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宁.30口径机枪(下)
投入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引进了许多新武器,包括飞机、坦克和毒气。在战术层面,机枪将成为最主要的武器,使无人区成为有史以来最致命的地形。然而,在战争初期,大量使用机枪的手段却鲜为人知。除了采用少量机枪支援步兵防守外,没有其他理论。直到1915年,指挥英国第一军的道格拉斯-海格爵士将军还将机枪描述为 "一种被高估的武器"。事件将证明他错了,在1916年7月索姆河攻势的第一天,英国人在13个师中伤亡了57000多人--占战斗力的20%。这些损失中至少有80%是机枪造成的。有人估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200万伤亡中,有多达四分之一的伤亡是由这种武器造成的。
在本世纪初之前,机枪一直被视为一种火炮,甚至被安装在两轮马车上。然而,这种观点发生了变化,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已经采用了更加轻便的三脚架。人们也意识到,机枪必须隐藏起来,防止被对方的步枪和机枪击中。当庞大的军队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压倒性火炮的攻击而挖地三尺时,大量机枪的位置与火力场重叠,并受到火炮和迫击炮的保护,这使得穿越战壕之间坑坑洼洼、铁丝网缠绕的泥地成为一种自杀行为。除了在地面以上提供扫射的自动火力以斩杀一波波的步兵外,还有其他手段来使用致命的机枪。机枪被设置并锁定在指定的线路上,以交错的带状方式斜向瞄准整个前线进行射击。这种锁定机枪火线的俯仰角和方位角(方向)的能力,使机枪的火力非常准确,而如果只能手持,那么在后坐力的影响下,机枪提供的火力就会像洒水枪一样稀稀落落。当步兵跌跌撞撞地进入火线时,就会遭到这些固定了高低射角的机枪的反复蹂躏。
机枪还能够在远距离上进行间接射击,或者说倾泻射击。这使得机枪可以对4500码以外的目标区进行弹幕射击。曾有后续步兵营在从二线战壕走过开阔地到,尚未到一线时就被歼灭的例子,根本无法越过火力线进行攻击。机枪也可以提供倾泻式的火力,以达到山丘后面。提供了角度测量装置(clinometer)和射程表来计算间接火力。机枪子弹也可以越过友军前进的头顶开火,以支持他们的攻击。为了给机枪提供稳定的枪架,必须设计得沉重,甚至能比火炮还稳定。
1917年初首批到达法国的12个美军师得到了霍奇基斯8毫米M1914机枪。美国远征军直到1918年9月下旬,也就是战争结束前6周,才得以将性能优越的M1917机枪投入战斗。
战争开始时,交战双方拥有的机枪数量都不多。德国在战争开始时拥有大约12500挺马克沁机枪;每个步兵师部署72挺机枪--每个步兵营6挺。德国人后来在每个步兵营中增加了一个师级机枪营和一个连。英国人最初每师有26挺--每营两挺机枪。战争第一年后,它们得到了扩充,每师组建了3个机枪连,1917年又增加了第四个连。相比之下,美国每3个营的步兵团只配4挺机枪。
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国宣战后,美军急于购买机枪--正如访问西线的美国观察员所了解到的那样,需要大量的机枪。没有一家美国制造商或军火库有能力生产所需的武器。手头不到1600支服役的机枪被用在了训练上,为了训练甚至购买更多的陈旧的武器。
在乔治亚州奥古斯塔附近的汉考克营建立了机枪军官训练学校,但在停战前,很少有军官毕业生能到法国。由于枪支、备件和教员数量不足,训练受到了阻碍。在法国,队员们由来自美国的教官进行训练,其中包括约翰-布朗宁的儿子,瓦尔-A-布朗宁中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机枪技术性很强,有专门的军官和士兵学校。机枪军官被分配到师和旅的参谋部。机枪手被灌输的态度是,即使枪支损坏了,也要带着它回来。相比之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机枪及其战术将完全融入部队,不再作为高度专业化的武器对待,训练将在部队内部进行。
瓦尔-A-布朗宁中尉在法国向第80师的机枪手演示他父亲的发明。这支武器安装了很少使用的M1917枪口消焰器。可以看到皮革配件袋绑在三脚架的后支架上。
另一个问题是,现有的枪支往往不足以胜任任务。数量最多的贝内特-梅尔西是问题最多的,完全不适合轻机枪的角色。大多数充其量是过时的,设计复杂,生产成本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实战中美国步兵手中只有维克斯机枪是称职的。
在南卡罗来纳州帕里斯岛,一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准备操作M1917开火。在战争的最后两周,只有少量的M1917参加了实战。青铜色的水套端盖和M1水箱都很明显。木制弹药箱是M1917A1型--注意左下角的切角,以避免撞到M1918三脚架。M1917弹药箱没有切角。
因此,1917年初到达法国的首批12个美军师都配备了法国的Hotchkiss Mle 1914,子弹为不太理想的8毫米勒贝尔弹。随陆军第2师部署到法国的2个海军陆战团和1个机枪营被命令交出刘易斯机枪(被改装成航空机枪),而得到了劣质的Hotchkiss和Chauchat机枪。接下来的11个美军师部署的都是柯尔特制造的维克斯M1915。1918年6月后抵达的最后几个师,可能部分装备了勃朗宁M1917,但大多数师在抵达后才收到。
二战前在纽约松树营附近的演习;一辆停在镇上的28师轻型卡车上架着一挺.30口径的M1917A1。水套上涂有"CAL 50 AT "的白色字样,作为当时轻型反坦克武器使用的.50口径M2重机枪的演习替代品。
1917年,一个步兵师拥有14个机枪连,每个连有3个排,每个排共12挺机枪加上4挺备用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重机枪排有两个班组,每组有两个班,每班一挺机枪,这样一个排就是四挺机枪。M1917高射机枪班由一名下士班长、射手、副射手和五名弹药携带者组成,全部另外装备有手枪。每个旅有两个机枪营,每个营4个连,必要时可分配在该旅的两个步兵团里,一般每个团2个连。此外,该师四个团各设一个机枪连。每个营可以分配到一个排,但通常是团连隶属于一个营,两个附庸旅连隶属另外两个营。还有一个师部机动机枪营,有两个连。它作为机动预备队,保护师部和经常用于为后方设施防空。3个团的师属炮兵大队还有36挺机枪,用于自卫和观察气球的保护。
M1917于1918年9月26日在默斯-阿贡森林中首次作战。有的已配发给13日进驻战线的部队。停战是在11月11日;欧洲的大多数师在停战后或1919年头几个月接收到了。停战后,所有剩余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部队都装备了M1917,不过大部分被放入仓库。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旅属营和师属营在美国各师中消失了。陆军步兵营还失去了第四个步枪连,得到了一个机枪连,尽管它只有两个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现,在步兵营的控制下,高射机枪的使用最为有效。这使得战后规模较小的 "独立 "师,有4个步兵团,共有12个机枪连,只比战争期间分配的少2个,现在更有效地分配给步兵营。1939年,该营机枪连被重新命名为重武器连(D、H、M连),每个连有两个重机枪排和一个81毫米迫击炮排。这种结构一直沿用到二战。
到了1941年,陆军重机枪班有了4名而不是5名弹药携带者,1944年2月,最初的班长是一名下士,现在要求是中士。现在,班长配备了一支M1步枪和M7榴弹发射器,机枪手及其助手配备了手枪,弹药携带者配备了M1卡宾枪,其中一支配备了M8榴弹发射器。该样的班组由一名中士指挥--1944年2月起为上士。不过,陆军轻机枪班组结构有明显不同。当陆军在步枪连增加M1919A4时,1939年成立了一个武器排,下设4个轻机枪班组和一个60毫米迫击炮班组。1940年末,减少到只有两挺轻机枪,这种情况将一直持续到1948年。这是很有限的,因为它只给了两个前线步枪排一挺重机枪;第三挺机枪将提供更多的灵活性。轻机枪班组由一名下士(1944年为中士)带步枪的班长、带手枪的射手和助手以及两名带卡宾枪的弹药携带者组成。
伞兵在着陆后不久将一挺M1919A4投入战斗。机枪和弹药分别投放在不同的空投容器中。一旦找到,该枪可以在3-4分钟内拆开包装并投入使用。
分配给装甲师的装甲步兵营在总部连队有一个机枪排。其排部有一门M3半履带车,车上有2挺机枪,每挺机枪有一个班组操作。两个五人班都乘坐在同一辆半履带车上。半履带车自身装备的是.50口径机枪,但该排的4个班组各有一挺M1919A4--在某些情况下是M1917A1--也可以安装在半履带车上,但目的是为了在下车时操作。装甲步兵部队使用他们的半履带车在战场上机动和前进,但主要是下车作战。装甲步兵步枪连的3个步枪排各有一个机枪班,配备2支M1919A4,这是装甲步兵特有的。
二战时期的伞兵团的机枪配置则截然不同。步枪连有三个步枪排,没有武器排。该排的两个步枪班(到1944年增加到三个)各有一挺M1919A4(1944年末开始有一挺M1919A6),另外还有一挺备用,用于防御。备用的M1919A6在1944年至1945年间被BAR取代。营部连有一个轻机枪排,有4个双机枪班组。这些班组可以增强步枪连或提供一般支援,但缺乏M1917A1的远射能力,而伞兵部队完全没有这种能力。战后,现在被重新命名为空降兵的伞兵团,将按常规团组织和装备。
二战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步兵营拥有一个武器连,有3个4挺重机枪排(每个排有4挺机枪),外加一个81毫米迫击炮排。海军陆战队发现M1917A1主要用于攻击时,在崎岖不平的岛屿上价值微乎其微。他们在1943年初撤销了后备重机枪。1944年4月,海军陆战队进行了一次重大重组。各营取消了武器连,81毫米排归总部连,机枪排与步兵连武器排合并,成立了新的连队机枪排--60毫米迫击炮被调到连部。新的步兵连机枪排由三个双班组组成,使其拥有6挺M1919A4加上6挺后备M1917A1。可根据需要混合使用轻机枪和重机枪。在轻机枪方面,美国海军陆战队最初采用的是与陆军类似的连武器排组织,两挺M1919A4和两门60毫米迫击炮,但在1943年初又各获得了一挺/门。1944年初重组后,新机枪排获得了6挺轻机枪和6挺预备重机枪。
二战期间,航空型勃朗宁作为地面机枪被广泛使用。在1941年至1942年菲律宾沦陷期间,从损坏和无法使用的飞机上拆下M2,装上临时脚架,供步兵使用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战争后期,AN-M2还被以另一种方式使用。将AN-M2用于轻型突击机枪的作用可能是1943年初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开始的。由于地面人员对M1919A4三脚架在茂密的丘陵丛林中机动作战的局限性感到不满,一些M2显然是从坠毁的 "无畏 "SBD俯冲轰炸机上拆下来的,并使用在M2三脚架上。1943年末,海军陆战队第3师的人员也在布干维尔使用了这些M2,他们保留了D形手柄,并将其安装在地面支架上的后坐力缓冲支架上。海军陆战队对那里的一块飞地进行了长时间的防御,这些机枪增加了防御者的火力。
这些AN-M2被用于防御。一名海军陆战队员,二等兵William H. Colby,在AN-M2上加装了一个BAR两脚架,但保留了D形握把。在布干维尔的第三伞兵营的两名有进攻意识的海军陆战队员决定对这些枪进行改装,使其在进攻行动中更具机动性。带领机枪组的梅尔-J-格雷维奇中士和他的武器排长菲利普-格雷中尉着手改装6挺AN-M2,当该营返回美国,解散后,这两名伞兵被重新分配到新的第5陆战师第28陆战队第3营G连,前往硫磺岛。一挺给了连队的步枪排,一挺给了爆破组,一门由格雷维奇携带。第六挺给了第28海军陆战队第一营A连下士托尼-斯坦恩。不知道为什么第六挺会给另一个营的人,只知道斯坦因有攻击性战士的名声,很可能在第三伞兵营认识格雷维奇和格雷。斯坦因经常被错误地认为是研制了后来被称为 "毒刺 "的这种机枪。无论如何,斯坦因由于使用了 "毒刺 "而追授了荣誉勋章。
毒刺机枪有一个BAR提手和BAR两脚架,安装在枪管外套的前部。在两脚架前部安装了准星,在机匣后部安装了BAR的机械瞄准器。在背板上用M1步枪枪托代替了双D形手把。扳机加长,加装了扳机护罩。左侧连接了一个可拆卸的100发金属弹链航空弹药箱。据估计,它的重量为26磅,比M1919A4的44磅带脚架的重量要轻得多,比最近采用的M1919A6要轻7磅左右。它比BAR重,尤其是100发子弹,而BAR要达到同样的压制火力,需要更换4个弹匣。毒刺的1200发/分钟的射速使它成为压制日军火力的理想武器,它可以反复短促的射击。事实证明,它的效果很好,以至于第28海军陆战队的行动后报告建议,每个步兵班的三支BAR中,有一支用 "毒刺 "来取代。
斯坦因
1945年2月19日,斯坦因在海军陆战队第五师第二十八陆战队第一营A连服役时,在伏尔加诺群岛硫磺岛与敌方日军作战时,冒着生命危险,表现出明显的英勇和无畏。斯坦因下士是他所在部队在初次突击中登上海滩后第一个就位的人,他携带其改装的简易航空机枪,在其余班组人员试图进入阵地时,迅速提供掩护火力,当他的战友被集中的机枪和迫击炮火力攻击时,他英勇地站立起来,将自己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中,从而将敌方的火力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并使他能够观察到正在开火的敌方炮火的位置。他决心消灭这处关键目标,大胆地向敌人的位置逐一进攻,并在单枪匹马的狂攻中成功击毙二十名敌人。在四面八方落下的炮弹和子弹的无情呼啸下,他冷静而勇敢,继续以极快的速度射击巧妙的简易改装的武器,迅速耗尽弹药。他毫不气馁,摘下头盔和鞋子加快动作,跑回海滩补充弹药,在猛烈的火力下共跑了八趟,每次都背着或搀扶一名伤员回去。尽管战斗中的弹雨横飞,混乱不堪,但只要部队在阵地上,他就及时向排里提供帮助,指挥半履带车的火力对顽固的地堡进行攻击,直到将日军的工事最终摧毁。当天晚些时候,虽然他手中的武器两次中弹,但他还是亲自掩护队员撤回连队阵地。斯坦因下士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在面对可怕的困难时,他的积极主动、正确的判断和坚定不移的献身精神,为完成任务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冲突的苦难时刻表现出的杰出英勇,维持和加强了美国海军的最高传统。(译者注:美军中还是有个别勇敢的士兵在战况紧急时超水平发挥的,料敌从宽,不能把美军士兵都当胆小鬼。)
第28海军陆战队使用的 "毒刺",是一挺经过大量改装的AN-M2机枪。硫磺岛上使用了6挺这种枪,团里建议用一挺毒刺来代替步兵班的3挺BAR中的一挺。
布干维尔的第37步兵师也使用了AN-M2。巡逻队遇到突发的伏击,从架起三脚架、装上机枪,到投入战斗,需要的时间太多。BAR在这种情况下很有用,但它的20发弹匣限制了它提供持续火力的能力。一挺AN-M2将和一个250发的弹药箱一起固定在一个胶合板上,弹链已经插好,武器处于待发状态。站立时,枪管突出于持枪者的头顶。这就造成了在植被中容易被卡住的情况。当交战时,持枪者会面向敌人方向的俯卧姿势。他张开双腿,用手肘支撑。随后射手将枪在地面上架好,拉枪栓上膛,就可立即开始射击。通过改变手臂位置可以俯仰或水平移动枪身。枪口冲击波让人很不舒服,戴着头盔的持枪人会用手挡住耳朵。能在几秒钟内将枪投入使用,并放下如此大的火力,往往是短兵相接。使用AN-M2的步兵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需要用金属弹链供弹的问题。帆布弹带在以两倍于预定的射速进行射击时,经常会发生卡壳现象。于是士兵们岛上作战几天后,就到处寻找足够的金属弹链。
朝鲜战争时期的M1919A6机枪班组由一名下士机枪手和一名助理机枪手组成,两人都配有手枪,还有两名弹药携带者,一名持有M1步枪,另一名持有M2卡宾枪。1951年,第25步兵师。
韩国和越南
1948年,陆军武器连改编为一个机枪排,有4挺M1917A1和4挺M1919A4/A6(加上81毫米迫击炮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排)。不过只有四挺炮有人值守。在防守和用远距离火力支援进攻时,高射机枪都有人值守。当排与步枪连一起前进时,他们会携带轻机枪。当然,在有些情况下,也会进行轻重机枪的组合。从1951年开始,当联合国进行朝鲜战争的重点是防御山地时,所有的机枪都会有人值守,必要时由其他人员值守。
谈到轻机枪,1948年陆军连队武器排重新组建了60毫米迫击炮和57毫米无后坐力炮组。步枪排首次接收了一个武器班,配备了一挺轻机枪和一门火箭筒。1953年,武器班得到了第二挺轻机枪,火箭筒被调到排部。这种分配方式一直保持到实施改编,1958-62年的师团结构针对核战场进行了优化,其中3个团9个营被5个小战斗群取代。新的武器排要有两挺M60通用机枪和两门90毫米无后坐力炮。这些武器被M1919A6和3.5英寸火箭筒取代,直到1959-62年新武器开始投入使用。国民警卫队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仍拥有M1919A6。
朝鲜的一个山坡上的海军陆战队M1917A1重机枪掩体。大面积的射击口使得观察和火力范围很广,但却使得机枪和人员很脆弱。即使在白天,在这样的背景下,枪口的闪光也会非常明显。
朝鲜战争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又回到了营级武器连:两个四挺重机枪排加上81毫米和火箭筒排。步枪连保留了一个轻机枪排,三个双机枪班组。1960年左右,海军陆战队又取消了营武器连和M1917A1重机枪。剩下的班组服役武器被分配到营部连。M1919A4最终被M60取代。
新成立的西德联邦国防军在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装备美国提供的武器。这是一支机枪班组操作着一挺M1919A6--他们称之为 "勃朗宁机枪"。
外国用户
柯尔特火器公司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42年1月对外销售勃朗宁。他们首先提供了一支水冷式机枪、一支风冷式航空机枪和一支自动步枪(BAR),所有型号都被命名为1919型(不要与后来的政府M1919混淆)。改进后的水冷式被重新定型为1924年型,1931年又在M1917的基础上定型为MG38和MG38B。MG38采用M1917式手枪握把,MG38B采用双D型握把;还有MG38T和BT坦克型,枪管较短。MG38- 40是以M2为基础的航空机枪,采用双手握把。更早的航空型是1930年和1931年的型号。所有的航空型号都是以M2为基础的。(MG38和MG40是系列名称,并没有标明年份。)它们可以用最流行的军用口径制造。
为了促进销售,勃朗宁提供了一系列可加在枪上的特殊功能。出口的勃朗宁主要装备南美国家。1928型是为阿根廷制造的7.65×53毫米口径的枪;它安装了德国蔡司光学瞄准器。危地马拉使用了7×57毫米口径的1924型,后来加入了.30-06 1942型。墨西哥使用7×57毫米口径的M1919水冷式。波兰购买了改进型MG38,作为7.92×57mm的Ckm wz.30;他们有一个重型三脚架,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防空三脚架,带有仰角延长器、管状肩托和防空瞄准具。
哥伦比亚营(1951年至1954年期间有四个哥伦比亚营轮换到朝鲜)的士兵操纵着M1919A6。驻韩英军和澳军使用的是英国武器,而加拿大、南朝鲜和所有联合国部队则使用美国武器。
少数国家许可生产的勃朗宁水冷式,大多以MG38B为基础。多数选择了双D型握把和不同类型的三脚架。挪威使用的是m/29I,子弹为特殊的7.92×61mm。瑞典生产了经过大量改进的勃朗宁水冷式Ksp m/36,子弹为6.5×55mm,但为了实现更远的射程,改用威力巨大的8×63mm。风冷式m/42B可以在带有折叠式管状肩托的两脚架上使用,也可以在三脚架上使用。比利时国家陆军工厂(FN)从1930年开始生产勃朗宁,供国内使用和出口,一直到战后。FN30生产了风冷式地面型、水冷式地面型和航空机载型,有多种口径,供阿根廷(7.65×53mm)、中国(7.92×57mm)、希腊(6.5×54mm)、荷兰(6.5×53mm)、暹罗(泰国)(8×52mmR)等国使用。法国在战前美国提供的飞机上使用了7.5×54mm航空型,即Mle 1938型。
柯尔特制造的阿根廷1928年式7.65×53毫米水冷式,安装了防空瞄准具,改进后的枪口助推器可提供更强大的后坐推力。
二战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装备了M1919A4/A6。它装备了所有驻韩美军,包括一些英联邦部队。英国和澳大利亚将M1919A4固定式定型为L3A1,M1919A4活动式定型为L3A2;L3A3和L3A4是前者的改型。加拿大将M1919A4固定式和活动式改称为7.62毫米北约口径,分别为C1和C1A1;C5和C5A1是其改进型。奥地利称M1919A4为MG A4。在南非,M1919A4由Lyttleton工程公司生产,称为MG4。丹麦将M1919A4和M1919A5分别命名为MG m/52-1和MG m/52-11。以色列的命名方式则是简单的M1919,昵称为 "零三",很多都改成了7.62毫米北约口径。
一支用于出口销售的柯尔特MG38机枪。从1919年到1942年,这些机枪在世界各地销售,口径为订制。最常见的口径是.30- 06、.303、6.5mm、7mm、7.65mm和7.92mm等。
影响、比较和遗留问题
M191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很少使用,但来自战壕的报告在各方面都非常有利。有实例表明,水套被弹片穿透,并被泥土覆盖,但可以仍然可靠地发射。下表对一战中最常见的重机枪进行了研究。
勃朗宁自动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占据了美国军火库的主导地位。事实上,除了冲锋枪外,库存中很少有非勃朗宁自动武器。因此,老兵的描述中,关于.30口径勃朗宁自动武器在战斗中的表现的故事比比皆是。
1952年,一挺M1917A1在夜间渗透课程中射击。受训人员从战壕里爬出来,低头爬过一片布满铁丝网和爆破药坑的场地,向头顶上发射曳光弹的四挺机枪爬去。这些机枪安装在平台上,其横移和仰角是固定的。虽然学员们被告知,曳光弹流在他们头顶上有几英寸,但实际上它们的设置是,如果学员站起来,它仍然会在他的头顶上射击。
M1919以坚如磐石的可靠性赢得了来之不易的声誉。例如,在1945年对冲绳糖饼山的恶战中,一名海军陆战队员连续4天操作M1919A4,没有出现过一次破损,在几乎没有清洗的情况下发射了数千发子弹。同样,在意大利,一名第45步兵师的机枪手对抗了80名进攻的德军,用他的M1919A4打死了25名。两名德军移动到很近的地方,他无法把枪打到,就用手枪把他们打死。保护阵地的幸存步枪手被一名狙击手击毙。炮手把他的枪移到那个阵地上,干掉了狙击手。他掩护他的排的撤退,受了重伤,但继续操持着他的枪,直到撤退的战友们再也听不到它的射击声。第二天早上,他成功地爬回了美军防线。
即使异常寒冷的环境也不一定会影响武器的性能。在1944年和1945年阿登攻势后的美军反击中,一位机枪手报告说,在许多夜晚,他的M1919A4和弹带都涂满了冰。早上,他将打开供弹盖,更换冻住的弹带,弹带经过解冻和清洗后,再敲击机匣和枪管,打掉大部分冰块,武器就能照常发射。有一次,他不得不用结冰的弹带进行射击。有几次停顿,两次需要把弹带取下来,用围巾把冰块擦掉,然后继续射击。
事实证明,当零件在战斗中确实出现故障时,.30口径的勃朗宁也是有弹性的。1944年至1945年间,在德国的胡尔特根森林,第29步兵师的一个M1919A4班组在原木掩体中,在3个小时内抵御了德军的5次反击。在作战过程中,他们不得不更换了一根烧坏的枪管,并更换了一个从被击毁的机枪上拆下来的撞针。一部分队员花时间从其他阵地回收弹药,清理弹带。
在马尼拉的第37步兵师M1917A1班组利用家具将机枪升高到窗口高度,并在射击位置上垒上了沙袋。该枪在房间内的位置很好,可以更好地掩盖枪口焰和冲击波。
事实证明,.30口径勃朗宁的相对简单性也很重要。与勃朗宁的一些设计--例如BAR--不同,"三十勃朗宁 "的内部零件数量相对较少。这些部件中很少有小而脆弱的零件,这是另一个好处。也就是说,这些武器都不具备快速更换枪管的功能。它们是可以更换的,但武器必须部分拆开,以更换枪管,并重新设置其枪机头间隙。这需要特殊的量具,尽管有一些权宜之计可以在没有量具的情况下完成更换。
勃朗宁以其可靠性著称,但与任何武器一样,它们也有其缺陷。"三十年代 "并不要求倾泻出很高的射速。M1919的各种型号的射速为400-550发/分钟,M1917A1为450-600发/分钟,AN-M2机枪为1000-1350发/分钟。(AN-M2的较高射速是为提高空中命中率所必需的)。地面型号较低的射速被认为是令人满意的,因为它能将足够的子弹投放到目标区域,节约弹药,不像德国7.92×57毫米MG 34和MG 42机枪分别为800-900发/分钟和1,100-1,200发/分钟。当然,如此高的射速也有好处,但美军更倾向于较低的射速,尤其是勃朗宁斯缺乏快速更换枪管的能力。高射速也使枪管和运动部件磨损得更快。
勃朗宁相对较重,虽然是一种负担,但其重量也是一种好处。沉重的枪管使它们能够提供更长时间的持续射击,使三脚架上的枪在对远距离目标射击时更加稳定,并使它们更加坚固。它们不会像许多较轻的枪那样射击时摇摇晃晃。也有人抱怨说,弹带装填的轻机枪,使得徒步前进很困难。弹匣供弹的武器更适合于冲锋。然而,事实证明这也有一个好处。250发的弹带可以使持续射击的时间大大增加,而不必不断更换20或30发的弹夹。轻机枪简单低矮的脚架限制了它的实用性和稳定性,但另一方面,它的轻巧和紧凑也有助于枪支的机动性。
1944年布干维尔第37步兵师的M1919A4阵地。该阵地既是机枪阵位又是睡觉的地方。雨水不断,头顶上的遮挡物既保护了机枪,也保护了士兵。在如此密集的近距离植被中,不需要多少射击就能射倒一大片植被。机枪就得重新布置,因为被射倒的植被指向了机枪的位置,并向敌人展示了火力区域。
勃朗宁轻机枪的战术灵活性在战场上也赢得了赞誉。一位在法国作战的伞兵解释说,他的排里携带了两挺M1919A4和一挺BAR。轻机枪会被安置在班组的两端,以掩护侧翼,而这两挺轻机枪可以掩护全部或部分正面,BAR则布置在中间。当与巡逻队或前哨接触时,两挺轻机枪都会集中火力向敌人射击,通常每挺轻机枪发射100-200发子弹,以消灭敌人或迫使敌人撤退。
毫无疑问,.30口径的勃朗宁经常对敌人的士气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德军俘虏认为,他们在1944年12月进攻比利时巴斯托涅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防守的101空降师奢侈地射击了大量的M1919A6曳光弹。所有接受询问的战俘都表示,曳光弹造成的弹道让每个德军士兵都觉得自己不能再往前走了,否则就会被发现,士气大大降低,因为每一发曳光弹 "看起来就好像是冲着你来的"。"甚至已经经历了五年战斗----包括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也评论说,这种场景比他们经历过的任何事情都要可怕。
这并不是说美军人员对.30口径勃朗宁的评价总是高于其他--有时甚至高于敌人--武器。美国士兵对德国的MG 34和MG 42印象深刻。这些武器虽然有其自身的缺陷,但却表现出勃朗宁所没有的几个优点。它们有一个完整的两脚架和肩托,最适合从肩部、腋下和俯卧位射击。它们可以安装在一个特殊的后坐力缓冲支架上,并与光学瞄准器和额外的备用枪管相结合,用于营级重机枪的远距离和间接射击。事实证明,它们的快速更换式枪管在更换后无需调整,极为有利。相比之下,M1919A4受限于三脚架,使队员们很难跟上他们所支援的步枪排。三脚架限制了该武器在防御阵地上移动以掩护不同方向的能力,或在进攻中的机动能力,当不得不前进和上坡射击时,就不太理想。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背着一挺M1919A4。更多的情况是,在把枪身和三脚架绑在背板上之前,先把它们分解。这种方法可以让枪支更快地安装起来。
.30口径的重机枪将继续证明他们的价值,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位朝鲜战争的军士描述了M1917A1用于火力支援的情况。当攻占一座坚固的山丘时,一个重机枪班组或排负责火力覆盖目标区域,其他机枪负责压制邻近的掩体。迫击炮射击后,步兵进行合围,机枪在几百码处测距并锁定阵地后,向掩体的射击孔反复射击。这些机枪的精度非常高,突击步兵在曳光弹封锁射击孔时,冲击到目标掩体几码范围内,发出停火信号,并投掷手榴弹干掉掩体--然后用机枪掩护突击士兵消灭其他掩体。
可敬的.30口径勃朗宁也仍然是静态防御的可靠武器。在越南的特种部队营地,八边形营地外围有18挺M1919A6机枪,16个碉堡各一挺,其中两个碉堡有两挺机枪。另外8挺放置在外围。这些机枪的肩托被拆掉,两脚架折叠,安装在三脚架上。如果保持清洁和轻度润滑,每次清洗后重新设置枪机头间隙,偶尔试射,它们总能发挥作用。不过,它们并没有被带到战场上:较轻的M60被带到战场上服役了。M60是一种有效的武器,但更坚固的勃朗宁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高频率的防御性射击,很少有停顿。
结 论
考虑到当时的时代、现有的制造技术、设计原则、材料、当时的战术和测试标准,事实证明勃朗宁机枪是非常可靠、坚固和通用的。约翰-勃朗宁于1899年开始研究该系统,1910年基本定型,并于1917年投入使用,成为一种可行的作战武器。它在一些主要的战争中被使用--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以及几十次较小的冲突中被使用。尽管它们采用了100多年前的设计原则和技术,但仍在有限的使用中。能做到这一点的武器不多。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就开始努力寻找勃朗宁的替代品。又花了15年时间才找到替代品,但勃朗宁至少在20年内仍被广泛使用。
技术和战术需求的进步最终导致了.30口径勃朗宁的消亡。新的材料、制造工艺和改进的设计趋势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机枪的轻巧和廉价。其中一个因素是7.62毫米北约弹的采用。虽然有人考虑将勃朗宁改用这种口径,但新的制造技术和材料才导致了更轻的替代武器。
M1917A1是第一个退役的。沉重复杂的武器已经不符合二战后更加灵活机动的战术,部队更加分散。由于迫击炮和火炮间接火力控制的改进和更灵敏--以及无后坐力炮的出现,其远程间接火力能力已不再需要。AN-M2飞机炮退役得更早,1943年基本被.50口径取代,到二战结束时完全被取代。勃朗宁的一款固定式机载机枪M37C在20世纪60年代被直升机使用,直到被固定式机载M60C取代。
菲律宾游击队在展示他们的旗帜。在他们面前的是架在M1917A1三脚架上的M1919A4。入侵前的菲律宾军队只拥有少量的M1919A4和M1917A1。部分M1919A4后来由潜艇运送,其他则由解放的美军提供。
1957年采用7.62毫米M60通用机枪取代M1919A4和M1919A6,但这种新武器直到1959年才开始野战。M60比M1919A6更轻更短--23磅1盎司和43.75英寸,而不是32磅8盎司和53英寸。M60可以从肩部和臀部、腋下、俯卧从其两脚架或从M122三脚架发射。三脚架--M1919A4的M2的变种--虽然对于远距离间接射击来说并不理想。M60仍然是主力步兵和直升机机枪,改进型机枪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投入使用,最终被比利时FN公司设计的7.62毫米M240系列火炮(MAG 58)所取代,而M240系列机枪早在1957年就已经输给了M60。
勃朗宁坦克机枪的换代就不同了。7.62毫米M73机枪由洛克岛兵工厂研制,通用电气公司制造,1959年被采用。这款武器是一个惨淡的失败,即使在1977年为了挽救它而进行了广泛的改造,成为M219,也没有什么改进。1976年,它被同轴版的M240所取代,更早的时候,海军陆战队部分装备了M60E2。
M1919A4的改型从二战结束后一直到70年代甚至80年代,40多个国家的部队一直在使用,可能更多,作为地面、车辆和飞机炮使用。毫无疑问,在世界的偏远角落,仍然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