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二胎基金”再度闻名天下的《新华日报》:在抗战时期是怎样进行经营的!

    导语:一篇缴纳“二胎基金”的文章,让《新华日报》瞬间“名满天下”。不过,如今的《新华日报》是在1949年副刊的,而在之前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一共存在了9年零1个月,那么这份报纸当年的经营情况如何呢?

500

  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这份“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报纸,从创刊到被国民党查封,存在了9年1个月18天,共出版3231期,“期间从未因为资金或原料不足而停刊过一天,足见其经营理念、管理措施有独到之处”[1]。《新华日报》及其管理者,是如何在国民党当局的打压和压制中,取得这样成绩的呢?

  充足的资金保障

  想要在“条件恶劣”的国统区办报,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是不够的。

  想要保证资金的充足,首先需要有懂经营的人才。为此,中共选用懂经营,而且非常务实的熊瑾玎出任《新华日报》总经理,负责“行政、财务、人员生活和印报纸张筹措等”[2]。

  与这位一贯主张“要做事,就要有钱”的总经理搭档的会计,则是他的妻子朱瑞绶。在这夫妻和其他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新华日报》仅仅用了一个月就将开办报纸所需的编辑部、印刷厂、营业门面等准备妥当。而且,两人虽然掌管着《新华日报》成千上万的资金,但在花销上却极为节省,对外能省则省,当时办一张报纸的前期投入一般在3万元左右,而《新华日报》仅仅用了3千元。

  但是,仅仅节省还是不够的。《新华日报》每份定价4分钱,发行量每天在1万份左右,最高发行量在5万份。所以,《新华日报》的每天的毛收入为400元,到2000元。如果扣除,每天对外赠阅的3000份左右的报纸和,其实际收入只在280——1400元。这样的发行量和卖报收入,在当时仅仅比《大公报》的老牌报纸逊色一些,但是比之《中央日报》、《扫荡报》之类却又高出不少。可是高销量,换来的不是高利润,因为“每卖一份报纸,要赔本五厘至一分”[3]。再加上《新华日报》还向各机关、团体赠阅大量报纸,造成的结果就是发行越多,亏损越大。而且,在亏损的同时,报纸的各项开销也从最初的3000元,增加到了7000元。虽然,《新华日报》也会刊登广告。但是,由于《新华日报》特殊的性质,使其广告更多的是“服从于政治需要”,要求其“与政党的政治宣传保持一致,必要时充当政治斗争的工具与阵地”[4]。在这样“重政治,轻商业”的广告理念下,《新华日报》的广告收入无法满足《新华日报》日常经营的巨大资金缺口。

  所以,《新华日报》和熊瑾玎都需要“广开财源”。

  广开财路的第一招,就需要组织内部的人慷慨解。据统计当时在国统区的周恩来作为副部级官员的月薪是240元,董必武、邓颖超等人的月薪是350元,他们的薪金基本都用在了办报之上。另外,,中共中南局从有限的经费中拨出一部分款项作为报纸和运作的费用。当然,这些钱对于维系《新华日报》的运作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就这有限的经费。在“皖南事变”后也被国民党当局停发。所以报纸的经营更需要新的资金来源。于是,《新华日报》的员工们,一方面扩大经营范围来增加收入,一方面去寻求“金主”的资助。比如,在贵州的“群益书店”和“七月书店”,就为《新华日报》注入了600大洋。当然,仅仅依靠中共自己的产业也无法支持《新华日报》巨大的开支。幸运的是,四川最成功的大资本家任宗德功,对《新华日报》慷慨解囊。这位进步资本家,对于中国的文化事业一向热衷,曾经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制片人。所以,对于《新华日报》的资金需求基本是无条件的满足,“用熊瑾玎的话说,任宗德的‘国防动力酒精厂’就是《新华日报》的金库,随用随取。”[5]。当然,为了掩人耳目或者说不给自己带来麻烦,任宗德是以“借”的名义将钱“赠予”了《新华日报》。在得到任宗德的资金支持后,《新华日报》再也不用为资金问题发愁。

500

  出版报纸的物资筹措

  有了充足的资金,并不能保证《新华日报》的顺利出版和发行。因为,报纸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国民党当局在利用一切手段和方式去压制《新华日报》,希望将这个属于中共的报纸无声无息的扼杀。所以,在办报所需的物资供给方面,国民党当局经常是百般刁难。另一方面,由于处于战争年代,厂房、物资供应渠道随时会因为敌机的轰炸遭到破坏。

  面对,敌人的轰炸,《新华日报》所能做的是保证物资储备,做好人员和设备的防护工作。但面对国民党当局的打压,《新华日报》则另辟蹊径,打破了封锁。

  由于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实施“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所以新华日报也被迫从最初创刊的武汉迁到了重庆。刚到重庆之后,熊瑾玎就位《新华日报》的选址和采购设备犯了愁。在转移途过程中,10月22日《新华日报》部分人员和全部设备所乘坐的轮船,遭到了日机轰炸,不仅16为工作人员不幸罹难,设备也随之沉没。

  所以,熊瑾玎面临的问题是不仅需要为报社重新寻找地址,还要购买新的机器设备。但是,由于国民党特务的暗中破坏,当时没人敢轻易将房屋租给中共开设报馆,也没有渠道获得新的机器设备。为此,熊瑾玎带领先期抵达重庆的《新华日报》的员工开始到处收集房屋信息,并打听哪里可以买到廉价设备。最终,他们探听到由南洋华侨胡文虎旗下的《星渝日报》要停刊。于是,以1500元的押金和350元的租金,租借了该报的厂房、印刷厂等全部产业。到了后来,又从《新蜀报》接受了三台平板印刷机。如此“巧取豪夺”,终于让《新华日报》在重庆站稳了脚跟,并逐渐建立了总馆、总经理室等机构。一个完整的报纸产业,形成,《新华日报》终于可以继续在国统区“战斗”了。

  解决了设备问题,《新华日报》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印刷纸的问题了。当时,虽然是国共合作时期,但是国民党当局却想尽一切办法来扼杀这个“异类”。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就公开说,“不准商人卖纸给他们,不许经济部门给他们分配纸张”[6]。面对国民党的淫威,很多纸商和纸厂不敢将新闻纸出售给《新华日报》。面对国民党的封锁、迫害,中共中央决定自办纸厂。当时,中共派遣苏芸去川东等地了解纸张生产的情况,并结实了著名的纸商王织森。终于在1941年8月创办了川东复兴纸厂,其中苏芸以个人身份投资8万元,王织森代表垫江股东出资1万元,梁平镇镇长欧仲武等地方势力出资1万元。纸厂创办后,所生产的纸张不仅供应了《新华日报》需求,还出售给了国民党的出版媒体。《新华日报》的纸源不断,最终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怀疑。他们以“操纵纸张市场,囤积居奇”等罪名,密令逮捕苏芸,查封川东复兴纸厂,没收全部纸张[7]。不过,由于地下党及时获取情报,苏芸得以脱险,纸张也得到了及时转移。不过,国民党利用强力机关打击《新华日报》的纸张来源的企图,还是落空了。川东复兴纸厂虽然被查封了,但是很快,由王织森代表垫江商人们,再次创办了建华纸厂。建华纸厂的建立,虽然满足了《新华日报》的新闻纸供应,但是由于川东复兴纸厂的教训让中共和《新华日报》都是刻骨铭心。于是,他们决定多设立几家纸厂,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先后建立了广安纸厂、文华纸厂、正大纸厂和正大纸号、正升纸号。正是这些纸厂,为《新华日报》源源不断的提供纸张,使其成为国统区内一面不倒的“红旗”。

  资金、纸张问题上,国民党当局没能难住《新华日报》,于是他们在发行方面开始设立各种障碍。除了利用公权力,在新闻审查等方面横加干涉外,还经常公然派遣武装军警闯入《新华日报》各地报社进行破坏。但是,在国共合作的大环境下,在中共义正辞严的抗议下,这些盘外招都没有奏效。于是,在私底下收买封建把头,希望让这些败类利用手中控制的渠道去阻断《新华日报》的发行。比如,国民党就收买了著名报业把头邓发清。不仅通过国民党社会部部长洪兰友和《中央日报》社长陈传生,给了邓发清5000元钱,“又给了邓一个少将官衔”[8]。得到高官厚禄的邓发清成为了反共、反《新华日报》的急先锋,严令各把头拒绝派发《新华日报》。国民党当局这招虽然很毒,却难不倒《新华日报》的发行。报社一面发动自己的员工上街派发报纸,一面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派发队伍。当时,《新华日报》社收养了一批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然后为他们提供伙食和住宿,然后对这些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最终建立起了一支不属于封建把头掌控,不归国民党当局管辖的派报团队,让国民党的阴谋落空。

500

  广交朋友减少阻碍

  《新华日报》能够在国统区得以坚强的存在和发行,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就在于他们懂得变通,懂得借势,广交朋友减少各种阻碍。

  就以《新华日报》的创刊为例,过程就极为艰辛。为了让《新华日报》获得合法地位,1937年12月21日,中共高层“王明、周恩来、秦邦宪会见蒋介石时,周恩来重提中共在国统区出版日报的问题,获得蒋介石同意”[9]。然后,周恩来去拜访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邵力子,用诚意打动邵力子,签署了文件,正式批准中共在南京筹办《新华日报》。“周恩来相当机智,又去探望时任监察院院长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请他题写报头,于右任欣然允命,提笔写下“新华日报”四个字。”[10]

  当然,仅仅依靠创刊时的几位国民党大佬的协助,并不能让《新华日报》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于是,利用《新华日报》创刊活动,再一次去争取足够的朋友。在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时,邀请了49位知名人士为题写贺词,其中在“国民政府任职或国民党员25人,剩下的13名题词人分别是知名的民主人士或文化人士”[11],公开的中共党员仅9人。而在这25名国民党政要中,包括冯玉祥、孔祥熙、白崇禧、邵力子、汤恩伯、王宠惠、于右任、吴国桢高层人士。这些人的题词,无形中会成为为《新华日报》发行过程中的“保护伞”。

  当然,只找寻高层的保护还是有所局限。所以,还需要建立更为广泛的报业统一战线。对于国内报纸,《新华日报》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12],等措施在新闻界广交朋友。同时,还积极争取苏联《真理报》、英美《工人报》、法国《人道报》等进步媒体在很多事情上的声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媒体的支援,才让《新华日报》得以在国统区存在和发展。

  结语

  《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在国统区发行的日报,其办报所面临的困境要远远大于其他报纸。所以,在经营中不仅要考虑普通报纸出版发行会面临的资金、厂房、纸张、派发等问题,还要注重斗争策略和斗争技巧。所以,今日研究《新华日报》的经营,不仅是对当年艰苦数月的回顾,更是对如何办好报纸的一次再教育过程。

  注释:

  [1]:《试析抗战时期

  [2]:《试析抗战时期

  [3]:《国统区看不到硝烟的宣传战》,《新周刊》2014年1期,段宇宏

  [4]:《论抗战时期

  [5]:《国统区看不到硝烟的宣传战》,《新周刊》2014年1期,段宇宏

  [6]:《抗战时期

  [7]:《抗战时期

  [8]:《针锋相对斗争的五十天》,涂国林,197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新华日报的回忆》

  [9]:《

  [10]:《国统区看不到硝烟的宣传战》,《新周刊》2014年1期,段宇宏

  [11]:《抗战陪都时期《新华日报》的影响力塑造分析——以纪念活动为例》,敦枫;毛婷婷,《重庆与世界》2012年第29卷第1期

  [12]:《斗争的艺术——浅析抗战时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