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手撕中信银行,下一个隐私泄露的会是你吗?
文/金错刀频道 圆圆
没想到,池子和老东家的撕逼之战,最终等来的竟是一家银行的道歉。
5月6日,脱口秀艺人池子在微博发布长文,起诉曾经所属公司笑果文化。
本以为只是双方之间的利益纠纷,没成想,还牵扯出另外一方,中信银行。
池子指出,中信银行在未经本人授权、任何司法机关合法调查程序的情况下,就将个人流水账单明细提供给前司笑果文化。
对此,他表示已向公安局报案,并向银保监会等政府监管机关投诉,要求相关方进行赔偿并公开道歉。
微博发出,一石激起千层浪。
网友生气、不解,不敢相信这是银行所为?
随着事件发酵,当事人“中信银行”在5月7日,凌晨00:56终于发出致歉信。
表面上看,中信处分涉事人员,并对池子本人公开道歉,合情合理。
实际上,这件事本质并不是简单的银行交易漏洞——而是笑果文化居然能凭借大客户优势,在银行轻易拿到前员工银行明细。
老实讲,中信银行此番操作,实在令人后怕。
在本人不知晓的前提下,就把银行明细提供给其他人,难道在银行眼中,散户的账单明细就是为配合大客户调查吗?
细究之下,中信银行之所以成为舆论讨伐重点,其背后暴露的是大家对隐私安全的担忧。
而这样的担忧,已不是第一次。
1
46万条客户数据,
标价竟不到100美元?
4月15日,一位金融圈内人发现,暗网正在兜售银行数百万条客户数据,并公布相关截图。
可以看到,包括上海银行、浦发、中国农行、兴业等金融机构,其中既有储蓄账户、也有信用卡账户及私行理财账户,含客户姓名、性别年龄、手机号码、开户账号、住址邮编、存款数据等信息。
(暗网售卖的个人信息)
而这些信息售卖价格低的吓人,46万条客户数据,标价不到100美元。
尽管后来涉事银行纷纷澄清并非本行个人金融信息,经查发现,被贩卖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黑客伪造或拼凑的,但此事也对个人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
但你以为个人隐私泄露,就只发生在金融圈吗?
NONONO.
买过房的朋友们一定都有这样的体会,明明昨天刚刚交完首付,今天各个装修公司的电话就在排队打来的路上了。
而且使用的大部分都是手机号,无法用软件识别为推销诈骗类。
更不可思议的是,买房三四年后,仍旧能接到装修公司和其他售楼处的电话,甚至一天能接七八个。
也不是没去中介公司闹过,但有用吗?
没用。
去知乎一搜,嚯,同道中人还真不少。
但大家都束手无策,能怎么办呢,手机号码不是说换就换的,只有不断的扩大黑名单。
以至于有人差点被逼无奈转行当骗子,可见隐私泄露的后果。
前段时间,南都地产做过一份调查。
34家房企的网上卖房平台中,只有6个平台在注册时,会提供单独的《隐私协议》。
在另外的28家房企的平台中,并没有专门的《隐私协议》。
这意味着,没有专门的隐私协议,只要你注册后,你的个人信息随意他们后台获取。
按照透隐私政策明度高(5项以上),透明度中(1-4项)和透明度低(1项以下)来统计可以看到,透明度低的房企平台,占比达到了65%。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隐私的边界,变得模糊。
而个人隐私的意识,正在被逐步瓦解。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