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河东君柳如是小传

作者:史遇春

(一)

在编撰关于“秦淮八艳”的文字时,我已经有一篇《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秦淮八艳之柳如是》,内容就是关于柳如是的。

读清人钮琇的笔记《觚剩》,其卷三《吴觚下》中的《河东君》一节,也是讲柳如是的。

自从知道了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之后,对柳如是就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凡碰到关于她的文字载记,就多所用心。

《河东君》一节中,对柳如是的记述,比我编撰的“秦淮八艳”那篇更详尽,更可读。

思忖再三,我还是决定,要继续把这篇文字写出来。

在准备编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还想着,以后要是遇到关于柳如是的文字,如果感觉有必要的话,我还是会继续写下去。不怕载记中人物、人名的重复,只要事迹有可读之处,就一定要写出来的。

这种对柳如是莫名的情感;或许,更深一层的原因,也是对陈寅恪先生别样的景仰。这景仰,不仅仅是对先生学问的景仰,更是对先生做人的气节、读书人风骨的景仰!

清人钮琇笔记《觚剩》中的《河东君》一节,为文言文,有兴趣的读者,请自行翻阅!

不再赘语,话入正题。

这笔记里所记载的河东君,就是柳如是。

柳如是,名是,如是乃其字,她另有一字荼蘼。说到荼蘼,脑中又冒出那句:“开到荼蘼花事了”。想想柳如是的结局,是否这荼蘼之字早就预示了一个不幸,多少有些伤感。

柳如是本名爱,柳也不是她的本姓。柳如是的柳姓,只是寄托或者隐含某种寓意罢了。旧时女子无名是司空见惯的事,那些隐其姓或者不知其姓女子,多少与其身世的复杂或悲凉有关。人生之中,兹事甚大的姓氏不明,对所有中国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是难以接受或者无法释怀的。

关于柳如是姓氏的变易,这里,不做太多的猜测。或许,一切都是不得已。不能明示本姓,这隐隐之中,似乎就暗含着一种悲凄。但愿,这悲凄,只是我个人因为知道柳如是结局之后情感的生发,不是普遍的认知!

柳如是是怎样的人物呢?

大约可以用以下的词句来描述:她的风神秀美,仪态万方;她美丽动人,气质俊逸;她娇弱玲珑,体态轻盈,有如高空飞鸿的身姿。所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用来形容柳如是,不是过誉之辞。

柳如是的性格如何呢?

她性情耿直,有些孤高自傲,也懂得洁身自好;她冰雪聪明,才情过人,虽没有正式受过师傅的教习,但是,每赋一诗,都工整有味,每成一文,都粲然可观,全不输须眉之士。

说到诗文,自然需要说说柳如是在文艺方面的造诣:

柳如是在诗作方面,尤其擅长近体(格律诗)七言。赋诗之外,柳如是的书法,也有独到之处,她的书法,深得虞世南、褚遂良的笔体。

柳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与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又号东涧老人,江苏常熟人,“江浙五不肖”之首,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主盟文坛数十年。】结合。此后,因为钱谦益的巨大影响力,柳如是的名声也随之日著一日。

话说,很久之前,笔记《觚剩》作者钮琇的家乡江苏吴江盛泽的归家院,有一名伎,名字叫做徐佛。徐佛的琴艺精湛,她还善写兰花、草木。

虽然,那时徐佛避居在江湖偏远之地(盛泽只是一个镇,比不得那些大都会,故有此说),但是,四面八方的名流才士,听说她的名声才艺,都慕名远远跑来盛泽归家院与她相会。那是怎样的一个盛况呢?据传,徐佛所在的院室,夸张一点说,那常常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那一年,是农历丙子年的春天,娄东(太仓位于娄水之东,故有娄东之称)张溥【公元1602~1641年,字乾度,一字天如,号西铭,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太仓)人,明朝晚期文学家。】休假归家。那一时期,张溥的职位是庶常吉士,在翰林院任职。因为对徐佛早有耳闻,所以张溥路过吴江时,命人将乘坐的大船停泊在垂虹亭之下,他换乘小舟,欣然前往盛泽,去拜会名伎徐佛。

(二)

张溥去的那天,实在有些不巧,徐佛因事外出,不在院中。

还好,幸运的是,徐佛外出时,没有带走她的一位的弟子。徐佛的这位弟子,名叫杨爱,人长得很漂亮,比徐佛美丽。另外,这位弟子的风雅健谈、言辞精美、叙事引人入胜也远远超过徐佛。还有,就是,这位弟子在诗文创作方面,其文章的秀美、文风的脱俗、文品的雅洁,更非徐佛所能及。

这一次,虽然张溥是听闻徐佛之名前来寻访,不巧未曾亲见其人,但是,机缘巧合,他碰见了徐佛的弟子杨爱,且这位弟子的才色技艺、风流情致,全不在徐佛之下,无论如何,这也算得是更大的风雅韵事一桩。

张溥一见杨爱,便生怜爱之心。通常所说的一见钟情、一见倾心,猜想,讲得大约就是此类情景吧!

张溥既然对杨爱有意,于是,他便按照归家院中的规定,征得院主同意,将杨爱带到了垂虹亭之下的大船。两人在船上,有那么一段风月佳话。欢会之后,两人虽深情依依、难分难舍,但是,最终,还是要面对别离。

张溥继续行他的路,杨爱仍然回到了归家院中。

自从和张溥有了那么一段风月欢会之后,杨爱多少有些变化。为什么呢?

其一,此前,其师徐佛在院中当红的时候,归家院中也多有风流名仕前来寻欢,但是,他们都是倾慕徐佛的才色技艺,这一切,与杨爱完全无染。

其二,那些个徐佛接待过的客人,虽也有时名,但是,这些客人多是地方之士,在国内没有普遍的影响力。

其三,杨爱出场不久,便被张溥青睐,这张溥算是名满天下的文士,其影响力非常大。

其四,这张溥不但有文名,他还是翰林院的庶吉士,算是在朝廷、在京城、在中央机构做官的人。这身份,无论他个人行事作风如何,其威势在一般人眼中,还是不小的。

猜想,或许就是出于以上的这些原因吧。自从有幸偶遇张溥之后,杨爱一来心中十分高兴,二来她多少也有些骄傲自满了。

此事之后,杨爱曾不无自负地说道:

“真是太可惜了!可怜我生不逢时,不幸落入这烟粉尘堆之中!虽然我身在这风月场中,但是,如果遇不到优异的才士,我绝对不会委身相随。”

“现今三吴【三吴是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一般意义上的三吴是指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之地,达官贵人聚集如云,号称才人渊薮,但放眼望去,这些人不是膏粱俗子,便是纨绔浮士,一个个形同木偶,神似泥塑,真是让人不忍直视。”

“那些个考取功名的人,他们为了高中科第,只知道死读程式文章,只晓得拨弄迂腐不切时用的文字。那些人,或许会侥幸窃取科名,但他们都不过是些粗俗、鄙贱的伧父之辈。”

“那些人,说实在的,没有一个我可以看得上眼的。”

“我对自己的理想伴侣,有我自己的要求和标准,那就是:他必须博学多才,而不是只会做些官样文章;他是真正地因为知古而好古,而不是流于形式的附庸风雅;他一定是一时之选,有空前少有的才识、有高出时流的学养。只有碰到这样的人,我才会跟随他,与他共度此生,这就是我的本心。”

“人常说:天下有一人可以引为知己,即便是死了,也没有半点遗憾。我这人生,如果有这么一个知己,我也就满足了,我别无他求。”

“就我看来,咱们盛泽这个地方,说难听一点,也不过就是个牲口经纪人的据点、也就是个市侩汇集的场所。我怎么可能一辈子就这么郁郁寡欢、有愿难遂地窝在这里呢?”

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趣,展露自己的心声,杨爱变易了自己的姓名。她弃“杨”而姓“柳”,改“爱”而名“是”。于是,原来的“杨爱”便成了后来的“柳是”。

大概,也是在此之后,柳是也有了她的字:如是。也有人说,她是因为读宋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而心有所动,于是自号“如是”。

无论何说为是,本文的主人公,自此便有了传扬后世的名号——柳如是。

(三)

柳如是听说茸城【茸指代鹿,上海松江早年土地肥沃,适合鹿群繁衍生息,有“十鹿九头回”之美称,以此,人们称松江为“茸城”。除此之外,松江的别称还有“云间”、“华亭”等。】的陈卧子【本名陈子龙(公元1608~1647年),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代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抗清英雄。】有所谓的“云间绣虎【《类说》卷四引《玉箱杂记》:“曹植七步成章,号绣虎。”绣,谓其词华隽美;虎,谓其才气雄杰。后遂以“绣虎”称擅长诗文、词藻华丽者。】”之称,于是,她就把家搬到了松江,成了陈子龙的邻居。

柳如是之所以移居松江,是因为她仰慕陈子龙的人品与高才,希望借助近居的便利而有机会和陈子龙接近,成为鸾凤之好。

那个时候,大明王朝统治下的国家,形势很不稳定,江山风雨飘摇,人心躁动不定。这混乱的时势,就如同锅中烧开了的水,沸腾声动,翻滚不止。

战乱一起,明朝那些本该严防死守的关口堡垒、那些本该大兵驻防的军事要冲,到这个时候,大半都已经变成了荒地废墟。朝廷那些个所谓的威武雄壮的虎狼之师,每天传来的不是胜利的凯歌,而是战败的消息。当日,大明王朝的天下,伊雒【指伊水和洛河所在的区域,今河南境】有叛民交战;淮徐有外敌逼迫,国运危急,大厦将倾。

就是在这样危难的国家情势之下,长江下游南岸地区的士大夫,大多都没有半点对江山倾覆的担忧。这个时候,他们比以往更多地增加了宴会游乐的场次。这个时候,他们对美色的征求、对美色的挑选,极其在意、非常用心,他们把大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对美色的精心研究和认真讨论上。这些人,用自己精研的食色标准,倚红偎粉,出入花街柳巷,并且互相之间,还以容纳歌姬舞女为时髦、互相攀比、成为风尚。在那个时代,这些江南士大夫们,口中谈说的,心中挂怀的,基本上都是那些名伎。

没落的时代,出名的都是伎。

堕落的年代,推崇的都是歌儿舞女。

这是历史的通则!

柳如是在松江居住了很久,她多次派人送拜帖到陈子龙处,希望其能赐一面之缘。

陈子龙为人严肃正直,很不容易接近。

陈子龙看到柳如是的拜帖,见其文后自署为“女弟(女弟子)”时,或许是他觉得柳如是唐突,或许是他认为柳如是的身份不堪当自己的女弟,所以,陈子龙非常不高兴。

柳如是移居松江及其在松江期间对陈子龙所做的一切,真可谓:

落花有意逐流水!

最后,一切无果而终。

那时,虞山【位于江苏常熟】钱谦益与云间陈子龙的声望相当,才学相侔。

钱谦益在科名方面,成绩卓著,曾中一甲三名进士(即常说的探花),他的学识丰赡,也是一时翘楚。而且,说起钱谦益来,他还算是陈子龙的先辈。

因为在陈子龙那里算是碰了壁吧,柳如是心中肯定多少会有些不快。她是个自爱的女子,不可能死缠烂打。既然无缘,那就各自安好吧。不过,对于与陈子龙的这一段没有结果的倾慕,柳如是心中还是很在意的。所以,此后,她曾有些赌气、又有些说大话地对人讲道:

“我看了下,这天下,只有虞山的钱学士才可以算得上是有才学的名士。我这一辈子要嫁人的话,就一定要嫁给才学和钱学士相当的人,不然,我宁可孤老终身。”

柳如是的这番话,不知道怎么就传到钱谦益的耳朵里。

钱谦益对柳如是多少也有些了解,知道她正值青春,才貌过人,技艺优长,清高自傲……这一切,都很对钱谦益的心思,也很合他的口味。所以,对于柳如是毫不掩饰的爱慕,钱谦益非常高兴。

碰巧的是,那时钱谦益丧偶,他听到柳如是的话后,也随即欣然说道:

“天下还有怜惜爱慕才学像这位女子的人吗?如果这个女子如此爱才,那么,我也要说一句话:如果才学不敌柳如是的女子,我也不会娶她,我更宁肯终身孤老!”

钱谦益的门下有很多闲客,他们无事时,不是陪钱谦益诗酒宴游,就是和钱谦益一起品风赏月。听闻柳如是和钱谦益之间隔空的语言往还之后,这些闲客就开始在二人之间穿梭,带话传信,引线撮合。

(四)

直到农历庚辰年的十一月,柳如是才和钱谦益初次见面。

为了安置柳如是,钱谦益还特意为她建造了“我闻室”。

据说,此室之所以叫做“我闻室”,就是为了呼应柳如是的“如是”之字。佛家最著名的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常所说的《金刚经》)的第一句便是“如是我闻”,钱谦益命名柳如是的居处为“我闻”,即出自此典。无论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仅仅作为趣味相投的两个文人之间的恩爱小故事,多少也是有点意思的。

这个“我闻室”,钱谦益费心费力、耗功耗财,只用了十天时间就落成。

在“我闻室”里,柳如是和钱谦益并席近坐,一同进餐;两人围炉取暖,一起饮酒。那一年的冬天,柳如是与钱谦益初遇时的天气或许是寒冷的,但是,“我闻室”内的恩爱氛围是火热的,两颗相爱的心更是热烈的。

此后,柳如是有《春日我闻室》诗,其词曰: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已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幕容颜独自看。

珍重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阑。

行文至此,清人笔记《觚剩》的作者钮琇就此诗有所评论,他说:这首诗中,大概是柳如是离了旧人,来从新人;面对如此情景,她因极其欣喜转而生出了莫名的悲伤。想当初,与旧人交好时,那些失去的东西让人想来十分遗憾;面对新人,恍若梦寐,眼前之人,就是梦中之人,恨不得快快结发,同心至白首之年。

但是,对于清人笔记《觚剩》作者钮琇就此诗所做的评论,我有一些自己的意见:

一、就整首诗来看,其意境中所展现的心情,不是急切的焦虑,而是独守的悲凉。

二、诗题中有“我闻室”,诗句中嵌有“柳如是”,这肯定是有意为之。这表明柳如是与钱谦益的关系已经不是初遇时的轻浅,二人的情感,此时多少已经有些重深了。

三、诗中的“泪”和“愁”,就诗本身看,主要是孤守、独处造成的。猜想此时,柳如是与钱谦益处于别离状态。

因“我闻室”而起,关于柳如是的诗,先说到这里。

农历辛巳年的初夏,柳如是与钱谦益在“芙蓉舫”中结合。钱谦益一时名士,柳如是一代名伎,两人结合,当时庆典的场面非常盛大:助兴乐队的箫鼓声响彻云霄,四散的麝香兰香一直从船上飘到岸上。

迎娶当中,全都按照正规的仪式进行: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新婚夫妇交换酒杯而饮。

迎娶当中,各种仪式很多,作为新娘子的柳如是,也都行止得体,合乎规范,而且,那一天,在新娘靓妆的映衬下,柳如是更是比平日美了很多。虽然盖头蒙首,但是,柳如是那仪态万方的身形,又岂是一块盖头布可以遮掩地住。

柳如是与钱谦益的结合,是在“芙蓉舫”,这里面有一定的文章。猜想,因为柳如是的身份,按照当时社会的各种条条框框、礼仪规范,她是不能成为钱谦益的正室的。前文,清人笔记《觚剩》的作者钮琇提到,钱谦益遇到柳如是时,他刚丧偶,此事,还待考证,此处无法详明。根据“芙蓉舫”迎娶一事猜测,或许,这个时候,钱谦益有正室和其他侧室在,所以,柳如是也只是作为侧室、作为妾而被钱谦益收纳的。无论如何,这盛大的迎娶场面、这高调的行事作风,多少算是对柳如是的一种补偿吧!

就因为钱谦益这么高调地迎娶柳如是,三泖【古代三泖的大体位置在今松江、青浦、金山、平湖一线,是湖水相连的一大片湖荡。】缙绅对此说三道四、指指点点,物议为之沸腾。

甚至,有一些人轻薄自己,心理很不平衡,他们发狠,向钱谦益和柳如是的舟船、彩轿、花车投掷石头瓦块,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妒忌、难受和愤恨。

钱谦益大度,也有个性,不为外间的可畏人言和不良行为所动,他仍然平和地研墨展纸、挥毫抒情,他依然笑对柳如是的对镜梳妆,赋诗催妆,和平日完全没有两样,神态自如。

柳如是跟了钱谦益之后,她被看成是绛云(红色的云,传说天帝所居常有红云拥之。)仙母降临到了人间。柳如是喜欢在楼上居住,钱谦益就根据地势与庭院结构,半枕山峰,半依矮墙,在他半野堂后面构建了五列楼房。钱谦益家财不菲,所以,这五列楼房建造地金碧辉煌,雄伟壮丽。他还专门为这五列楼房题写了“绛云”的匾额。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藏书甚富的钱氏“绛云楼”。

钱谦益不但学问幽深,而且,他的藏书也号称一时之秀。话说,大江以南,藏书家甚多,但是,要论藏书的品类、数目、质量,钱谦益肯定是首屈一指的。

(五)

等到柳如是归钱谦益、绛云楼建成之后,钱谦益更是不惜钱财,多方搜罗购置图书善本。除了图书之外,钱谦益还收藏了不少善本图书的刻版。这些钱谦益所收藏的精美刻版,也都放置在绛云楼中。当然,绛云楼中,还有很多装帧精美,材质精贵的图书、字画;比如象牙做书签的精装本、比如裱糊细致的画轴……

收藏,对钱谦益来说,并不是敛财聚富,希图他日财富爆发的手段;收藏,对钱谦益来说,是一种兴趣爱好,也是学习和研究资料的聚集。

绛云楼下,就是柳如是与钱谦益的起居室。这起居室,也装扮布置不俗,纹饰细致精美的帷帐,身处其中,真实效果就如同冰玉世界一样华美无尘。就在这里,钱谦益和柳如是朝夕相处,谈天说地,吟诗赋词。

钱谦益曾有诗云:

争先石鼎搜联句,薄怒银灯算劫棋。

说的就是二人真实的日常生活:他们在这里,曾经有过唐代诗人、文学家韩愈石鼎联句的风雅,为了联句,两人争着出句,不怕搜肠刮肚,无词可对;他们在这里,还曾下围棋到深夜,常常不分胜负。

这种神仙伴侣的生活,真实羡煞旁人啊!不要说旁人,就连我,都羡慕地无法言说。

钱谦益向来就喜欢作诗,上了年纪之后,他对作诗就更加痴迷了。在对所收藏的图书史籍进行整理校对时,钱谦益有什么疑问,他一般都只问柳如是一人。

钱谦益、柳如是二位,在夫妻生活之余,平常最多的事,就是讨论学问。每每意见不同、或者两人都不确定时,柳如是会马上上楼去翻阅图籍。绛云楼五列,全是高与屋齐的图书,虽然这些图书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柳如是而言,找寻想要的图书并非难事,她可以很快便找到想要的图书,并且马上翻到要找的卷目之下,拿出来给钱谦益看。哪怕是很小的问题,很不常用的书籍,她基本上都能做到百找百中。

钱谦益作诗为文时,在用典或引事上只要有那么一点点的错误,柳如是都能随即发现,并马上指出。

就因为柳如是的聪慧明敏,善解诗意、文意、人意,钱谦益非常欢悦,他对柳如是也更加疼爱重视。

清朝立国不久,为了收买人心,也为了笼络读书人,所以,清政府实行了一项政策,这项政策,在历史上很多朝代立国之初都采用过,那就是:招纳录用前朝的年高望重者。作为前明旧臣的钱谦益,因为声望和实质影响力的缘故,他也在清王朝的征召之列。

朝代交替之际,读书人的表现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种是在战火中斗死;

一种是看朝廷陨落,自尽死;

一种是在新朝建立以后,至死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一种是降节作了新朝的官。

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前三种人都是被肯定的,后一种是被指责的。

钱谦益曾经是明朝的探花,是天子门生的排头兵,他竟然接受清廷的征召,这在传统观念上,是无法被认同的。所以,钱谦益就背了“不肖”的名声,直至今天,他还是被多多批评的。

无论钱谦益当时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出仕清廷,无论后代如何看待历史,我这里想说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时代:读书人一定要有读书人的气节。

没有气节,就没有了骨头!

钱谦益被清廷征召之后,并没有作多久的官。因为牵涉到一些问题,他被放还家乡。

至此以后,钱谦益专心学问,以著述作文为主要职事。柳如是随侍在钱谦益的左右,她的很多精力都花费在读书上。读书。使得柳如是的才学更加增进,这也使得她更有文人的风范,很多时候,她都放纵不羁,不为既定的规范所束缚。

钱谦益归乡之后,那些希望通过文章进入仕途的人,都纷沓跌至,来钱家聚会。这期间,柳如是也不回避,她常常参加这些诗文游乐之会。在这些场合,柳如是有时候头戴貂裘帽、足蹬锦缎靴;有时候身着道袍、肩披霞帔……出来和大家一起酬唱应对。还有一些时候,柳如是会乘坐肩抬的竹轿往客舍去拜访客人。

良好的学养、颇佳的口才,柳如是和这些个文士名流谈论中,她清晰的辩论,如同泉水流过,轻清悦耳,动人心魄;她高谈阔论起来,其见识的广博、寓意的深刻,暗藏机锋,令人目不暇接。在论辩中,即使碰到那些个大名鼎鼎、享誉一时的人物;即使碰到那些英气勃发、能异贤达的才士;即使碰到才德过人、成名已久、老成持重的前辈;他们都没有多少人能够从柳如是跟前胜出,让她理屈词穷。

(六)

对于柳如是的这些行止,钱谦益从来不会有半点芥蒂,他还常常会对大家介绍说:

“大家不要见怪,这位是我最优秀的入室弟子,她也是我最好的文书掌佐。”

因为这些,钱谦益还戏称柳如是为“柳儒士”。

大约十年以后,农历的庚寅年,绛云楼不幸发生了火灾,可惜五楼满室的书籍、画作、刻板等收藏,全部毁于一旦,说来真是让人痛惜啊!

绛云楼遭灾之后,柳如是移居到了红豆村庄。

在红豆村庄生活的那些时光里,每遇到吉利的日子、盛大的节庆,柳如是和钱谦益都一定会乘坐小船,在湖山之间飘荡,那些优美的山水胜景,都成了她们的好去处。在那些山清水秀、风景入画的地方,她们总是流连忘返,赋诗抒怀,并且互相唱和,彼此酬答。她们乘舟在山水名胜处游赏的时候,那俊逸潇洒的风神,有幸偶然遇到她们的人,远远看见她们,还以为是仙人降临、神女落凡。

关于这些游赏,钱谦益有诗记述,其《中秋日携内出游》云:

绿浪红兰不殢愁,参差高柳蔽城楼。

莺花无恙三春侣,虾菜居然万里舟。

照水蜻蜓依鬓影,窥帘蛱蝶上钗头。

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

诗风清新,流露出来的,是欣欣然愉悦的心境。那些个会引起一般诗人愁绪的绿浪和红兰,在钱谦益夫妇诗酒湖山的时候,它们已经不能驻留作者的愁绪了。荡舟湖山之间,离城已远,这个时候,远远望去,参差不齐的高柳,似乎都要把城楼遮蔽起来了。高柳掩映之下,城楼忽隐忽现,这时候,和在近城相比,又别是一番景致。三春时节,那叫声悦耳的黄莺穿梭在花间,让人不知,究竟这莺是花的伴,还是这花是莺的侣?无论怎么说,其实,自然界的这一切,都无法和人间的神仙伴侣相比。湖山之间,虽然只有虾菜供食,但是,心境美好,便是这虾菜,也可以吃来滋味爽口;便是这虾菜,行舟万里也不会觉得饮食单调。眼前,这销魂的美人,不但让人心醉,便是那照水的蜻蜓、窥帘的蝴蝶,也为之轻舞。看那蜻蜓倩依云鬓、看那蝴蝶飞上钗头,那迷人的清香,引得虫儿飞动。看着这眼前的美人,似梦似幻,还以为是嫦娥端坐眼前,可是,仔细分辨,清清的月影,浸在静静的碧流之中,这分明是人间的世界啊!

关于这首诗,柳如是还依照其韵和了一首,其诗云:

秋水春衫澹暮愁,船窗笑语近红楼。

多情落日依兰棹,无藉轻云傍彩舟。

月幌歌阑寻尘尾,风床书乱觅搔头。

五湖烟水长如此,愿逐鸱夷泛急流。

柳如是的这首依韵和诗,总体来看,就是夫唱妇随的情调。诗中首先表达的,和钱谦益诗的意思一致,那就是,那些个能够触动愁思的外物,这个时候,对她是没有影响的,船里传出来的,都是些欢声笑语。那落日紧依兰棹、那轻云偎傍彩舟,说得或许就是实景,但是,内心深处,表达的却是人情。这落日、这轻云,不就是柳如是自己吗?这兰棹、这彩舟,不就是钱谦益吗?这不就是柳如是归钱谦益之后,人生从此有了依傍吗?这不就是柳如是愿终身依傍钱谦益、不弃不离吗?当然,柳如是在这首诗中,还写出了船上的有趣情境,诗酒啸歌之后,沉沉欲醉,东西都丢得不知到哪里去了;船上空间不大,相对私密,满床堆放的书籍,被突来的疾风吹乱,来不及整理,这个时候,发现自己的玉簪不知道什么时候掉落了,想想或许在床上,于是,便在那一堆书下找寻。看来,二人平常的夫妇生活、游乐饮食之外,并没有废书。原本,前面已经表达了自己的终身依傍之意,再说似乎就是重复,可是,情话不嫌多,柳如是在诗末,还是强调式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那就是:这湖山,就是当年那荡舟的五湖,您是那归隐的范蠡,我一定做那随行的西施。从今而往,自此以后,我愿同你,归隐江湖,啸歌湖山。

柳如是和钱谦益在此期间的诗歌文章,不止这两篇,其他很多的作品,多在《有学集》里面,这里没有办法全部编载。

柳如是和钱谦益结合之后,还为他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孩,嫁给了翰林院编修、毗陵【是常州地区的古称】赵玉森的儿子。

清康熙初年,钱谦益作了举人的嫡长子迎请他到城内一同居住,以便随时侍奉。钱谦益进城之后,柳如是和女儿女婿仍然住在红豆村庄。

大概过了两年多,钱谦益病了。柳如是听到消息之后,从红豆村庄急急赶过去,亲自伺候。

(七)

没过多久,钱谦益就去世了。柳如是就留在城中,为他守丧。自柳如是前往城中伺病,到钱谦益去世,柳如是一直都没有回红豆村庄。

此前,钱谦益与钱氏宗族的人关系并不好。在钱谦益去世之后,钱氏宗族里那些心眼不好的人,看见钱家的大家长离世,觉得这家无主,可以乘机进行侵夺。于是,那些人就借口说,钱谦益活着的时候,欠了他们的东西。那些阴狠骄悍的人,纠结了上百号的人,钱谦益灵柩在堂,他们就往钱家去起哄闹事。

看着那些在钱家堂中找事的凶悍之徒,柳如是流着泪说:

“大人已殁,钱家有顶门立户的嫡长子,即使大人生前真有欠人财物,也不应该是我这新寡之人来出头。大人既逝,我也不过就是一个暂时还没有死的人罢了。虽然这样,我也绝不会坐在这里等着被人凌辱,为人剥削。我的妆奁之中,还有一点点钱物,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我会拿出这些财物,交给那些凶徒,来解决眼前人为的灾祸。”

于是,柳如是立即着人拿出自己积攒的价值约一千两银子的财物,散给了那些聚众闹事的人。

那些凶徒,本来就不是什么善良之辈,本来就是要欺负这失了依靠的钱家人。当日得了钱财,他们立刻便散去了。尝到甜头,第二天,他们又来寻衅滋事了。

凶徒就在钱家大堂内聚集着,不可能视而不见,更何况,这个时候,还有钱谦益的灵柩在堂,柳如是就派家人去询问:

“钱财昨日已经拿了,今天还聚集在这里,要做什么啊?”

那些人回道:

“昨天,夫人散给我们的东西,都是她自己的物事,这些东西,只够我们几个暂时家用,你想想,钱氏宗族那么大,除了我们几个,其余那些没有得到东西的人,他们要怎么办呢?”

“长者(钱谦益)家的房产众多,华馆连云;丰美的田地一片连着一片,错落有致,你问下夫人,就不能把房子和田地拿出来,分给钱氏宗族的人吗?”

钱谦益的举人儿子,胆子很小,吓得不敢出来应对。

柳如是想了想:这人心,是无法满足的,这心底不好的人心,更是贪得无厌的。

这种状况,如果一味满足那些歹人的无礼索求,那简直就是宋朝末年,朝廷的割地赔款行为:如果没有把宋朝的地割完,那么,侵略者就不会停止用兵。只是简单地满足这些泼皮无赖,要以此来打发他们,根本就不是办法。昨天,他们拿了财物,今天又来要房产田地;今天,给了他们房产田地,明天不知道他们还会再动什么怀心思、使什么坏心眼。

于是,柳如是悄悄召集了钱谦益的一些至亲、弟子,这些人,柳如是都比较熟悉,他们都是非常宽厚实在的人;除此而外,柳如是还唤来了钱家那些平时掌管家人、负责纠察家人行事和作风的仆从。之前,柳如是心中已经有了主意,她已经完全筹划好了对付那些混混的办法。这些至亲、门人、仆从汇合之后,柳如是对他们说:

“大人已去,家中失了怙恃,眼前,宗族当中的宵小,又乘火打劫,意欲全部侵吞钱家的家业,真是令人寒心。各位都是大人的至好,大人生前,待各位不薄。今日钱家遭遇祸灾,各位一定不会眼睁睁看着钱家被人欺凌,就此疾速败落吧?原本,大人有嗣子,这些事不该我出头,只是今日之事,嗣子经世未深,无法处置。无奈,我只能硬着头皮,强行出面,这个时候,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今天,我有一事相求,不为柳如是,为的是大人的家业、钱家的存亡,还请各位帮忙!”

这些人,当然都非常愿意施以援手,但是,面对如此场面,又不知从何着手。

于是大家一齐说到:

“夫人不需见外,放心吩咐就是!”

柳如是说到:

“因为事关法律人命,不是我不信任大家,只是事关重大,在未行事前,不能走漏半点风声。钱家一家人的存亡,完全系于此次行动,所以,还是请大家发个誓,以确保万无一失。”

柳如是自己先发了誓:

“如果大家(包括我自己)还怀念大人以往的恩德,那么,谁都不能违背这次的誓言!”

一众人等,没有迟疑,也没有含糊,一起立誓道:

“信守此承诺!”

(八)

于是,柳如是走出内室,来至大厅,她十分委婉并饱含歉意地对那些闹事的泼皮们说到:

“我所积攒的财物,就那么点,昨天已经全部分给大家了。我仔细想了一下,这些东西,分给大家,的确是有点少。这样吧,今天,大家先回去,明天再来。我今天安排人把家里的各类财产盘点一下,明天我会安排好酒宴,大家到时候一起过来,只要是有所要求的,不论多少,我都会让大家满意。大人的家业还在,我不会吝惜的,请大家放心!”

这一伙恶徒见柳如是亲自出来说话,知道钱家已无人支撑,觉得她既然这么讲,肯定是怕了他们。柳如是讲完,那一伙恶人就散了。

这一天晚上,柳如是吩咐家人杀猪宰羊,准备菜肴,并且安排布置了规模宏大的筵席场面。

第二天一早,那些地痞带领着一伙无赖,叫嚷喧哗着,来到了钱家。

这个时候,钱谦益还没有发丧,筵席就布置在停丧所在位置前面的空堂之上。柳如是让家人安排这些恶人按次序整齐坐好,另外,她悄悄让参与立誓者中身体健壮有力的人到前面去把大门关上。那些歹人都是来侵占盘剥的,心中认为钱家无人,柳夫人怕了他们。所以,柳如是安排关前门的事,根本没有人主意到。

一切安排好之后,柳如是请大家先吃饱喝足,然后再谈分房、分田、分财产的事。一伙歹人见筵席丰盛,酒水溢香,就大胆放心地吃了起来。柳如是进入内室,登上了荣木楼,看样子,好像是要去取东西分给大家一样。

柳如是进去了很久,家人心中有点讶异,这么危急的场面,夫人怎么进去半天也不出来,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家人等了又等,还是不见柳如是出来,于是,上楼去看。

果然,出了大祸事。

楼上的柳如是,已经上吊自杀,身死气绝了。

再看房间,墙壁上写着一行大字:

“一起用尽全力,把这些来喝酒吃饭的人抓起来,绑好送去官府!”

钱谦益的嗣子见状,和家人一起大声痛哭起来。

那些守丧的身着孝服的人,就是昨天柳如是召集来的、钱谦益的至亲、弟子、还有家人仆从。这些人昨天听了柳如是的谋划,就留在钱家未走,准备今天绑拿这些泼皮见官的。

听到夫人上吊身死,眼见大人尸骨未寒,大家都很伤心,更是气愤。所以,这个时候,大家一涌而起,把那些滋事的人全部制服了。因为前此,柳如是已经安排关了前门,所以,当日来闹事的,没有一个人逃脱。

不一会儿,钱家报案的人已经和县令一起回来了,事关人命,县令亲自带着人马,将一干坏人全部押解回衙门。

因为柳如是已死,这件事就是人命官司,县令不敢轻忽,对那些闹事的人严肃处理,按照律令,将他们打进大牢。县衙在将案卷处理清楚之后,行文上报此事,最后,朝廷审批之后,那些人一个都没有逃过法律的制裁。

河东君柳如是,在风尘之中的时候,她就像那沾了泥的柔弱柳絮,自己的命,自己做不了半点的主,即便如此,她还是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寻找良人,并且最终遂愿,身心有所依归,这是怎样的奇女子啊!

河东君柳如是,一夕之间,大人散手,家遭不幸,不想又被歹人侵凌,她疏财去祸不得,自筹自划,从容舍命以存大人的家业和家人,用生命来捍卫屈辱,让钱家没有顷刻败落,这又是怎样的奇女子啊!

这一切,又是多么地伟大啊!

她的行事、她的风范,不知要羞煞多少内心龌龊卑劣的男人!

犹记得,当年钱谦益初遇柳如是的时候,因为上了年纪,他的面容已露枯黑之色,他的头发已经斑白,因稀稀拉拉而下垂;可柳如是呢,她正是青春貌美的大好年华,她的青丝堆鸦,光亮如漆,她的皮肤娇嫩、白如凝脂。

据说,新婚之夜,钱谦益对柳如是说:

“我很爱您那如墨云般头发的乌黑,我更爱您那如暖玉般肌肤的嫩白。”

柳如是对钱谦益说:

“我也爱您,爱您的头发像我的肌肤一样白;我更爱您,爱您肌肤像我的头发一样黑。”

说完,两人一起大笑。

此虽闺房密语,绝难外传。仅就此笑谈而言,当年,钱谦益与柳如是年龄差距虽然很大,但是老夫少妻之间的恩爱、和谐与欢笑,并不一定就比其他年岁相同的夫妻之间少!

柳如是当年的诗句有:

风前柳欲窥青眼,雪里山应想白头。

据说,这句子,就和新婚之夜的对白有关。

这是事实,还是解诗者的猜测?谁知道呢!

但,这在当时,是交口传唱的佳句,确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柳如是与钱谦益,她那种从一而终的坚贞,值得称扬,这或许多少有些所谓贞节的味道,让人听来不舒服。

我倒是相信,他们之间,的的确确是真爱。

柳如是忠贞的,不仅仅是礼教,是道统,她忠贞的,是爱情,是爱人,当然,她忠贞的,还有自己。

婚姻,不见得就可以规范一切,在当时的环境下,一夫可以一妻多妾,妾的地位自然不高。但是,尽管没有明媒正娶、迎请入门,柳如是与钱谦益之间的夫妻关系,并不会比那些三媒六证、入室登堂的夫妻关系差。

天下奇男子不多,天下奇女子更少!

柳如是,就是一首传奇的诗!

(全文结束)

500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2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