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力”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中国对全世界的一大价值观输出

最近,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的一份“中国综合国力超过美国”的研究成果,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胡教授发表“中美两国综合国力对比”的论文或言论,只不过这一次放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提高了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值。

对胡教授的观点,抨击和赞扬的两方都焦聚在他的计算模式,诊断和分析他的计算公式和路径是否合理、得当,论据是否能充分能证明结论的问题上。

本文绕开这个话题,讨论一下“综合国力”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来的。

观察者网风闻今天梅新育老师的文章中,提到90年代胡鞍钢和王绍光老师合作,出版了《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一书。可以说,有关综合国力问题的研究,胡和王一直是走在学界前沿的。

500

在这本书中,王绍光老师提到,综合国力这个概念一开始不是专指什么经济概念,而是国际政治甚至是战争概念,这个概念脱胎于当时国际冷战的大背景——上世纪70年代。

克莱因公式

胡、王的那本专著署名用的是“国家能力”,这是对当时“综合国力”概念原型的直译。让综合国力这个概念广为流传并越来越受重视,不得不提原美国中央情报局原副局长克莱因(Ray Cline)。

克莱因如果今天还活着刚好整100岁,不过在1996年就去世了。他在1975年出版了一本相当有震撼力的专著,名叫World Power Assessment(《世界各国能力评估》)。

500

1973年美国中情局全体人员开会,左四就是克莱因

在这本专著中,克莱因发明了一个著名的公式,用以计算“国力”

Pp = (C+E+M) x (S+W)

Pp=perceived power (被确认的国力)

C==critical mass= population + territory (基本实体:人口+领土面积)

E= economic capability (经济能力)

M= military capability(军事能力)

S= strategic purpose (战略意图)

W= will to pursue national strategy (贯彻国家战略意志)

那么国力怎么算呢,人口、领土面积和经济能力和军事能力三者相加,把战略意图和贯彻国家战略意志相加,然后把这两个数相乘。

​克莱因的这个公式出来之后引起了美国学界、军界的热烈讨论。比如不少学者认为这个公式还是低估了军事能力,又把军事这一块加权(毕竟当时还是在冷战时期),再计算,各类修改版不一而足。

值得注意的是,克莱因和美国众多学者把这个公式命名的时候都是用的national power,即国家力量这个概念。

改革开放后,克莱因的这个理论模式被引进到了大陆的经济学、政治学和军事学界,在80年代末的时候,不少理论杂志都发表过推介性质的文章。

比如1988年,冯昭奎在826期《理论动态》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日本人现在都在研究什么叫“综合国力”,我们也要跟上。

《理论动态》这本杂志的级别相当高,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具体负责编辑出版,当时改革开放前夜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本杂志就是前沿阵地。

在“综合国力”问题的探讨中,这本杂志再一次站在了最前沿。

500

黄硕风1994年的一篇文章

学术界对“综合国力”的研究,第一个做出最系统表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黄硕风,他用了混沌学、系统论、协同学、散耗结构论等原理、方法建立了“综合国力动态方程”和“综合国力盛衰动态方程”,把国民素质和国民精神加入到了方程中,这是一个带有强烈“中国风”的综合国力论述。

之后他在1999年的专著《综合国力新论》,让这个理论问题的研究成为了一门显学。

“国家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关系

客观地讲,克莱因绝非第一个分析national power这个概念的。至于计算公式,如果把克莱因的那个公式拆分成几个版块,针对经济、军事等因素再以公式计算,奥地利学派们之前也搞过;军事方面克劳塞维茨在18世纪就搞过军力的数学计算模型。尽管如此,克莱因的national power(国家力量)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综合国力”,是对国家实力的综合考量。

学术界当时可能好多人都没有料想到,当我们把national power翻译成综合国力的时候,它风靡了全世界,这可以是一大价值观输出。

前文中提到了冯昭奎说日本人在80年代也在研究综合国力,但当时日语依然用的是“国力”这个概念。

直到90年代中后期,日语中才有了“総合国力”的说法,并且认为这个词来源于中国人的表述:1980年代以降、中華人民共和国で盛んに議論されている国家の推定総合力。

无独有偶,综合国力概念漂洋过海传到了西洋,于是在英语世界中有了“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而且几十年来,这个词渐渐地取代了原有的national power,基本上成为了正规官方和学术表述术语。

相比之前原有的“综合国力”或者叫国家能力national power这个概念,中文版的综合国力多了Comprehensive这个词,深化和拓展了理论深度。

500

学术文章中,提到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必谈这个概念来自中国

之前学界广为诟病我们经常跟着西方的话语系统跑,没有建立一套独立的语言范式,尤其是软实力输出和投射力量相对较差。综上,综合国力的计算公式中,软实力输出这一项应该考虑到,综合国力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一大文化输出产品,是一个强有力的加分项。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