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何以“屈兵”
日前与友人闲聊某岛之事,友人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要务。但是“不战”何以“屈兵”?
《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言慎战,有效率的战,而非不战。换而言之,破伍而能全旅、破军而能全国即为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不能屈兵,要战最小代价之战,而屈最大代价之兵。会下围棋的都知道,围棋是可以不战而分出胜负的,但那只有在大打过无数的老对手之间才能出现,只有知道对手的力量才有可能在手谈的每一个局部达成和平妥协。要避免死伤累累的全局性撒杀,就要在局部展现出战力。
没有辽沈大战以及天津战役的胜利,就没有北平的和平解放。北平之不战源于东北、天津之战。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绝对的不战,而是选战。
傅莹曾经对将军说过”你们在战场上拿不回的东西,别希望能通过谈判拿回来“。那么中国有没有需要不战而屈之兵?要屈此兵,需不需要一场战争,需要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就属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考范畴了。
匹夫无罪,怀壁其罪。要避免和最大的强盗火拼,就要让他知道后果,所以此不战可能彼战,而此战有可能彼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