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要成为强国到底有多难?

500

2019年7月,日本宣布限制对邻居韩国出口氟聚酰亚胺、光刻胶和氟化氢这三样东西,这事儿让日韩两国的关系迅速恶化,就连美国大哥过去劝都不给面子。被日本限制的那三样东西是半导体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料,韩国几家知名大企业都非常依赖日本的供应。

其实日本倒也不是完全封锁了,韩国人想要就写申请让日本政府审查,审查通过了就盖章放行,至于审查期是多久就不好说了,三周或者三年都有可能。如今这件事儿过去快1年了,隶属于SK集团的“SK材料”宣布造出了纯度高达5个9的氟化氢,虽然距离日本的11个9还有差距,但是已经能满足国内企业的需求。

那些所有度过难关的人都很赞同一个道理:不逼一把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一个国家也是类似的,某些行业在被人封锁后才会发愤图强地实现国产化,这个我们是最有体会的,过去和现在都将继续实践这个道理。假如别人一直给你不限量地供货,那么相应的国产化就一直缺乏动力和竞争力,印度就是这样。

500

(印度造的“光辉”战斗机)

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日用品,有的来自日本韩国,有的来自美国欧洲,当然大部分是国产货,你很少看到从俄罗斯或者印度来的,这就从侧面说明我们这两个体量庞大的邻居工业能力比较弱,它们的东西我们看不上所以没人冒险批发进来倒卖,其是民用工业产品。

工业领域最好的技术往往优先用到军事工业,这是国防的重要性决定的,没有军事实力提供的安全保障,再庞大的产业也能在一夜之间被破坏,再繁荣的市场也可能被人赶出来。印度的民用工业做的不好,它的军工制造业也就一直被我们网友笑话。

比如印度的航母造了14年,什么时候能动一直没消息;印度的光辉战机造了30年终于上天,但是价格昂贵性能落后超重的厉害;“阿琼”坦克造了30年,性能差问题多只能用来阅兵。如果这些大件有难度的话,那么看看印度纯国产的步枪,单看枪体外壳就能看到工艺粗糙,部件不光滑不平整。

不过以上这些东西全世界能造的就没几家,印度能做成这样已经算不错了,不能因此就彻底否定印度的制造业水平,它跟我们是没法比,但是它能鄙视很多排在它后面的国家。不过印度要想挤进第一梯队做个强国,那个难度就太大了,甚至有点不可能。

500

(印度总理莫迪主持会议)

在1947年脱离英国独立的时候,印度继承的工业底子相当好。英国殖民者为了方便运输,早在20世纪初就给印度铺好了全球排第四的铁路网;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本土遭遇的封锁,英国把印度作为重要的战备工业中心培养,所以独立的时候印度在钢铁、汽车、化工、机械领域已经很有家底,整体工业能力能排到全球第10。

可是国家独立自己做主以后,印度的发展之路就走歪了。在政治上印度沿用了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后期还向强大的美国学习;在经济上它模仿苏联,也就是政府主导下专攻国有大企业,并以计划经济的方式推动,坚决抵制外来资本的掠夺,一切讲究自己动手和落袋为安。

这工业化是一个复杂的时代工程,需要钱需要技术还需要执行力,在这三样里可能印度唯一能解决的是技术吧。有了英国和苏联的关系,技术想想办法勉强能弄到手,但是钱就没那么容易了,执行起来问题就更多了。

发达国家当年迅速完成工业化,资金是从殖民地抢来的,这个方法二战以后就没法再用了,需要钱要么自筹要么找人借要么给点股份让外资送进来,可是好不容易脱离殖民的印度人对外资抵制的特别坚决,认为外资会控制他们的民族工业,会破坏他们的传统行业。工业化可是需要砸钱的,钱不够多那进度就快不了。

500

(印度总理莫迪和俄罗斯总统普京)

再说苏联那种大单位重工业的模式,非常依赖强势政府的强势推动,在资金不足的时候,苏联政府甚至动员大量民众义务参与建设。可是从英国那里继承来的议会总能完美地阻止印度政府拥有和使用这种能力,同时从英国那里继承的劳工制度和法律体系,也能确保工人不在胁迫下义务劳动。

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印度在90年代初终于培养了一批庞大臃肿的企业,它们腐败而且效率低下,占用了大量资源却提供不了大量的岗位,对工业的进步贡献小不说,还用法律法规做武器,对抗政府的指示,最终变成了一些利益阶层盘踞的山头。几十年下来,印度的工业实力排名一直往下掉。

90年代初,印度总理拉奥面对是一个即将崩盘的现状,他不得不开始了市场化和私有化,并尝试引入外资,这个就相当于是印度版的改革开放了。然而土地问题成了工业化的最大障碍,在印度土地属于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财产,想要侵犯就得多掏钱,面对漫天要价的地主们,再重要的项目也得夭折,这土地问题可是个老问题了。

当年英国殖民者为了方便统治,把印度的精英阶层送到议会让他们参与管理,精英阶层顿悟后觉得应该阻止英国人的剥削,所以坚决维护土地的私有制,并用英国的法律保护自家产业。当印度独立的时候,土地的私有性质被完完整整一刀不动地保留了,开国总理尼赫鲁曾经动过土地改革的念头,但是面对的阻力太强大,事情没办成。

500

(印度的软件行业从业者)

于是呢土地征用就成了阻碍工业化的一座大山,在这座大山面前苦苦思考了许久,拉奥政府想出了一个绕过大山的新思路,那就是跳过工业化,直接从农业进入第三产业。一个国家发达的标准之一便是第三产业的规模,直接把服务业做大做强不就提前发达了吗?

印度的金融、软件、劳务输出、电影这些行业做得很出色,原因就是90年代以后政府政策的引导。可是软件和金融行业并不生产实物商品,不能满足民众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这些不断膨胀的需求只能靠进口解决,甚至包括武器装备,反正没人给印度这个不惧威胁的国家封锁技术。

用进口替代一时爽,一直用一直爽,但是爽到21世纪问题出现了。第三产业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对学历的要求也高,可印度7成人口只有小学文凭,他们擅长生孩子,每年向市场投放1000万劳动力,这些人能进入第三产业的最多100万,剩下的总得找个事儿做,不然他们会变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工业化是绕不开的,还得硬着头皮回去搞,但是到底该怎么搞呢?

现在的印度总理莫迪于2014年上台,他当时喊出的口号是“印度制造”,不仅大大放宽了外资的进入条件,还出台法律为工业用地提供方便,轰轰烈烈地推动工业化。如今6年时间过去了,莫迪的工业化成绩好不好呢?

500

(印度制造的“阿琼”坦克)

2019年印度的手机产量高达2.8亿部,印度人民的手机需求完全国产化,印度也变成了我国之外的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国。手机行业变成了莫迪工业化的明星行业,不过这个成功难以复制,因为莫迪政府给成品手机的税定的非常高,但是进口元件在本地装配就没多少税,诱使各大手机品牌纷纷跑去印度建厂生产。

可是手机行业只是个特例,那些需要巨大厂房的企业依然很难在印度落地,困难跟以前的几乎一样,征收土地是最大的困难,莫迪的征地法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除了土地这个困难外外还有另一个困难,因为这个困难,印度本土企业家和外来投资者都不愿意在印度办大企业。

独立的时候印度从英国人手里继承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工人的保护无微不至,一个稍具规模的企业,工人都会整出各种型号的工会,在工会的熏陶下工人们对自身权益看的很重,工会不但携罢工以令企业家涨工资,还联合起来形成政治同盟,携选票以令政客。这些东西对工人自己有好处,但是对工业进步不一定有好处,对资本家过去赚钱绝对没好处。

那么已经落在私人手里上百年的土地可以收归国有吗?要收就是土地革命,是要爆发流血冲突,这个现在看不到可能;劳动法和优良的工会传统能被废除吗?废除这些东西引发的流血冲突可能比土地革命的规模还要大;已经落在民众手里用的很顺手的选票能收回去吗?那更加不可能,特朗普和英国女王都不答应。

500

(印度总理莫迪和美国总统特朗普)

这工业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尤其是丰富的民营企业,提供了最多的就业岗位创造了无穷的商品和创新,这些东西还能推动国防技术的进步,让国家变得安全和强大。有了这种雄厚的基础,再发展第三产业心里就踏实,就能做到进退自如,比如英国或者美国,第三产业发达的在全世界割韭菜,但是家里的工业水平依然保持高水准和高规模。

能看出工业重要性和自家工业水平弱的印度人不在少数,让他们为国家的工业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肯定嘴上很乐意,但是让他们低价转让自己的土地,不要参加工会或者把选票投给那些一心发展工业的政客,他们或许就沉默了,因为这要回去跟老婆商量,要看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

普通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看待周围的世界,对自己有利就支持否则就反对,这个在哪儿都一样。印度要提升工业化规模和水平,需要让民众看到工业化和自身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做一些有利于工业化的事情,进而排除政治、土地和法律对工业化带去的阻力,这个就有点“纯属巧合”的性质了,理论上有可能,但是可能性非常低。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