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南观点:警惕“地摊经济”的早夭
警惕“地摊经济”的早夭
刘丹/文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石南时评”
“地摊经济”面临早夭的风险
今年两会结束后,在绝大多数城市销声匿迹的“地摊经济”,迅速回潮。
应该说,“地摊经济”的回潮,在帮助人们走出疫情阴影,回归正常生活方面,在保就业,保民生方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地摊经济”所带来的实际效果,显著优于发放“消费券”。而且,“地摊经济”需要政府付出的,不是真金白银的多少亿,而是将原来的政策进行适度的微调。
尽管,“地摊经济”立竿见影,并且行政成本,经济成本,社会管理成本都很低,但是,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却对“地摊经济”的回潮顾虑重重,不愿重启“地摊经济”。部分专家学者,更是在“地摊经济”刚有苗头之际,就大肆的唱衰。主流媒体的及时跟进,则将唱衰之声放大了几个量级。
主流媒体联合部分专家学者刻意妖魔化“地摊经济”,让刚刚回暖的“地摊经济”,面临早夭的风险。
不可否认,“地摊经济”的回潮,会给城市治理带来很大的挑战。但是,作为城市的治理者,面对挑战,不应该是“一关了之”,“一禁了之”,“一封了之”。“一刀切”,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我们的治理效能,但从长远来看,赤裸裸的惰政,损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以及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如何,正确对待“地摊经济”的回潮?
首先,我们要正视“地摊经济”。“地摊经济”作为其他经济形式的重要补充,在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另外,从城市发展的脉络来看,任何一座城市的兴起,都曾闪烁着“地摊经济”的辉煌。当前,疫情带来的冲击,为“地摊经济”的回潮带来了契机。并且,“地摊经济”的回潮,利大于弊。
其次,要看到成功的案例,并且放下身段去研究成功的案例。此次“地摊经济”的回潮,发端于成都。成都,既是国家中心城市,更是一座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城市。为什么,“地摊经济”在这里能够扬长避短,并且发挥正面而又积极的作用?成都为什么能?又为什么行?这几个问题,需要其它特大城市的治理者,用心去思考。
最后,要切实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推动“地摊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地摊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的共生共荣。具体来讲,就是要科学规划“地摊经济”的时间,空间,门类,适时出台针对性政策,及时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可放可控,常态管理。
面对城市治理,挂在我们干部嘴边的一句话是——下绣花工夫,进行“精细化”管理。有没有下绣花的工夫,是不是“精细化”管理,从大家对待“地摊经济”回潮的态度上,举措上,就可见端倪。
对待“地摊经济”,既不能搞大轰大嗡的一窝蜂也不能搞因噎废食的一刀切,更不能搞含沙射影的妖魔化。对待“地摊经济”,需要的是因势利导,需要的是因城施策,需要的是实事求是。
2020.6.8LD.XAZ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