高射炮、弹药和雷达; 看看印度是否接受诸如英国派出志愿人员( 现役军官或有经验的退役军官) 之类的帮助,如果接受,是否只让他们负责训练新组建的部队。

由此可见,英国政府此时想向印度提供的帮助是多么有限!但美国想把事情搞大,以图为自己卷入中印争端谋取更多的“合法性”和国际舆论支持。肯尼迪与英国交换意见后,1962 年 11 月 22 日准备向尼赫鲁提出增加援助的交换条件: 印度应做出切实努力来解决与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问题,以使它能够把对付巴基斯坦的军队转向中国; 印度把与中国的边界争端提交联合国,以使后者通过一项谴责中国的决议。英国人认为此点“对美国来说显然十分必要,因为如果要根据尼赫鲁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卷入中印战端,它最需要的就是联合国的授权( 就像 1950 年在朝鲜问题上一样) ”。但英国人既不知道尼赫鲁会对中国的建议作何反应,也无法判断肯尼迪会对尼赫鲁可能的反应持何态度。英国人没有把握的是,假如印度向联合国提出谴责中国的议案,是否会得到通过所需的三分之二票数。由于英国“不配合”,肯尼迪的上述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了。

不过,英美之间的合作还是有所进展,主要着眼点是中苏在南亚的影响、印巴争端、印度与西方的关系等,并非单纯地增加对印度的援助。经过多次会谈,英美就援助印度的目的达成了一些共识。1962 年 11 月 26 日,一份题为《英美的目标》的文件称: ( 1) 帮助印度“应对中国的侵略,并防止中国通过武力把一个单方面协定强加给印度,从而增加中国邻国的担忧”。为此,一要“防止中国在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扩大影响”,二要“为了达成一项考虑到印度的利益和安全需求的边界协议,不能使印度在与中国的这场战争中过分消耗,不能动用部署在印巴边界的军队”。( 2) “鼓励印度发展为一个拥有强大经济基础和有效防御能力的强大的民主国家”。( 3) “努力使奉行不结盟政策的印度与西方国家加强相互理解”,帮助印度人“更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共产主义的威胁以及苏联和中国政策的动机”。( 4) 使巴基斯坦认识到“中国对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危险”,以及“对付中国威胁及潜在的苏联威胁的重要性”。( 5) 设法让印巴就克什米尔等争端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努力。( 6) 特别是通过在亚非国家中“宣扬中国进攻印度以及共产主义威胁的重要影响,来促进自由世界的利益”。英国希望美国人在与印度人会谈时更好地合作。

此时中国和苏联对中印局势做出的反应对美印关系也产生了影响。1962 年 11 月 27 日,中国外交部长陈毅谴责美国干涉中印争端,在亚洲国家间进行挑唆。30 日,苏联《真理报》发表题为《世界舆论谴责镇压印度共产党》的文章,谴责印度政府逮捕印共成员,但苏联官方私下里表示特别同情印度、强调其立场的微妙。中国的谴责和苏联尚不明朗的官方态度,对美国大规模军事援助印度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印度人在溃败之际不忘保持尊严,提出大规模援助请求的同时对美国抱持戒心。1962 年 12 月 3日,美国国务院主管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哈里曼率国务院和国防部联合代表团访印回国后提交的报告认为,印度人很好地利用了中国的停火建议,他们的确需要尼赫鲁在 11 月 19 日向英美提出的“大规模”援助,但“此时不想在面临崩溃之际得到韩国那样或南越式的让西方国家的军队进入本国或接受西方领导的紧急救济”。此时,由于对印度国内情况还不摸底,再加上对中国宣布停火、撤军的动机没有达成共识,美国政府内部对英美联合援助印度的具体措施尚有反对意见,同时也在观察、等待英国人的态度。1962 年12 月 4 日,哈里曼访印报告落笔后正由相关部门审阅( 有拖延时间之嫌) ,同时也想看看英联邦事务部的有关报告; 国务院负责近东和东南亚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格兰特( James Grant) 就曾对英国同行坦承,美国政府内部对英美联合援助印度尚有不同意见。国务院就中国主动宣布停火的动机“没有达成任何定论”,也许是“担心自由世界介入,也许是迫于苏联的压力,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而英国人更为冷静,有外交官认为,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外,也许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越过国民党政府曾经宣称的领土边界”。故哈里曼印度之行后美国并没有立即做出决定和出台具体措施,只是决定同意继续提供印度需要的紧急援助,并为今后的援助计划摸清情况。印度方面则“不卑不亢”地说,将提出具体援助要求供美国政府审查。

美国希望分阶段、适量援助印度。1962 年 12 月 6 日,肯尼迪致信麦克米伦说: 应当继续按照 11月 14 日英美最早达成的协议,“于两三个月内建设好印度军队,此后将进入一个更为长期的援助阶段”; 在实施援助计划之前,美英必须弄清楚满足印度的要求可能对印巴克什米尔问题产生何种影响; 作为援助印度的第一步计划,美国可提供多达 6 千万英镑的援助,包括已经运至印度的物资,希望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也提供类似规模的援助; 英美“必须给予印度防空力量最密切的关注,很显然印度极其担心中国会对其城市发动空中打击”。考虑到帮助印度建设空军花费巨大且需时日较长,以及巴基斯坦有可能不满,肯尼迪认为,如果印度需要,美英可提供由本国空军人员操作的防空力量,可先着手提供雷达和必要的地面设备,“如果印度提出,英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负责提供适当数量的战斗机中队。此事显然需费思量,希望我们会晤时再讨论”。很显然,按照肯尼迪的建议和要求,美国援助印度的步伐是不可能快起来的。

1962 年 12 月中旬,美国政府对印度请求援助的态度主要受反共意识形态和美巴关系的影响,以及出于让英国人挑头的考虑。大致有以下几点: ( 1) 援助印度攸关美国家利益,“当然要反对共产主义在印度和其他地方的侵略”; ( 2) 巴基斯坦的抵触情绪以及印度有可能夸大美国对援印武器的条件限制; ( 3) 印度承认中国是其主要敌人,但“对共产主义的长期威胁并无此认知”,此点对美国来说“有利有弊”; ( 4) 巴基斯坦仍认为印度是主要敌人,优先关注能否与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达成和解;( 5) 要与英国签订援助协议,让其切实发挥领导作用。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援助印度的倡议应由美英联合提出。12 月 11 日,腊斯克与英国外交大臣霍恩( Right Hon) 在巴黎谈到援助印度时再次陈明了立场: 美国当然愿意发挥大的作用,但英联邦、特别是老的英联邦国家应该出力; 澳大利亚没有在防务上尽职尽责,其国防开支仅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 3%。在谈到部署美国飞机来防卫印度城市的可能性时,腊斯克说,假如美国人向中国人开火,也不会选择在印度城市周围空域,“最好直接告诉中国人,如果他们攻击印度的城市,美国人就攻击他们的城市”。事实上,美国人真的很不情愿为印度的国防提供人力,尽管会帮助提供培训和武器。在谈到英美政府在对抗中国应发挥的作用时,腊斯克重申,如果中国真的对南亚地区构成威胁,南亚地区其他国家就不能继续与中国“照常”做生意,就应指望美国来“打理一切”。腊斯克此番谈话道破了美国企图借扩大对印度的援助进一步在南亚渗透、扩大美国影响、围堵中国的真实目的。

对于印度有点“额外”的援助要求,英美态度比较一致,都不积极。1962 年 12 月 11 日,除了要求英美直接增加军事援助外,印度还提出两国同意它们提供的财政援助部分用于军事目的,包括购买石油、棉花及弹药工厂的设备等。这远远超过了英美所考虑的范围。英国把印度的要求通告了美国,但一直未与后者进行沟通。可见美国方面没有很快做出反应,英国也没有催促,两家都不上心,只是心照不宣而已。13 日,英首相致函美总统,说印度需要装备 5—6 个山地师来对付中国军队,并提出了 1. 2 亿英镑的援助请求,但他本人怀疑印度是否确需这么多钱,认为真正有效的是制定一个印巴“联合防御”计划,至于印度需要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来对付中国军队并非最重要。“如果能使印巴联手防御次大陆,中国人就会像苏联人那样,在发动大规模进攻前好好思量思量”。故此时尤为重要的是设法促使阿尤布和尼赫鲁就克什米尔问题达成协议。16 日,英首相在朗布伊埃堡就中印争端答询法国总统戴高乐时说,协防印度并不太难,问题是“英美如何答复印度提出的军事援助请求。在印度依然奉行中立政策时是否可以给其提供援助”。英美试图就向印度提供援助提出某种条件,但又不能因此“把印度推向俄国人的怀抱”。可见,英国在援助印度的力度上多方算计、“绞尽脑汁”,既要帮助印度,又要以最低车成本、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如此,英美援助计划与印度的期望之间差距之明显就不足为奇了。1962 年 12 月 18 日,英美联合工作组发表声明,同意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在 3—5 个月内提供可满足 5 个师的装备及情报支持。美国政府还考虑制定在“紧急”情况下,于1963 年春之前再装备2 个印度师并满足不低于5 个师的山地作战装备的计划。美英认为,在 1963 年春之前,它们可以满足印度的许多需求,也有许多不能直接满足,但可提供财政帮助和制定计划( 尽管有可能在 1963 年底或在 1964 年才能交货) 。印度由于不知道英美计划的“底牌”,故其陆军仍决定继续执行“乔杜里计划”,即在 1963 年底之前重新装备 3 个师,组建 3 个新的师,共组建 6 个山地师。其空军没有现实的具体计划,但似乎认为美国人不仅会帮助运送印度军队,还会提供其他帮助,包括提供战斗机和教练机。但英美如帮助印度执行并完成“乔杜里计划”,就会在印巴之间制造政治难题。

1962 年12 月23 日,麦克米伦致函尼赫鲁,建议向印度派出美英联合小组,以对印度防空问题进行全面研究。鉴于上述种种原因,美英对印度的援助计划显然很难满足后者的心理期待。但美国不想做“恶人”,既不愿满足印度的要求,又不想惹它不悦,于是便拿中国说事。1962 年12 月 24 日,加尔布雷思拜会尼赫鲁,并递交了肯尼迪的信。他强调,眼下的援助主要有关山地师,因为“第一要务是准备反击中国的下一次进攻”。尼赫鲁表示满意,说印度一直担忧“中国有可能在1963 年春再度发起进攻”。加尔布雷思说,美国政府关于长期军援印度的计划尚未制定妥当,“这不仅因为需要进行仔细的财政准备,也需对中国的意图及次大陆防务的总体发展进行最终的评估并做出决定”。

尼赫鲁对此未做任何反应,显然心有不悦。关于帮助印度建立大规模防空体系问题,加尔布雷思说,此事影响深远,涉及巨额花费以及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尼赫鲁此前提出的帮助在印度部署雷达及驻扎西方国家战斗机中队的建议,虽然华盛顿最初态度较为积极,但美英政府都认为需要由相关专家在技术层面再做进一步研究,为此将向印派遣英美联合军事使团,尼赫鲁对此建议表示欢迎。加尔布雷思还提及为印度提供防务援助在财政方面的困难,说美国和英联邦国家可以马上提供约 1. 1 亿—1. 2 亿美元的援助,同时还不忘拉出中国: “中国无疑怀有巨大野心,如果在印度受阻不能发动进一步攻势,就可能在东南亚及其他地方滋事。果真如此的话,印度对采取遏制中国的措施持同情态度就甚为重要了。”加尔布雷思渲染中国“威胁”、把印度配合反华作为援助条件的暗含之意一目了然。尼赫鲁对加尔布雷思的一番陈词表示同意。同日,鉴于印巴克什米尔问题谈判进展不畅,美国国会批准的对印援助有所减少。

在中印边界战争期间及中国主动停火后,美国极力渲染已跌至低谷的中印关系,企图通过增加对印度的援助加深其反华情绪,以有利于它自己在南亚地区的进一步渗透。战争尚未结束,美国就向印度提供了6 000 万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1963 年1 月15 日,哈里曼危言耸听地说: “中国真正感兴趣的是控制东南粮仓。” 印媒也拿美英等国“壮胆”。25 日的《印度时报》和《政治家报》宣称: “一旦中国再次入侵,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将承担防卫印度城市和工业中心的责任。” 2 月初,苏联表示可向印度提供米格飞机和地对空导弹。美国迟至 9 月才宣布向印度提供 5 100 万美元的贷款。

中印边界战争结束后至 1965 年 9 月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美国平均每年向印度提供约 1亿美元的武器装备等军事援助。

后 语

1962 年中印边界战争后,美印关系虽然经历过波折,但总的趋势是在发展,特别是政治和军事关系更加密切。目前,美印关系以及中美印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确定因素的数量和影响力度远超以前。如果只看近一两个月、甚至近半年的局势发展,似乎美印要成为盟友了,这就很难对美印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特别是这三个阶段的相互关系,做出客观、符合逻辑的分析和判断,甚至有时还会有雾里看花、自我纠正、反复无常的感觉。因此,不能光看到特朗普和莫迪频繁互访,大造其势,就以此来判断美印关系的性质,要看清当下美印关系的实质以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就有必要“鉴往知来、洞悉规律”。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详细、深入阐释美印关系中最重要的这段历史并进行剖析,以期有助于人们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国际万花筒中,对美印关系以及中美印关系的历史有一个理性认识。“患难见真情”,中印边界冲突期间美国对印度的态度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美印关系发展的基础。中印边界战争后,受美苏关系、印苏关系、美印关系、美巴关系、中美关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印关系不断密切,签署了多项经济技术和军事协定,双方迅速靠近。十几年前提出的“印太战略”近年来频频被美、日、印、澳提起,美国更是积极推动,自然是想拉拢印度,助力它实现对付中国等外交目标。莫迪上台后,美印互动异常频繁,似乎越抱越紧了。

然而,纵观中印关系从友好、冲突到战争各个阶段美国对印度的态度和政策,可以断定它们基本上仍是“同床异梦”,不会走得过近,更不可能结盟,双方可以合作多多,但合流的概率不大,因为决定美印关系的除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彼此之间的态度尤其重要。美国总统特朗普在 2017 年洞朗事件中拉拢印度、挑拨中印关系未能得逞,继 2018 年对中国进行经济贸易制裁后,又一度把拳头挥向印度,现今在贸易、关税等经济问题上仍对印度保持压力。有印度商界人士指出,虽然“印太战略”框架下美日印澳四方进行的安全对话加强了它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但美国如对印度发动贸易战,将使美印经济关系及双方如何通过谈判解决贸易争端成为焦点,“印度需要的是美国的尊重,以及对印度政治经济抱负的理解”。

这也代表了多数印度人对美印关系的看法。可以断言,如果特朗普对印度的贸易打压变成事实,将不可避免地对美印关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美国和印度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对华关系上实际利益既有同也有异,眼下执政的特朗普和莫迪又十分看重实际利益,因此,尽管近来美印关系显得“火热”,“高光时刻”频吸眼球,但双方实际上都想在外交上设法取“势”,而其具体的对外政策归根结蒂要服务于“实”,因此美印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双方博“势”取“实”的“平衡术”,而对华方面的同也终究难掩其利益考量中的异。

500

2月24日,在印度艾哈迈达巴德莫特拉体育场,印度总理莫迪(前右)与到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前中)及其夫人梅拉尼娅(前左)参加欢迎活动。 新华社 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