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喜马拉雅宗藩体制的解体及对现代中国西南国防安全利益的重要启示

   中印之间的领土纠纷甚多,但往往能追溯到清朝喜马拉雅地区宗藩体系的瓦解和英属东印度公司的扩张。

500500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 、文化发展到顶峰的封建帝国, 也是长时期实际统治区域最广的朝代 。清朝乾 隆到道光时期疆域面积达到 1 30 0 万平方公里 ,藩 属 国达20多 个 。 清朝 统治时间长,疆域面积广,得益于其宗藩体制 。 

500

  关于清代宗藩体制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一个重 点 ,也产生了不少有价值 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清代 中 亚 、 东 亚 、东南 亚宗藩体制 的研究 , 对于 清代 喜 马拉雅宗藩体制的研究,学术界关注还不够 。 扎洛认为,清代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存在 一个 以 中国西藏为核心的包括 布鲁克巴( 不丹 )、哲孟 雄 (锡 金 ) 、 廓 尔 喀 ( 尼 泊 尔 ) 、 拉 达克 ( 今克什米尔东部靠近西藏 阿里地 区 以 列 城为 中 心 的 印度 控 制 区 ) 等 国 家和地 区在内的宗藩关系 网 络 。布鲁克 巴 、 哲 孟雄 、 廓 尔 喀 、 拉达克等藩 属 国 作 为 中 国 西南 的外 围 屏 障 , 对于清朝的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发挥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但是随 着近 代西方殖 民 主义势力不断渗透 到喜马 拉雅地 区 ,这 一宗藩体制 不断走向 解体 , 这 一体制的解体过程也是中国 自传统封建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换的过程 。 探讨喜马拉雅宗藩体制的解体及其影 响,对于解决今天的边疆问题及建构 现代中国民族国家都有重要 意义 。

一、 喜马拉雅宗藩体制的解体

 清朝兴起时即面临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威胁,通过不断的战 争 , 清 朝 基本 消除了内乱和外患 。到乾 隆朝的时候,四 夷臣服,国 内稳 定,国势达到极盛 。为 防止西方侵略和巩 固自 身统治 ,清朝廷实行严格的限制对外贸易政策 。 这一政策使英国企图通过海上贸易打开 中国大门的海上战略受挫,于是英国便谋求以东印度公司为基地推行陆路战略 。即通过与中国西南舭邻的南亚次大陆国家向中国西藏进行渗透,再通过西藏地方当局与清朝 廷发生联 系,借此向中国内陆渗透 。因 此,虽然英国 一开始就确 定了侵略中国的目标,但是其 侵略首先突破的却是喜 马拉雅山南麓的拉达克 、廓尔 喀 、哲孟雄 、布 鲁克巴等中国的藩属国 。换句话说,英国首先要突破拉达克 、廓尔 喀 、哲孟雄 、布鲁克巴等宗藩屏 障,才可能 进入中国西藏,从而控制中国 。因 此 ,喜马拉雅宗藩体制的解体与英国殖民势力不 断深入 西藏是同 一个过程,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清朝廷未能有效地抵御这 一过程,也就不能阻止英国势力侵人中国 。

500

  英国控制南 亚次大陆后 ,其利益仍然受到来自北方和东南两方面的威胁 。来自北方 的威胁主要是俄 国在中亚和蒙古 、新疆的扩张 ,来自东南的威胁主要是法国在东南亚与英国的争夺 。在英国与俄 、法势力的角逐中,中 国西藏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英国图谋控制了西藏 ,借助藏传佛教的宗教势力 可以 控制我 国内 蒙古与新疆,有效地扼制俄 国 势力南下, 也可以控制与中国西藏有相同宗教文化背景的不丹 、 锡 金 、 尼泊 尔 、 緬甸 等 国 ,压制这些国家不断高涨的抗英斗争,有效地化解来自法国的威胁 。 因此,从英国的亚洲战略来考虑,中国西藏必然是英国侵略的目标 。不过,英国侵略中国西藏的政治目的却是借助经济贸易 、传教的方式来实现的 。东 印度公 司成立后,英国与中国西藏贸易通道主要有印度 一 尼 泊尔 一 中 国西藏和 印度 一不丹一 中国西藏两条线 。 英属印度主要通过尼泊尔 、不丹 、 克 什米尔商人向中国西藏输入英国商品,在拉萨 、日喀则销 售,但交易量很小,远远不能满 足英国 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扩大西藏 的商品市场,首先就要撤除西藏的外围屏障,控 制 尼 泊 尔 、不丹等国 。不过,英国早期向尼泊 尔 、不丹的扩张并不顺利 ,一开始就受到这些国家的坚决抵抗 。喜马拉雅宗藩体制的缺口首先还是从拉达克打开的 。

500

  (一) 英囯吞并拉达克

   拉达克 即今天克什米尔东部靠近西藏阿里地区以列 城为中心的印度控制区,在历史上属于西藏 阿里 的一部分 。9 世纪,吐蕃王朝瓦解后,王室朗达玛之孙 吉德尼玛衮逃到象雄的布让(今西藏普兰 ) , 统一了象雄各部,总称为阿里 。吉德尼玛衮将阿里分为三个部分( 即后来所谓的“ 阿 里三 围 ”) , 分别交给其三 个儿子统 治 。长子日巴衮掌管玛域,其地域 大体相当于近代的拉达克 。次子扎西德衮掌管布让,三子德祖衮掌管象雄古格 。 元朝时 ,西藏纳人中央管辖 ,设置乌思 、藏 、纳里速古鲁孙 ( 即阿里三围的藏文译音 ) 三 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拉达克地区由纳里速古鲁孙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属于元朝领土的一部分 。 明朝设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统一管理西藏各部 。拉达克属于“ 俄力思军 民元帅府 ”管辖 。 明末,拉达克沦为莫卧儿帝国的藩属 。 清 初,拉达克支持布鲁克巴与西藏的战争 ,并侵占了阿里的古格、日土等地 。后西藏地方政府派出军队收复失地 ,战后协议规定拉达克每年向 西藏进贡,拉达克成为西藏藩 属 。 此后 一直到 1 9世纪30 年代 ,拉达克 一直都在中国清朝廷的管辖之下 。1 9世纪初锡克王国夺取了克什米 尔地 区,附 属于锡克王国的道格拉族统治者古拉伯 辛格企图占领拉达克,进而占领西藏,控 制喜马拉雅西北的贸易 。1 8 3 4 年 , 道格拉军 队入侵拉达克 ,拉达克 战败,成为锡克王国属下查谟土邦总督古拉伯辛格制下的一个附属 国 。在道格拉入侵拉达克的过程 中,拉达克甲本曾派人至拉萨请求保护和支持 , 然而当时的驻藏大臣却 “ 拒之弗 纳 ”, 致使拉达克最终陷入道格拉之手 。1 8 4 1 年 ,道格拉协同拉达克人侵西藏,驻藏大臣孟保统领西藏地方政府和人民与道格拉军队进行了顽 强 抵抗 ,双方互有胜负 。 1 8 42 年 , 双方停战 ,缔结 和 约 ,双方互不侵犯 ,继 续维持以前的贸易 。西藏地方政府未能将道格拉人赶出西藏的拉达克 ,清朝 廷也没有重视拉达克被道格拉侵占的事实 ,致使拉达克被道格拉长期侵占。英国 一直图谋侵占拉达克 。 1 8 4 5 年 , 英 国发动了对锡克邦国的战争,锡克战败 ,英 国控 制了锡克邦国 。此时,道格拉族统治者古拉伯辛格转而依附于英国,并同英国签订 了《 阿姆利则条约 》,规定不经英国同意 , 古拉伯辛格不得变更其边界线 。此后 ,英国 提出与 清朝廷划定拉达克与中国西藏的边界,并修改 1 8 42 年西藏地方政府与道格拉协议的内容,企图使拉达克取得真正的独 立 。后 来,英 国未经中国政府同 意,在没有清廷派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私自与古拉伯辛格所派代表划定了中国西藏与拉达克边界 。 这次英国单方面的划界完全是非法无效的,此后中国西藏与拉达克仍然维护传统习惯线 ,双方贸易也 照常 进行 。但是,英国通过《 阿姆利则条约 》控 制了道格拉统治者古拉伯辛格 ,并进而控制了拉达克 。 本来属 于中国西藏藩属国的拉达克被英国势力所控制,英国打开了中国西 藏喜马拉雅外围屏障 的第一个缺 口 。

500

500

500

( 二 ) 英 囯 控 制 尼 泊 尔 

500

  尼泊尔自古以来就与中国西藏有着密切的经济与宗教文化联 系,先后与中国历代王朝结成宗藩关系 。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时,曾征服尼泊尔,并娶尼泊尔公主为 妃 ,结成亲 密的姻亲关系,特别是两 国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甚为密切 。1 5至1 8世 纪 ,尼泊尔政局 动 荡 。16世纪廓尔喀兴起,建立 了廓尔喀王国 。第十任君主沙阿 国王于18世纪末统 一了尼 泊尔各部,成为南亚的一个强 国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诸国中 , 廓尔喀势力最为强大 , 也控制着南亚次大陆进入西藏 的主要通道 。随着廓尔喀 的不断扩张,就把侵略矛头指向了西藏 。 1 7 8 8 年,廓尔喀第 一次入侵西藏,乾隆皇帝派驻藏大 臣庆麟率兵御敌,西藏地方政府与驻藏大臣违背乾隆旨 意,私 下与廓 尔喀议和,“ 许银赎地 ”,廓 尔 喀 退兵,清 军收复宗喀 、济 咙 、聂拉木等地 。1 7 9 1 年,廓尔喀因索取赎地之银不成,第 二次入侵西藏,并大肆洗劫扎什伦布寺。乾隆皇帝派福康安御敌,收复了失地,并直逼廓尔喀首都阳布 (今加 德 曼都) 。廓尔喀认罪投降,清军班师 。乾隆五 十八年 ( 1 7 9 3 年 ) ,“ 廓尔喀贡使噶箕第乌达特塔巴等赍贡物至京师,帝赐宴,命与朝鲜 、暹罗各使同预朝贺,封拉特纳巴都尔为廓尔喀王 。自是五年一贡,听命唯谨 ”。自此,廓 尔 喀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每五年向清朝朝贡一次。

500

   在廓尔喀侵略西藏的战争中,英国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 。廓尔喀第二次入侵西藏的时候,英国以提供武器援助为诱饵,迫使尼泊尔于1 7 92年同东印度公司签订商约,向英国商品敞大门,以利于英国向西藏扩张。 由于当时清朝势力的强 大,以及战争形势不利于廓尔喀,英印总督康华利采取了中立 的立场,拒绝了廓尔喀要求的军事援助 。为了控制廓尔喀直接与西藏进行贸易 ,1 8 1 4 年,东 印度公司利用廓尔喀占领布特华尔等地区为借口侵入廓尔喀 。廓尔喀王室向清朝皇帝求援 ,嘉庆皇帝将“ 披楞 ”(英属印度)视为同廓尔喀 、哲孟雄一样的藩属国,完全没有认清英国图谋侵略中国西藏 的野心 ,对廓 尔喀的求救置之不理 ,导致廓尔喀军失败,被迫同英国签订《 塞哥里条约 》。条约规定除了英国侵占的河谷低地外,还割让了廓尔喀所有的平原地区 。该条约还把廓尔喀与哲孟雄的关系重新 规定,英国对此两国的纠纷享有最终裁判 权,实际上也把哲孟雄置于英国的保护之 下 。但是廓尔喀并不甘心受英国控制,仍然不断进行反英斗争,并希望借助清朝廷的势力将英国侵略者赶出廓尔喀 。道光二十二年( 1 8 42 年 )借朝贡大清皇帝之机,廓尔喀向清朝廷提出派兵逐英的请求 :“ 今又据披楞给 信 ,言说广东等处地方已被他们侵占,叫小臣与他 们交好 ,并投归他们,好取唐古特地方 。如若不然,他们就要来廓尔喀地方骚扰 。但是他说的话,小臣并未听从 … … 可见披楞欺凌廓尔喀势孤,要 叫小臣随他生事 、… …兹届例贡之期,只得叩求大皇帝赏兵,抑或赏给银两资助,以便将披楞人逐出, 小臣也好保守地 方 。 … … 又 ,披楞久想唐古特地方,已在哲孟雄地界上修理路径 、营房,安人住守 。恳请将布鲁克巴附近地方赏给十里之地,安兵驻守,小 臣可保唐古特边界坚 固 。” 客 观来讲,廓 尔喀所陈述事情并非全是事实,但其对英国侵略西藏的意图的分析还是正确的,其抗英的目的也是明确 的 。此时的廓尔喀仍然是清朝的藩属国,清朝廷也有责任帮助廓尔喀抵御 外 敌,况且英国侵略廓尔喀 的主要目的还是控制西 藏 。因 此,廓 尔喀所提请求也是合理 的 。不过当时驻藏大臣孟保断然拒绝其要求 :“ 至尔王请求发兵堵御一节,查天朝统驭万方,一视同仁,从无拨兵与外夷代守地方之例 。 ” 当时英国已经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 作为驻藏大臣的孟保还将披愣与廓尔喀“ 一视 同 仁 ”,其昏 庸如此,也难怪廓尔喀最终倒向英国 。后来, 钟巴哈杜尔在英国的支持下取得廓尔喀首相地位,建立 了亲英政府,帮助英国镇压了印度人民的抗英斗争,成为英国的傀儡 。1 8 5 4 年 ,廓尔喀发动了第三次侵略 西藏的战争,经过清廷与西藏地方军民的英勇抗击,双方言和。1 8 56 年,西藏地方政府与廓尔喀签订了和约,廓尔喀退回侵占西藏的领土 ,但西藏每年要向廓尔喀支付1万卢比的馈金; 廓尔喀享有在西藏的贸易特权和领事裁 判权。这实际上是 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主权遭到了侵犯 。 “ 廓尔喀入侵西藏 战 争 ,实 际上是近代英国执行侵略亚洲各国 ,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政策产生的恶 果之一。”廓尔喀成为英国侵略南亚国家的帮凶,中国失去了廓尔喀这个防御英国的最重要的屏障,为 英国侵略西藏创造了有利条件。 

( 三 ) 英囯蚕食锡金

500

500

   哲孟雄( 锡 金 ) 曾经是中国的藩属国,与西藏有着相同的宗教文化背景 。哲孟雄王室 历代与西藏贵族通婚 。第三代土王 嘉多南杰为酬谢 西藏援助哲孟雄赶走不丹入侵者,自 愿向西藏朝贡,正式成为西藏的藩属 。

   1792 年 ,清军打败廓尔喀后,哲孟雄提出要廓尔喀归还侵占的土地,西藏地方政府也建议恢复哲孟雄原有疆界,但清朝廷拒绝了这个要求 。 哲孟雄王室非常失望,认为清朝廷不再保护他们了,便转向英国寻求援助 。英国利用与廓尔喀签订的《 塞哥里条约 》控制了廓尔喀,在1 8 1 7年和哲孟雄签订《 梯塔利 亚条约 》,将廓 尔喀占领哲孟雄的泰莱和莫 兰 区交还给哲孟雄 ,并规定 哲孟雄与廓尔喀发生纠纷由英国仲裁 。英国初步控制了哲孟雄 。 1 8 29 年,哲孟雄被迫同意英国 租借大吉岭,英国得到了进人中国西藏的重要通道 。1860年,英国提出把大吉岭收归为东印度公司 所有,遭到哲孟雄的坚决反对 。 双方进行战争,哲孟雄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 通 朗条约 》, 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

    在英国逐步侵略哲孟雄的过程中,清 朝廷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 英军入侵哲孟雄时,其王向驻藏大臣求救,驻藏大臣仅派一名委员前往江孜  探查 ,不派一兵一卒援助,拱 手将藩属 哲孟雄让与英人 , 使之成为侵略西藏和不丹的桥头 堡 。 ”清王朝的这种自拆藩篱的行为又助长了英国的扩张野心 。 

( 四 ) 英 囯 控 制 不 丹 

   在喜马拉雅山麓诸国中,布鲁克巴与中国西藏的关系最为密切,深受藏传佛教的影 响 。吐蕃时期 , 布鲁克巴已经被征服 。 此后布鲁克巴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17世纪,西藏 竹巴噶举派 僧人阿旺南杰流亡到布鲁克 巴,得到当地 竹巴噶举派 宗教势力的支持 ,逐步统一了布鲁克巴 ,模仿西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此后,由于教权宗派之争,布鲁克巴与西藏先后进行了9次战争,西藏都未能将布鲁克巴纳 于治下 。不过,双方的经济贸易与宗教文化交 流仍然密切 。“ 这些战争的胜负结局并没有动摇中国西藏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也没有从根本上瓦解布鲁克巴与西藏之间在种族 、宗教 、文化方面的渊源关系 。 ”1730 年 , 布鲁克巴由于教派之争发生内 乱 ,向西藏请求仲裁 。西藏地方政府首脑颇罗鼐 出兵平息了内 乱 。 雍正 十二年 ( 1 7 3 4 年 ),布鲁克巴首领接受了清朝廷册封,正式成为中国之属 国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即谋求控制布鲁克巴与廓尔喀,以便控制进入中国西藏的通道 。1816 年 ,英国通过《 塞哥里条约 》控制了廓尔喀后,就加紧向布鲁克巴渗透 。1826年,第一次英緬战 争结束后,英国开始谋求占领阿萨姆与布鲁克巴交界处的山口 。 1841年,英国强行占领了布鲁克 巴5个山口 (此前 经强占2个),引起布鲁克巴强烈不满 。1864 年 , 双方进行了战争,布鲁克 巴战败,同英国签订《 辛楚拉条约 》,布鲁克巴18个山口地带割让给英国 ,其外交亦由英国裁决 。 英国逐渐控制了布鲁克巴 。布鲁克巴与英战争期间,也曾向西藏地方政府请求援助,西藏地方政府与 清朝廷却持消极观望态度,不肯 履行宗主国保护藩属的责任,使布鲁克巴 对西藏和清廷心生怨恨,逐步将布鲁克巴推向英国一方,致使其在1 903年第二次英军侵藏战争中充当了帮 凶的角色。“ 在 1 90 3— 1 904 年 英国侵略西藏的战争中 ,不丹对西藏 (确切地说对英印政府) 态度的转变 , 标志着中国与不丹之间延续 了180年之久 的宗藩关系彻底走向衰落,从此不丹一步步向英印政府靠拢, 直至将自己的外交权利交予英印政府,成为大英帝国的附属 国 。 ”1910年,受英国扶持的布鲁克巴国王 乌金旺秋与英印政府在首府普纳卡 签订了 《 普纳卡条约 》,布鲁克巴 在外 交上接受英国指 导,实际上成为英国的保护国,而布鲁克巴 同中国的宗藩关系 也彻底解除 。 至此,拉达克 、廓 尔喀 、 哲孟雄 、 布鲁克巴等藩属 均被英国所控制,中国西藏的外围 屏障都被打破,喜马拉雅宗藩体制也宣告解体 。

500

500

二、 喜马拉雅宗 藩体制解体的影响 

   喜马拉雅宗藩体制 的解体标志着英国已经扫清了入侵中国西藏的障碍,其直接后果就是英军侵藏 , 而且对中国以 后的边疆危机和  西藏问题 ”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888年,英国发动了第 一次侵略西藏的战争,由于清朝廷的妥协退让,虽经西藏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抵抗,战争最终失败 。双方先后 于 1 8 90 年 和 1 8 93 签订了《 中英藏印条约 》和《中英藏印续约 》 。通过逼签这两个不平等条约,英国正式吞并了中 国的藩属 哲孟 雄,侵占了我国西藏隆吐一带的大片牧场,被迫开放亚东 为商埠 ,使英 国的侵略势力进 一 步深入到西藏内地,英国从陆路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在西藏军民抗英战争过程中,清 廷屈服于英国的军事压力,打击压迫西藏军民的抗英斗争斗志,使西藏地方上层对 清廷的 腐败严重不满,逐渐产生了离心倾向 。1904 年,英 国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 ,廓尔喀和布鲁克巴士兵被英国征入了侵略军的队伍,布鲁克巴 国王乌金旺秋在 战争过程中充当 “ 调 停 人 ”的角色 , 实际上成为英国的帮凶 。清廷自毁藩篱的行为导致众叛亲离的恶果其藩属国纷纷投靠英国,最后 战争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

   两次侵藏战争英国对华陆路战略最终得以实现,英属印度与长江流域英国势力 范围得以相结合,有效地抵御了俄法的“ 钳形攻势 ”和 “ 南 北 夹击 ”,英俄势力在西藏的角逐中, 英国处于明显的优势,有效地扼 制了俄国势力在西藏的扩张 。1907年,英俄签订《 西藏协定 》 , 提出“ 中国对西藏之宗主权 ”, 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为以后所谓的“ 西 藏 问 题 ”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 响 。此后,开始采取拉拢西藏上层的政策,阴 谋 “ 西藏 独 立. ”

    喜 马拉雅宗藩体制的解体还产生了复杂的边界纠纷 。 1914年西姆拉会议上,英印代 表与 西藏地方政府代表未经中华民国 中央政府 同意私自签订了非 法的“ 麦克 马洪 线 ”,此线 把 双方边界从阿萨姆平原向中国西藏方向推移150公里,西起中 国与不丹边界,沿喜 马 拉雅山脊分水岭东至 云南独龙江流域的伊索拉希山 口,长约1700 公里,将原本 属于西藏管辖的9万多平方公里 的领土划入英属印度 。 至今中印边界纠纷仍然没有解决 。 与中印边界纠纷相联系,由于印度继承了英国对不丹的特权,不丹外交方面要接受印度指导,使 中不 之间的边界亦未能解决 。今天拉达克地区所在的查谟一克什米尔邦也处于 印度 、 巴基斯坦和 中 国的领土争端之 中 。

三、 喜马拉雅宗藩体制的解体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喜马拉雅宗藩体制的解体主要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向西藏地区贸易扩张所引发矛盾的结果 , 但实质上却是西方的国际体制与 中国宗藩体制冲突的结果 。 近代 西方在对外扩张过程中,逐渐形成 了建立在国际法基础上的 、以民族主权国家为主体的 、所谓 “平等 ”的国际体系 。 这 种国际体制 与 当时清朝 以宗藩体制 为基础 的 “ 天 下体制 ” 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矛盾冲突的结果便是清朝不得不被纳入当时的国际体制中去,而宗藩体制 也就不可避免地解体了。 具体考察喜马拉雅宗藩体制 ,其解体的原因可以从以下 三个方 面来探讨 。

(一) 清朝廷对英囯侵略本质的错误认识

    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清朝廷对英属印度( 披楞 )的性质并没有一个正确 的认识 ,对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并没有足够的警惕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即谋求进 一步扩大同中 国的贸 易 。乾隆五 十七年 (1 7 92 年 ) , 英国派遣马戈尔尼使团访华,希望清朝廷能对英国采取増开商埠 、取消外贸限制 、减税免税 等优惠政策 。 对于英 国使团提出的要求 , 乾隆皇帝一概拒绝。可见,当时的乾隆皇帝仍对当时英国在世界的地位及其侵略中国的野心并未有清醒的认识 。“ 清朝统治者完全不知道东印度公司的性质及它派来的使团的真正目的 和政治阴谋 ,还当它是来 祝寿 ’ 、  进贡  。同样是在1792年,在反击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福康安的奏折中 首次出现了 “ 披楞 ”一词。当时福康安是把“披愣”看做是与布鲁克巴同样的藩属 ,要求“披楞”出兵协助清 廷进剿廓尔喀 ,殊不知,“披楞 ”已 经与廓尔喀签订了条约 ,在幕后为廓尔喀提供军事援助 。等到战争快结束时 , 福康安才认识到“ 披愣 ”部落 即印度的“ 噶 哩 噶达 ” ( 加 尔 各 答), 他还怀疑“ 披楞 ”在暗 中支持廓尔喀与清军作战 。但此时的福康安与清朝皇 帝对“披楞 ” 与 “ 英吉利 ”的关系仍不清楚 。 后来的嘉庆 、道光皇帝 一直将 “ 披楞 ” 看做是同廓 尔 喀 、 哲 孟雄同类的属 国 。 道光二十年 ( 1 8 4 0 年 ) 鸦 片 战 争爆发 , 过了将近半个世纪 ,清 廷才 知道 “ 披楞 ” 乃英 国所属 。 其 昏庸如此,竟然 连敌友 都分不清 ,也无怪乎 清朝难以 笼络其藩属 国 。1 8 64 年 ,英国在与布鲁克巴 战争中侵占其18个 山 口 ,控制了进人西藏的通道 , 其下 一步目标就是侵入西藏。但当时咸丰皇帝认为 “披楞欲假道布鲁克巴赴藏贸易传教” ,其认识天真且肤浅 。 实际上,当 时的廓尔 喀 、 布 鲁克巴,甚至西藏地方政府都对英国的侵略 本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也多次向清朝廷求援,但是清廷缺乏应 的警惕, 致使藩篱尽失,导致喜马拉雅宗藩体制 解体 。

(二) 中 英双方实力上的悬殊 

   以上分析了清朝廷主观认识上的错误 。不过即使清朝廷能认识到英国的侵略本质 ,也 难以保全其藩属, 使其宗藩体制继续维系下去 。因为双方实力对比悬殊 。 清朝是一个日益 没落的封建帝 国,危机四伏 。 而英国是正在兴起的殖民主义强国 , 国势蒸蒸日上,在经 济 、军事、政治制度方面都比清朝具有优势 。 客 观上讲,面对其藩属被英国侵占 , 清朝廷并非不愿施以援手 ,只是其自 顾不暇,势 单力孤 , 难以应对英国的咄咄攻势 。 乾隆皇帝有“ 十全武 功 ”,“平准噶尔二 , 定回部 一 , 打金 川为二 , 靖台湾为一 , 降緬甸 、 安南各一 , 受廓尔喀降二 , 合为十 ” 。 从乾隆十 四年 ( 1 7 49 年 ) 平定大小金川到 乾隆五十七年 ( 1 7 92 年 ) 招降廓尔喀, 乾隆皇帝共进行十 次大规模战争 ,使周边各部成为藩 属 , 疆域空前扩大 , 实现了国 家统一 。 这个时候 ,乾隆朝还处于盛世 , 还有能力降伏周 边小邦 。 乾隆以后 ,国势渐衰, 保护周边藩属已经力不从心 。 从前文所述喜马 拉雅宗藩体制解体过程可以看出,拉达克 、廓尔喀 、哲孟雄 、布鲁克巴 等国在遭到英国侵略时 ,清朝 廷与西藏地方政府都没有为他们提供实质上的援助 。 之所 以采取观望甚至漠视的态度 , 并不是清朝 廷不知道唇亡齿寒 的道理 , 也不是不清楚自身所应担负 的保护藩属的责任 ,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清朝与英国实力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了 。 1864年 ,布鲁克巴 遭到英国侵略时 , 曾派代表到 西藏求援 ,要求西藏在兵 、 财 、 帛 三项 至少提供一项帮助 。 当时驻藏大臣满庆得知消息后 ,已经认识到 英军入侵西藏形势的严峻 ,但他首先想到的是“ 自 保 ,责令西藏地方政府调派士兵认真操练 ,守卫好西南边疆 。至于布鲁克巴 提出的援助要求,清朝廷首先想到的不是勇于承担责任 ,而是推辞 。为了不 至于得罪英国 , 又不使布鲁克巴太失望,满庆想出了“ 暗助 ”的对策 。 “ 至推辞帮助布 鲁克巴 一节 , 只照平时往来信函应答,所有 馈送金两 ,仍以请诵经典为名, 亦未言明助彼军需 。 ” 结果只给 布鲁克巴提供了粮食 400驮 、 茶叶3 0 包的少量物资援助 , 这一 点可怜的 资 助, 对于抵御英国 军队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 1 8 64 — 1 8 65 年的第二次英布战争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清朝的喜马拉雅 “ 藩篱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和 太平天国运动的震 荡后, 清朝 正向崩溃的边缘滑落,如果效仿历史先例介入各藩属国与英国的军事冲突 , 不仅在财力上是不能承担的 ,而且有可能 因此再度引发与英国的战 争。 一系列失败所带来的对英国的军事恐惧使他们认识到争取“ 和 平 ” 以 待复兴是最好的选择 ,因而妥协退让就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清廷自身尚且难保,更无力保护藩属了。

( 三 ) 囯 际体制与“ 天下体制 ”的冲突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侵人中国内地 , 同时边疆也面临着全面危机,清朝的宗藩体制已经难以维 系 。 日本首先从清朝的东亚宗藩体制内向清 朝提出挑 战 , 同治十年(1871年) 进行了所谓“ 体制之争 ”,日本要求争得与清朝的平等地位, 遭拒绝 。随后于1874年侵台湾 , 1879年占琉球 。 同时,日本还阴谋侵占朝 鲜 。 西北边疆有 阿古柏入侵新疆,西南边疆有法国图 谋越南 , 英国侵占緬甸 。 英国还想进一步侵略西藏和云南 。 藩篱已被打开,接着就是外国侵略势力 的涌人, 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 在这样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下,清廷内部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对西南边疆危机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 丁保桢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 丁保桢任 四川总督时,熟稔边政 , 对英国侵藏的图谋有高度的警惕,充分认识到经营喜马拉雅藩属 、 筹办藏务的重要性 。 他在给光绪 皇帝的奏折中这样讲 : “ 英人前有西藏探路之请,其用意狡谲 。 … … 臣窃 揣英人之意, 从前专注意 海疆 ,今则二十 余年 … … 转而用之于西南各省 。 … … 幸尚有布鲁克巴 、 廓尔喀界连前后藏 ,足为 我藩篱 。 … … 若将该两国极力羁縻 ,绝英人近交之计 , 则两藏不失要隘 ,我得自固其藩篱 。 … … 愚臣以为欲图内地 之安,则境外之藩篱必先自固 。 蜀之门户在西藏,而西藏之藩篱在布鲁克巴 、 廓 尔 喀 。 ” 丁保桢充分认识到了布鲁克巴 、廓尔喀这些藩属国作为“藩篱 ”的重要性,建议清廷极力 羁縻两 国 。我们 看到 ,丁保桢修好两国的方法仍然局限在清朝的宗藩体制之内 。 但是如何修好呢 ? 当时已经是全球交通的世界,而不再是以天朝上国为中 心的天下 ! 其实在当 时 ,如何处理好与藩属 国的关系,清廷内部是有争议 的 。 有“ 固藩自保 ”“ 弃藩自保 ”“ 区别对待 ”等不同意见 。这种 争论也体现了当时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体制对清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冲击 。

500

    从现代主权观念与民族国 家体系的价值来讲,清朝的宗藩体制是不合理的,它以藩属国对宗主国的服从与朝贡为前提,体现了双方不对等的关系 。但是,这一体制的存在与发 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的确在诸多方面呈现不平等之处,但是如果将之将置于整体的东亚体系内来看 ,实际上这 一体系也体现 了 一种共享关系 ,只是这种共享关系不是以民族国家的规则为标准的,而更多的是体现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 。“ 

   尽管宗藩体制在国际关系上具有不平等性 ,但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借此建构的国际安全体系及其所体现的王道政 治 共建和共享安全利益 以及和平主义价值取向,至今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 ”  而对于这一体系的指责实际上是以民族国家为基准的。 日本明治维新后,即开始采用西方的法律体系,1871 年日本向清朝廷提出要求获得平等对待之地位,从而引发了“ 体制之争 ”, 这种争论从一个侧面反映 出清朝的宗藩体制已经不适应当时的世界形势了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融入了当时的国际体系,随着国 际交往方式的改变,主权国家 、 民族国家的理念与清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冲突越来越激烈,最终清朝宗藩体制的解体也就不可避免 。 从今天边疆安全的视角来看待清朝的喜马拉雅宗藩体制,对于解决好国家认同与 民 族认同问题 、处理好中原与边疆关系问题也都有重 的启发意 义 。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