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英究竟向苏联提供了多少援助?

作者:胖胖的拍拍熊

编辑:冷小军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冷热军事史(ID:militaryhistory) 。

500

随着近期二战胜利日活动的举行,在谁是击败纳粹德国最大贡献者这一问题上,美国与俄罗斯又开始了撕逼表演。大统领特朗普在疫情甩锅之余,不忘贬低苏联的贡献,激起了俄罗斯官方和媒体的愤怒。

在冷静吃瓜之余,不能忘记二战中美苏黄金蜜月期的合作,以及美英为首的西方盟国,对于苏联的大力援助。后世对于这些援助的评价,也折射出了其后几十年间东西方关系的变迁。

艰难时刻的伸出援手

1941年夏季,纳粹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东线战场正式开启,这场惨烈的战争最终摧毁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也将苏联的人力物力资源消耗到了极限。在战争初期,特别是国境线交火中,在西欧战场上经过淬炼的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这与刚刚经历过大清洗的苏军,形成了鲜明对比。

500

▲ 巴巴罗萨行动中的德军

在德军钢铁洪流多次穿插合围战中,苏联人先后丢掉了波兰东部、波罗的海地区、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分地区,损失近500万部队。

在人员和技术装备损失之外,西部国土上还蕴含着苏联 63%的煤炭和58% 的钢铁生产设备,50%的铁路线以及大批储备物资。灾难性的基辅会战结束之后,欧洲的面包篮乌克兰地区陷落已成定局。 在此之前,苏联战前储备的5000万吨粮食中,已有3/4落入德国人手中。

500

▲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整个1941年下半年,苏联面对都是灾难性的军事失败,美英开始怀疑苏联能否抵挡住德国的进攻。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为首的西方政界高层,则开始想办法推动对苏援助。

一旦德国摧毁或者逼迫苏联绥靖,那么整合了整个西欧、中东欧农业和工业生产能力的德国,将无法抵挡,从英国「光荣孤立」政策制定以来,美英政治家最恐惧的欧陆强权,将出现在欧洲中心。

500

▲ 罗斯福与丘吉尔

对于共同敌人的恐惧加速推动了美英与苏联的接触。美国人首先释放出善意,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三天的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提出了对苏援助的意愿,伸出了橄榄枝,英国政府代表团随即赶赴苏联,评估苏联的战争潜力,测算需要提供的物资清单。

最重要的会晤发生在1941年7月底,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霍普金斯赴莫斯科与斯大林当面会晤。此时的钢铁慈父还未从德军闪击战中恢复过来,但仍然坦诚地回应了苏联抵抗到底的决心,以及对西方援助的迫切需要。

1941年夏季和秋季苏联灾难性的军事失败,加速了美英援助的步伐。1941年8月,美国通过苏联驻美大使正式通告,将启动对苏援助,9月第一笔现金资助就已到位,10月,美国干脆将将苏联列入《租借法案》受援国范围,从法律上将对苏援助固定下来。此时,德国人的「台风行动」已经向着莫斯科冲击而去。

500

▲ 钢铁慈父斯大林

物资供应上的慷慨相助

美英对苏联的援助速度比较快,这对刚刚走出孤立政策的美国来说实属不易,更加艰难地是,美英两国的援助政策,除了要说服国内强硬的反苏势力之外,还需要应对军方高层的反对。特别是在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之后,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美英在远东面临日本巨大的军事压力,落后的武备亟待升级,但此时美英仍然将先进武器运往苏联。

比如在太平洋战场美英仍然使用的F2A「水牛」式战斗机,已经无法与日本海航新锐的零战抗衡,但当年底仍有200架在欧洲战场表现出色的「飓风」式战斗机送往列宁格勒,而不是英国的远东殖民地。

500

▲ 美国制造的水牛战斗机

对于苏联这样庞大的国家而言,战时援助所需要的物资包括万象,数量巨大。美英等西方盟国主要依靠四条海运通道向苏联输血。第一条是从美国西雅图出发,经北极航线抵达苏联的摩尔曼斯克。第二条是从纽约出发绕过好望角之后至波斯湾,再通过伊朗的铁路线运输至苏联的中亚加盟共和国境内,为了保证这条线路的路上安全,英美甚至提前对摇摆不定的伊朗进行了预防性占领。

第三条是从纽约出发抵达摩尔曼斯克或阿尔汉格尔斯克,第四条是从美国西雅图经太平洋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在通过苏联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前往欧洲部分。

上述四条线路中, 距离最短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北极航线直达苏联摩尔曼斯克的北方航线,但由于挪威等地的陷落,前出的德国军舰、潜艇和轰炸机也能够威胁到这一航线,运输风险很高。

在 1942 年春夏,就有约有 1/4 的美国和英国的货船被德国潜艇击沉。特别是1942年6月底灾难性地PQ17运输船队事件,在付出了23 艘货船被击沉,13万吨物资沉入海底的惨剧之后,美英不得不暂时停止了护航运输。

这期间,德军正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发动强大攻势,暂时停止的物资供应和紧迫的局势,甚至迫使钢铁慈父罕见的指责英国人的违约和怯懦。

500

▲ 俾斯麦号战列舰战沉后,提尔皮兹号就成为了德国威胁北极航线的重要武器

虽然由于路线运输和德国袭扰,导致部分物资运输的供应不够及时,但整体上看,二战期间美英等西方盟国履行了援苏条约的要求,向苏联运送了大量军用和相关物资。

主要包括了 1.4万余架军用飞机,大批野战机场跑道所使用的金属板及相关通讯器材, 2万余辆的各类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50余万辆汽车,8000余门高射炮、大量的炸药和火药及化学工业产品, 600余艘舰艇和商船,以及扫雷艇、拖船等辅助舰艇。

500

▲ 袭击西方运输船的德国轰炸机

此外,还有对于苏联人最为重要的食品, 累计491万吨,包括了小麦、面粉、糖等物资,其中最为宝贵的莫过于70多万吨的肉类制品,以及73万吨的各类油脂。这对于丢失了东欧粮仓的苏联,用于喂养庞大的苏联红军,十分重要。

铁幕落下的互相攻击

西方对苏联的援助的基础在于对纳粹德国的恐惧,援助计划的推动依靠的是美英高层自上而下的压力,更准确地说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政治远见。

500

▲ 西方支援了苏联大量粮食

事实上,即使在战争时期,美英内部对于援苏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息,两国的保守势力乐于见到苏联与德国血战到最后一滴血后同归于尽,军方高层则出于战备需要,对于优先将战争物资运往苏联颇有微词。但在两国高级领导的掌控下,这些声音被压制住了,对苏援助依旧排在对外援助的最优先级。

1945年上半年,伴随着第二战场的开辟和苏联「十次突击」的成功,纳粹德国在盟国东西两线夹击下已经濒临崩溃,对苏援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开始下降。西方内部开始出现对于苏联势力扩张的担忧。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世,对苏援助最大的推动力不复存在。

500

▲ 易北河胜利会师

1945年8月17日,在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后的第三天,新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批准同意了终止援苏法案,在未与苏联商议和提前通告的情况下,单方面停止了援助计划。

伴随着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和冷战的开启,曾经亲密无间的战友迅速成为了剑拔弩张的敌人,双方内部对于西方援助的看法,也迅速翻转。

1948 年,苏联国家计委主任沃兹涅先斯基发表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军事经济》,在对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军事生产进行统计之余,却对美英援助仅用寥寥数语评价,并在经过简单粗暴的计算后得出结论「 二战期间西方盟国对苏联的工业品数量,只占国产同类产品的 4%」,轻描淡写中开始贬低西方援助的意义。

这一观点从此成为苏联官方的通用看法,并被多次引用。1982 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将这一数据引用,成为西方援助无足轻重观点的重要依据。

在西方世界,由于冷战后右翼势力的抬头以及美国本土「麦卡锡主义」的横行,美国学界对援助的看法迅速翻转,将其视为美国对苏联的「绥靖」和退让,并且认为正是美英等西方盟国的援助,导致了苏联红军的迅速膨胀,也使得苏联掌握了大批美军的先进装备和技术。这些援助物资为斯大林重新建立一支强大的苏联红军提供了基础,并且成为当时西方世界恐惧的来源。

尘埃落定的后世评说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落幕,历史上出于意识形态方面考虑的一些观点得以修正,一些二战中的原始材料也得以解密。俄国人开始正视二战中美英援助的重要性, 特别是美英援助的工业母机、机床等重要设备,为苏联军工和重工业产业的再生产提供了基础。

此外飞机制造急需的铝、工业生产急需的铜及其他有色金属,帮助苏联省略了原材料开采提纯等步骤。如果没有这些物资基础,苏联的军工生产,将变得十分困难,横扫欧洲的红色装甲海洋,也将很难出现。

500

▲ 美国援助苏联的M3格兰特坦克

从武器装备及使用上看,由于设计理念不同,美英的军事装备确实不容易融入苏联的军事体系中,比如M3格兰特坦克之类的「七兄弟棺材」就很受苏联坦克手诟病, 但这并不能影响美制卡车在苏联大纵深突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英制的飓风战斗机在与德军梅塞施密特和福克系列改进型飞机的对抗中处于下风, 但美英援助的无线电通讯装备,却提升了苏联空军的编队和指挥效能。此外,美国援助的野战机场专用的蜂窝形金属板,为苏联大纵深突进中,野战机场的快速铺设和空军掩护,提供了重要保障。

度过了1941年的大溃败之后,苏联的军工生产体系已开始高速运转,新式的T34、斯大林系列坦克、米格、雅克、拉沃契金等系列战斗机陆续入役。

500

▲ T-34坦克

苏联精锐部队更多地使用本国生产的武备,但美军的卡车、肉罐头、巧克力等辅助物资,成为助推红军前进不可或缺的依靠。这些帮助苏联提升军事「软实力」的物资,对于红军战士而言,就是这场残酷战争中,最大的慰藉和依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