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军拳脚相向,为什么中国从来不开第一枪?|轻武专栏
为啥中国军队就是不开第一枪?
前天凌晨,中印边境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已经都知道了,印军挑衅在先,中印两军边防人员在加勒万河谷地区爆发激烈肢体冲突,甚至还造成了人员伤亡。中国·西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张水利大校也对此次冲突事件发表了声明。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相关报道
中印两军在边境上爆发肢体冲突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就在一周前中印边防部队就发生过一次冲突,双方都有人受伤。除了这些见诸于媒体的冲突事件,中印边境上两军对峙冲突基本是家常便饭,但像这次发生伤亡的还是几十年来第一次。
可即使前天中印两军的冲突已经出现了伤亡,似乎中印双方都比较有默契,那就是不管怎么打,就是不能开枪。就算是开枪了,那首先开枪的也不能是自己。
那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开第一枪呢?
18世纪英法战争期间,就因为互相谦让“谁先开枪”出现过十分搞笑的一幕。当时西方军队装备的是前装燧发枪,战争还处于排队枪毙的阶段。当时西方的军官基本都是王公贵族出身,十分讲究绅士风度,因此战场上就出现了很多千奇百怪约定俗成的规矩。
比如说在战场上双方不会主动把对方的指挥官和军乐队作为瞄准目标,因为一只队伍失去军官就会迅速溃败,这种不是堂堂正正决斗的胜利,是被贵族所鄙视的。
一个标准的18世纪欧洲步兵连有一名上尉、一到两名中尉、一到两名少尉,这些尉官手里都会拿长矛或者指挥刀来指挥军队,同时也是自己高贵的象征。
▲绅士们赢都要赢得有荣誉感
因为前装燧发枪装填十分缓慢,最先开枪的一方能够获得一定优势。于是出现一条比较神奇的规矩。
兵力较强的一方为了想要显示自己的绅士风度,总会让较弱的一方先开枪,奇葩的一场战斗就这么开始了。
有一次法军在路易十五指挥下迎战在荷兰登陆的英军。战斗开始,两军排好“枪毙”队形相向开进,走到距离30码的时候,英军停下了。英军突然向法军喊话:“法国的绅士们,请你们先开枪吧!”
▲这怕不是个傻子?
法军指挥官是一听就来气了,呦吼,要是我先开枪岂不是说英国人比我还绅士?不行,立马回话:“英国的绅士们,你们先开枪吧,我们法国人会屹立在这里的!”
英国人不干了,你不开枪那我更不能先开枪。于是双方你来我往,谦让了半个小时。最后英国人实在是盛情难却,不得已先开了火,英军第一波排枪打完后,法军瞬间就被打倒500多人。
▲不过后来英军研究发现在远处先开枪准确度不高
于是往往自己后开枪,等逼近对方后再开枪
到了美国西部牛仔时期,牛仔们决斗时同样继承了这种“让你先开枪”的传统,两人对决,谁先忍不住伸手拔枪,谁就会被观众视为弱者。如果对方还没准备好,你就拔枪射击,会被别人视为胆小鬼,遭到全村人的鄙视。
那会儿的不开第一枪单纯是为了绅士风度,和现在各国不愿意开第一枪的原因有很大区别。比如说我国在对外事务上奉行不开第一枪的原则,绝不是为了“绅士风度”这么简单。
为什么咱们中国不开第一枪?需要分情况讨论。
第一种情况是双方并不想进行一场战争。就比如说现在中印在边界上发生的冲突,从长远来看中印双方都没有意愿在这个时候进行一场战争。虽然中国和印度都有强烈的领土诉求,但是武力解决领土争端的时机对双方来说都不成熟。
一旦开枪,事态就不可控了,双方很容易发生激烈的交火,升级为一场小规模的战争,甚至能发展为两个国家的全面对抗,这就不可控了。想要在战争以外争取最大的权益,那只能是用拳头说话了,用拳头打成重伤都没事,但双方底线都是绝对不能开枪。
▲怎么打都行,就是别开枪
另一种情况是已经准备好通过交火来解决问题。比如说著名的3.14赤瓜礁海战,当时中方指挥官是陈伟文,参战舰艇是502南充舰、531鹰潭舰、556湘潭舰。出发时得到的命令是:“不主动惹事,不首先开枪,不示弱,不吃亏,不丢面子,如敌占我岛屿,要强行将其赶走。”
说明此时我方已经做好了在必要情况下使用武力的准备。我方人员在登礁对抗前,军舰上的大炮均已瞄准越方船只和人员。我方人员登礁后准备强行拔掉插在礁上的越南国旗,双方发生冲突扭打到一起。
中国一名战士抢过越南国旗奋力折断准备收缴,这时一名打急眼的越军举枪瞄准,502舰副枪炮长杨志亮急忙一推,子弹击中杨志亮左臂。
▲折断越南国旗的我军战士是身高1米87的壮汉
见越军打响了第一枪,早就等在一边的中国军舰立刻开火。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击沉越南海军舰船两艘,重创1艘,打死打伤越军400人,俘虏越军40多人,而中方仅有一人轻伤。
▲此战缴获的越南国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开第一枪其实是为了争取在法理上的主动权。国家打仗到要讲究“师出有名”,意思就是要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才能对别国进行军事打击。
▲中国人从古至今就很讲究师出有名
在战术上来说不开第一枪会先敌受到损失,其实在战略上来说这种做法是十分聪明的,能有效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声望,不会给别人留下野蛮粗鲁,一言不合就动手的印象,战后处理一些问题能很明显能得到更大的话语权。
开第一枪在国际上和社会上的影响太大了,不管是有理还是无理,作为一个大国在处理国际争端时首先诉诸武力,都会别国视为以大欺小、率先发动战争的侵略者。
其实我们国家的“不开第一枪”,后面还有一句没说:绝不给你再开第二枪的机会。
3.14海战的结果大家有目共睹,越方确实抢先开了第一枪,但他们唯一的“战果”也仅仅是这第一枪重创了杨志良的手臂,之后几乎被我军火力覆盖的毫无还手之力,基本全军覆没。
1967年9月,一个连的印军越过乃堆拉山口,企图进攻我方哨所,我军边防连连长李彦成向印军喊话时遭到印军开枪并投掷手雷,不幸牺牲,随后我方被迫自卫反击。我方仅用时7分钟就击毙印军67人,我军仅牺牲一人,6人负伤。随后又用四零火将印军在我境内设立的7个工事全部摧毁。
1987年4月,印军再次越界侵入我方控制的桑多洛河谷地区,我方一位副营长在谈判过程中遭到印军枪击牺牲,我军立即展开攻击,夺回印军侵占的高地,击毙印军13人,俘8人。印军随后调集大军,企图硬夺,但增援的解放军迅速到位,做好了战争准备,准备歼灭印军两个师,印度研判后认为打不赢,只好放弃了战争企图。
所以我军不开第一枪的传统,可不是因为怯懦与害怕,恰恰是耐得住性子的大智慧。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军武次位面”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