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怪物房?中国文明传承外星科技?
今天,小兵兵给大家整点“阴间的科普”。
咱们去倒斗……不对,是考古。
之前一直认为四五千年前,人都住在村儿(部落)里。
而前几天陕西榆林神木县的石峁遗址的发现,改变了小兵兵的认知。
原来,那时候就有大型、防御力强、功能齐全的城市了。
石峁遗址刷新了对中华文明的认知——这好像和历史课本里讲的不一样啊?
▲石峁城址结构示意图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报告,石峁遗址的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的三重结构组成,其中皇城台为中心,这是目前东亚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
而碳十四测年以及出土文物的文化序列判断,石峁遗址的时期大约是龙山文化晚期(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早期。
遗憾的是,夏文化依然没能搞清楚;高兴的是,越来越接近“山海经时代”了。
俗话说,“凡是未知文明,都是外星人干的”。
而石峁遗址这座堪称是“神经病”级的要塞,也的确有些超越当年的技术水平——石头垒的、城墙7米高、10米厚……明清的城墙也不过如此了。
于是就有人猜测,石峁山城是外星人造的,还有可能是前人类时代遗留的文明。
他们还说的“有理有据”:史前时期的这种城墙,防御对象不是人,而是各种怪物。
我国远古时期其实是真正的“东亚怪物房”,《山海经》里记载的怪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这片大陆生活着人族和各种妖兽,妖兽没有灵智,但有强大的能力,日常逞凶斗狠。
人类虽然没有妖兽那样的能量和力气,但是有它们不具备的智慧。
▲你是在复述《长城》的剧情么?或者是写小说?
大陆的气运是固定的,族群繁衍依靠气运,族群之间可以争夺气运,当气运消失也就意味着族群灭绝。
人类渺小又无助,起初不仅是各种怪物的小点心,而且一遇到怪物打架就会波及,伤亡惨重。
后来人类看破了气运的法则,通过团结合作、修筑城池、繁衍后代、抵御妖兽侵扰,人族渐渐壮大,抢夺着妖兽的气运。
最终,妖兽灭绝,人类赢得了主宰大陆的权力。
咳咳咳,这些都是网友YY而已,大家看个乐子就好。
其实,关于石峁遗址部分公知还有一种猜测:中华文明是西来的。
他们的理由是中国的石头建筑很少,中国建筑落后西方几千年,中国人既不懂力学又不懂数学,比埃及工匠差到不知道哪里去。
所以,修建石城的技术是西方传来的,或者西方人直接过来修的。
虽然石峁遗址没有文字记载,又不会说话,吃瓜群众怎么猜都无所谓,但是说话还是要实事求是、凭证据的,不能用玄学来解释一切。
远古时期真的没有魔兽和妖怪,不然总能发现它们的遗骸吧。
《山海经》充满了大量的想象,一般只参考一些地名和族群名,不能作为动植物考古的有效依据。
如果强行认为魔兽、妖怪死后立刻风化消散,你要是这么想,小兵兵也没办法。
▲外城东门北墩台结构示意图
言归正传,我们接着科普遗址。
石峁遗址的防御能力确实很强,但不是用来防御妖兽的。
石砌城墙部分宽度不小于2.5米,非石砌部分的内部为版筑夯土,外部包有石块。
东门址北墩台的夯土约16*14米,外部包了一圈厚2.7-4.1米的石主墙,外侧又有一圈厚1.5-2.8米的石护墙,这还没完,还有一层厚1.3米的石外墙,光是外面的石墙就已经厚8米了。
这种厚度、这种防御能力,和西安的城墙有的一拼(厚15—18米),能扛清末的炮弹。
▲西安城墙上的炮弹孔
中国古代的城防设施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完善,一般由城垣和城壕组成。
城垣的主体是城墙,除此之外,还有城门、城楼、瓮城、角楼、马面等。
最初的城壕是环绕在聚落周围挖出的深沟,壕沟上方设置通行的桥梁,只要防守住桥梁,就能保证整个聚落的安全。
后来在壕沟内设置陷坑、尖刺等机关,或者注水形成护城河,增加攻击的难度。
石峁遗址的军事防御设施非常强,举两个例子:
▲石峁遗址皇城台修复示意图
石峁遗址的皇城台,像一座超级要塞。
皇城台顶部小、底部大,南、北、西三面是沟壑,东偏南部分坡度平缓,和外部相连,从地势来看,绝对易守难攻。
四面由石墙围成,东护墙北段有10层自下而上呈阶梯状的石墙护坡,墙体高8—15米。
像极了电影《无极》里的“蚊香”形皇城,从这儿攻城的敌人心理阴影面积得多大。
在石峁遗址的外城东门址,有马面、墩台、内外瓮城等城墙防御设施。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公认的形制严格的马面最早见于汉魏洛阳城,瓮城始于汉代,而石峁遗址一下将我国古代都城防御体系的历史向前推了2000年。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马面残存
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点,马面通常是修建在城墙外侧的方形凸起,一般会修在三个位置:
①直线城墙外侧,用来攻击接近城墙的敌人;
②城门左右两侧,主要保护门楼和城门,被称为“墩台”;
③城墙拐角处,主要功能是观察敌军动向、减少防御死角,被称为“角台”。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平面图
瓮城一般修建在城门的外部或者内部,遮挡城门的出入口,形成狭窄曲折的门径,虽然交通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从防御角度来看,减慢了敌军的速度,给我方增加了缓冲时间和攻击机会。
像石峁遗址这样的超级要塞,厚度超强、防御设施齐全,如果没有被废弃,历朝历代稍微翻新整修一下,搁在明清也是防御能力极强的,甚至可以一直沿用至今。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遗址与赫梯帝国哈图沙城门遗址对比图
有学者将赫梯帝国的哈图沙城门和石峁遗址的外城东门址进行比较,这两者在建筑理念上确实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可能反映了早期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但是并不能从一点就断定中华文明是学西方的,更不能断定中华文明来源于西方。
至于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石峁遗址属于哪个族群、是谁修建的。
根据体质人类学的分析,墓葬中的石峁先民DNA接近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
不过到底是哪个族属的就不好说了,目前考古学界也没有定论。
可能的猜测有黄帝的都城、尧帝避洪水的幽都、上古西夏的都邑、大禹治水与共工斗争时被毁的不周山、周人先祖造的、北狄先祖造的……
▲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考古学文化
随着考古不断发现新的成果,中国的文明史脉络越来越清晰。
西方学者之前总是不承认我国“夏”文化的存在,还一度企图证明中华文明来源于西方,但是被一次又一次地打脸。
考古学的任务之一是探寻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明起源,“北京人”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人是本土起源的;安阳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古代本土文化的存在;齐家文化推翻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观点……
近十几年来,中原以外地区的考古发现星罗棋布,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上游的三星堆、东北的兴隆洼文化……所有的考古发现都表明中华文明在多个区域共同发展。
就在上个月,“河洛古国”又刷新了历史。
真心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完整时间链。
参考资料:
[1] 刘莉,陈星灿《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2] 孙周勇,邵晶,邸楠《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3]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4] 孙周勇,邵晶《马面溯源——以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