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给新疆留下了什么?
西辽因为我国传统史观以中原王朝为主轴的叙述方式,不为很多人所知道。但西辽作为曾经横跨新疆、中亚的庞大帝国,在历史上尤其新疆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耶律大石西迁
西辽帝国是辽国灭亡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西迁在今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的王朝,其作为辽国的延续政权,统治中亚和西域地区八十余年,对西域、中亚地区的经略与地缘政治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学术界对西辽帝国虽然进行了若干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史料的零散和多语种文献阅读的困难,迄今对西辽史的研究与西辽帝国的历史影响相比较,是极不相称的。
一
1122 年,金宋联军大举攻辽,陷中京等地,辽天祚帝仓皇远遁夹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吴公坝北武川县附近)。次年,辽王族耶律大石率辽兵残部抵达夹山与为天祚帝撑场子。但是天祚帝并不鸟他,在抗金主张得不到天祚帝采纳的情况下,他深感无力,旋即与天祚帝分手,拒绝了天祚帝与金兵决战以收复燕云等地不切实际的指令,率铁骑二百西迁。果然不出耶律大石所料,不久后辽天祚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辽就此灭亡。耶律大石率领辽兵残部向西一路狂奔,也开始了征服西域、中亚的历程。
1124年,为笼络人心、聚集西辽残部,打出了复辽抗金、报仇雪耻的旗号,大石在可敦城 (今蒙古国土拉河上游)召集“七州十八部”(一般都爱说十八,可能是这个数吉祥,是不是这么多我们也不知道)召开会盟大会,收集兵马万匹,统兵十万,自立为王。1131年,眼见复国无望,金国又咄咄逼人,大石决定离开可敦城继续向西发展。经叶尼塞河上游越过阿尔泰山,到达叶密立河(今额敏)一带。大石以这里为大本营,招抚游牧各部归附,并在此大兴土木建造城池,当年便在新建的叶密立城登基称帝,号天祐皇帝,史称“西辽”,又称“喀喇契丹”和“菊尔汗”(意为大汗或汗中之汗。)
西辽版图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西辽在中亚的统治,大石进一步展开在中亚丝路腹地的经略。1137年,西辽军控制费尔干盆地,与西部喀喇汗王朝大汗穆罕默德交战,西辽军大胜,穆罕默德逃回其都城撒马尔罕,并向塞尔柱王朝苏丹桑贾尔求援。1138年,塞尔柱王朝与其附庸花剌子模发生战争,花剌子模击败塞尔柱王朝苏丹桑贾尔,攻占阿姆河流域的布哈拉。1141年,在河中地区,西部喀喇汗王朝与其所属的军事部落葛逻禄人发生冲突,应西喀喇汗王朝大汗穆罕默德所请,塞尔柱王朝苏丹亲率呼罗珊、西吉斯坦、古尔等国的国王们集结十余万大军渡过阿姆河,开进河中地区,进攻葛逻禄人。葛逻禄人向耶律大石求援,耶律大石写信给塞尔柱苏丹桑贾尔加以调停,然而不仅遭到塞尔柱苏丹桑贾尔拒绝,反而要求大石接受伊斯兰教,并威胁如有不从即以武力解决。大大怒,率契丹、汉人和归附的各部部队在撒马尔罕北部的卡特文草原与塞尔柱王朝的多国联军大战,结果大石大败塞尔柱联军。卡特文会战,也成为中亚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卡特文会战后,塞尔柱王朝势力退出了阿姆河以东的河中地区,耶律大石率军进入西喀喇汗王朝首都撒马尔罕,西喀喇汗王朝归附西辽版图。同时,原隶属于塞尔柱王朝的花剌子模见势不妙,也归附西辽。1141年卡特文会战,奠定了耶律大石在中亚、西域地区的统治基础,塞尔柱王朝的势力被逐出河中地区,原相互争战的花剌子模,东、西喀喇汗王朝和西州回鹘以及康里、葛逻禄部落等全部置于西辽帝国的统治之下,从而建立了丝绸之路中亚腹地与西域等地契丹治下的和平。
二
耶律大石为了经略西域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西辽帝国的稳定政策,客观上实现了传统的绿洲丝绸之路和漠北草原丝绸之路的畅达和繁荣。
西辽贵族生活状态
首先,继续保留归属的中亚地区王国及其政权,对其实行间接统治和“因俗而治”。西辽帝国对归附的地区,除派遣代表监督地方行政和征税外,并不直接干涉地方行政。西辽帝国对附属国采取间接统治,仅以沙黑纳(监督官)负责传达政令、征收赋税,并将辽帝国时期对附属国的宗藩体制和“北、南面官制”移植到中亚地区。据穆斯林史家伊本·阿西尔记载: “对待属国王,极有恩惠,凡附属于他的,只要用一个银牌系于腰带上,表明是他的臣属就够了。”耶律大石在叶密立称帝时,按照汉制尊号为天祐皇帝,而在进入中亚之后,改称“菊儿汗”。同时,耶律大石废除了中亚地区长期采取的分封采邑制度,对中亚腹地进行直辖统治,以保障西辽帝国的中央行政权力。此种既采取将契丹汉制与中亚突厥语诸民族制度相结合、“因俗而治”,又废除可能导致中央政权旁落的原中亚采邑制度,实行中央对丝路腹地的直辖统治政策,无疑保障了西辽帝国对西域、中亚地22区统治的稳定。
其次,减轻中亚地区原来的赋税,奖励丝路贸易,恢复丝绸之路的畅达和繁荣。原中亚喀喇汗王朝实行重税政策,商旅萧条。西辽帝国规定: “一田为业者,所获十分之一入官。”阿尔西说:“这个葛儿汗也不大干涉他所征服的那些国家的行政,他对于人民征收赋税极低,每家只要一个狄纳尔。”契丹保留游牧习俗,但耶律大石没有变耕地为牧场,也没有没收原统治者的财产,而是将中原农耕制度与游牧制度结合起来,分给每户可耕种的土地,条件是须向政府交纳一个狄纳尔。西辽还奖励保护工商业和国际贸易,丝绸之路重新出现了生机与繁荣,丝路沿线出现了一系列繁华的工商业城市,除西辽直辖的巴拉萨衮外,东、西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以及西州回鹘均贸易发达。
佛教画作
最后,西辽帝国不论是在直辖领地,还是附属国,都实行比较开明的宗教文化政策,实现了多元文化和宗教的和谐共生。因此,各种宗教在西辽帝国并行,伊斯兰教、佛教、儒教、萨满教、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宗教多元并存,佛教是耶律大石等西辽统治集团所信仰的宗教,但是西辽帝国并没有压制其他宗教的发展,“由于西辽王朝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改变了喀喇汗王朝法定伊斯兰教为国教、限制其它宗教的政策,因此,在西辽帝国境内各种宗教都活跃起来,包括伊斯兰教在内都有很大发展”。兼容并蓄且多元的文化宗教政策,不仅使西域、中亚地区的不同文明和谐共生和交融,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丝绸之路区域文明的进步。
三
西辽帝国统治西域、中亚历时八十余年,不仅实现了该地区在契丹治下的和平,政局稳定、农牧业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而且,重新开拓和恢复了自唐末五代以来趋于中断和萧条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耶律大石画像
首先,西辽帝国的建立,将西域、中亚地区的西州回鹘、东喀喇汉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以及康里、葛罗禄等部落置于西辽帝国的直辖或宗藩体系之下,结束了丝绸之路腹地民族宗教纷争冲突频发的政治格局,保障了丝路区域政治的稳定和东、西方国际贸易的畅通,不论是传统的绿洲丝路,还是漠北草原丝路,重新恢复了繁荣和生机。唐末五代以来,随着吐蕃的崛起和其对河西走廊的控制,传统的丝路回鹘道和漠北道几乎中断。北宋、西夏政权时期,西夏与青唐唃厮啰政权为争夺河西走廊控制权,征战不休。西夏崛起后,对丝路贸易征收重税,致使商旅萧条,丝路贸易趋向衰落。西域、波斯、大食商人为了开展对中原与南方的贸易,不得不另辟蹊径,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下大力开拓海上贸易渠道,从而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随着西辽帝国的崛起和对西域、中亚的经略,改变了丝绸之路长期停滞和衰落的格局,重新开通和恢复了丝绸之路的东西方贸易。
其次,西辽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丝路区域一系列新兴的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西辽疆域辽阔,属国众多,正位于亚欧大陆的丝路交通枢纽。除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以外,处于丝路要道的怛罗斯、讹达拉、阿力麻里、哱罗、撒马尔罕、喀什噶尔、别失八里等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欧洲、西亚、中亚通过丝路输往中原地区和南方的贸易品,主要是棉布、珠宝玉器、香料等,尤其是棉布的大量输入,结束了中原汉人以麻布为衣的历史,开创了中原汉人的“穿衣革命”的新时代。此外,西辽帝国已经以黄金作为普遍的价值尺度,应该说黄金作为硬通货的流通,表明西辽已实际上统一了帝国境内的货币。而黄金硬通货的统一,有力地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的发达。
西辽帝国版图
最后,西辽帝国的建立,也有力推动了丝路区域各种文明的对话和交融,阻止了伊斯兰教的快速“强迫式”的传播。从7世纪下半叶,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亚,并迅速在中亚诸部扩张。10世纪中叶,喀喇汗王朝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确立了伊斯兰教的统治地位。西辽帝国崛起后,一方面废除了伊斯兰教的国教地位,从而中断了伊斯兰教势力进一步向丝路东部的扩张进程;另一方面,为了取得伊斯兰势力的支持,耶律大石也将中原契丹汉人的皇帝制度,改称为伊斯兰的大汗称号,号菊尔汗,并尊重伊斯兰教的地位。因此,西辽统治者虽然自己是佛教徒,但并不排斥其他宗教。所以,穆斯林史家称赞西辽的菊尔汗是公正的,是尊重伊斯兰教的。而西域作为佛教的传统盛行的地区,西州回鹘等仍奉佛教为国教。西辽帝国灭亡后,直到13世纪,伊斯兰教才将西州回鹘纳入伊斯兰文化圈。西辽帝国统治时期,中亚、西域等丝路区域是伊斯兰教、佛教、儒教和基督教聂斯托里派( 景教) 、萨满教等各种民族、宗教格局发生重大转折和变动的时期,而宗教文明的变迁,也反映了西辽帝国对丝绸之路区域文明格局演变的重大影响。
作者:无门,自由撰稿人。
联系微信:yt115301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都护君最大的支持!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