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披露重磅消息,运油-20即将亮相!性能到底如何?

炮座曾说:“大运之后必有大预、大油”。

咱胖妞运-20都服役4年了,这大预、大油啥的是不是该出了?

就在前几日,《正午国防军事》节目披露了最新消息,西部战区航空兵某团团长腾辉接受采访时,向记者释放了“不久的将来”这个信号。

500

小兵兵觉得,腾辉作为运-20的飞行员、航空兵团长,他说的话有军方背景做背书,又在七套节目中播出,所以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看来运油-20真的离我们不远了~

当然除了服役时间,大家最为关心的可能还是运油-20的性能,和现有机型相比有多大进步?和国外主要机型相比又如何?胖兵今天就和大家唠唠这些事。

500

▲想象一下胖妞挂上加油吊舱的样子,还有点小激动呢~

虽说胖妞已服役数年,但它的载荷数据仍然保密(一说66吨),因此没办法直接推算运油-20能带多少燃油,不过咱可以用对比参照的方法间接推测。

运-20的尺寸规格与伊尔-76较为相近,而俄罗斯又是以伊尔-76为基础改装出伊尔-78加油机,因此运油-20的载油能力,很可能与伊尔-78差不多。

500

▲俄罗斯伊尔-78加油机

参照伊尔-78的数据,运油-20在加油半径为1000千米时,最大供油量约为90吨,在加油半径2000千米时最大供油量约为70吨,3500千米时还可以保证约41.5吨的最大供油量,足够加满4架次的侧卫系战机。

500

▲运油-20与轰油-6,注意红圈处的加油吊舱(图源:新浪军事)

才4个架次?这奶量也太少了吧?

其实不少了,咱现有的轰油-6只能带18.5吨可输油,就是给歼-8II这种内油少的飞机加油,也只能加满六个架次而已,超大内油的侧卫系真奶不起啊!

只看数字的话,两架Su-30MKK一轮就能给你吃干抹净,还要啥自行车?

500▲苏-30MKK,除了垂尾内部能装280公斤的油箱之外,还有四个主要油箱。头部第一油箱总容量为3150公斤,中部第二油箱总容量为4150公斤,后部第三油箱的容量为1053公斤,机翼位置的第四油箱容量为重1552公斤。

当如这次引起大家讨论的,除了运油-20的加油能力,更多的是加油方式。

之所以讨论如此热烈,是因为网上那张很火的PS图:运油-20用硬管给歼-20加油。

500

▲就是这张网友PS作品,运-20用硬管给歼-20加油

当然咱不是说这位网友的PS水平如何,而是它给人的印象很“美式”。

硬管加油,是美国空中加油技术最具标志性的招牌动作,这张图恰好让网友们感觉自己又摸了一把鹰酱的屁股,有爽点。

那么运油-20真会使用硬管加油技术吗?

卖个关子,咱先来说说硬管和软管的区别。

顾名思义,硬管加油就是在加油机尾部安装一根连接机内输油泵的刚性伸缩管,当受油机到达指定位置后,由机尾的操作员将油管对准插入受油机的受油插座,啮合后加注燃油。

500

▲KC-135以硬管加油的方式给F-16加油

这根油管虽然是刚性结构,但与机体连接的部分有万向铰,允许它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角度,这样既降低了对接难度,也能抵消两机在位移时对油管产生的应力,防止管身断裂。

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美国空军对这种加油技术情有独钟(法国、以色列也有少量运用,此处不表),主力的F-15、F-16、F-22、F-35A都使用这种加油方式,包括B-2隐形轰炸机也是如此。

500

▲B-2隐形轰炸机的翻转式加油插座

相比之下,软管加油的应用范围要大得多,美国海军、陆战队、部分北约国家、俄罗斯和种花家都使用这种加油方式。

较之前者,软管加油更为简单粗暴,加油机伸出带有锥套的柔性加油管,受油机伸出油嘴自行插入即可。

500

▲歼-10B对接油管开始加油

两种加油方式各有优缺,硬管的优势在于油管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所以输油速度快。

如KC-135这种美国空军的主力加油机,加注燃油的速度可达每1820升/分钟,改进后的KC-46更是可以达到惊人的4552升/分钟,而软管加油的速度要慢得多。

不过也有人认为,硬管只能单架次作业,而软管可以同时给2-3架飞机加油,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反而比硬管更高。

500

▲阿尔及利亚装备的伊尔-78加油机,同时伸出三根软管

介绍完两种加油方式后,我们回头探究主要问题——运油-20到底会使用哪种加油方式呢?

胖兵要给满心期待的“硬管党”泼一盆凉水:硬管还是在等等吧。

原因很简单,全军具备空中加油能力的飞机均使用软管受油方式,包括歼-20,你就算搞出硬管加油也没有用武之地。

500

▲歼-20的受油管马赛克特写,是配套软管无误

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歼-20,应该会和F-22一样走硬管加油路线,可实际上它采用与F-35B、Su-57类似的内埋式受油管,只能与锥套软管对接。

500

▲Su-57的内埋式受油管

PS,到底只是PS。

其实不只是歼-20,在70周年阅兵式上亮相的轰-6N同样是软管加油。

胖兵推测,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种花家各种新锐机型依然得走软管这条线,因为我们的加油体系已经照此方式铺展开了。

500

▲加装受油管的轰-6N

我兔的加油机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一开始空军的想法是用运-8进行改装,还在1986年的北京航空展览会上展出了“运油-8”模型。

500

▲旧款运-8运输机

然而运-8的飞行速度太慢,与歼-8对接非常困难,这个方案也就被放弃了。

经过重新筛选,轰-6被选为加油机的改装平台。

首架轰油-6在1990年改装完成,1991年12月31日与歼-8战斗机完成首次对接,1995年正式服役,加油机的有无问题算是初步解决了。

500

▲轰油-6为歼-8II加油

为了降低风险、节约成本、快速完成改装任务,轰油-6采用了挂载加油吊舱这种技术门槛比较低的速成而有效方式,为共和国空军在空中加油这个领域迈出了第一步。

500

▲轰油-6的加油吊舱

不过很遗憾,中国在该领域也只迈出这一步。

轰油-6之后,我们再也没有研发或改装新型空中加油机,进口的伊尔-78加油机也是软管。

也就是说,我军手上所有的加油机都是软管,因此具备空中加油能力的飞机也必须走软管加油的路线。

500

▲为“山鹰”教练机加油的轰油-6

项目最终是要服务于系统的,如果要让运油-20搞硬管,就相当于准备铺展一套全新的系统,可我军目前还没有能够进行硬管受油的飞机。

难道就没有折中的解决方案吗?

比如软硬管切换什么的。

这个可以有,而且还真有,但有能力做到的只有蓝星超级大国——美国。

500

▲华尔街大亨表示:不就是钱吗?

前文提到,美国空军使用硬管系统,海军和陆战队则使用软管系统,为了解决兼容问题,方便不同军种间的保障作业,波音公司为KC-135加油机发明了动臂锥套适配器单元(Boom drogue adapter units)。

这玩意儿就是一个转换器,在硬管末端延伸一个连接输油管的柔性外管,海军的F/A-18、F-35B就可以像软管加油那样从硬管飞机上加到油。

500

▲KC-135加装适配器后,就可以为F-35B这样的软管机加油

不过这个适配器也不是万能的,它必须在加油机起飞前配置到位,一旦安装后就无法给空军战机加油了。

然而——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也还是有办法,转换都麻烦,那就软硬一起上!

美国空军的KC-10加油机除了有一根硬管,还增设一个软管收放口,可根据飞机的受油方式灵活转换。

500

▲KC-10尾部特写,硬管右边那个菊花,就是一个软管收放口

对于美军来说,软硬的区别根本不是问题。

看完别人家的繁花似锦,还是要回过头来仔细瞧瞧自己家里是什么情况,怎样见贤思齐。

和世界一流水平(美国)相比,我兔加油机队主要有三个短板:

1、数量太少

海空军需要加油的机群规模逐年扩大,但我们常年只有二十几架轰油-6和寥寥几架伊尔-78,而美军的加油机群超过五百架,各军种都有充足的机队进行保障;

2、兼容性差

轰油-6只能给歼教-7、歼-8II和歼-10加油,伊尔-78只能给Su-30MKK、Su-35加油(歼-16应该也可以),美国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3、加油能力弱

美军主力的KC-135、KC-46A带油能力都在50吨以上,KC-10更是高达161吨!加油半径和输油量远超我们现有的加油机型和未来的运油-20。

看完这三点你就能明白,我们与美国加油机群的根本差距,还是在于数量和性能,这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相比之下软硬的区别和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法都显得微不足道。

500

▲歼-15开始探索美国独创的“伙伴加油”技术

小兵兵认为,运油-20最重要的意义,不是去尝试严重偏离整套系统的硬管技术,而是快速扩充和提高加油机队的规模与性能,充分保障机群的使用需要。

500

▲美国这套混合加油我们还玩不来,不能太着急

我们不需要瞄准美国穷追猛赶,他那么大的机群是因为全球部署的需求使然,我们只需要跟着本国战略发展的节奏,发展出数量与性能都刚好够用的加油机群即可,而运油-20就是完成这一步的重要基石。

500

▲网友的另一PS作品,运油-20分别给“三剑客”加油

随着胖妞的产能持续跟进,小兵兵相信海空军缺奶的状况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届时我们就可以从容不迫的研究硬管加油技术、新型加油机。

500

▲2018年航空工业发布的宣传片显示,中国可能正在研制硬管加油型运-20

所以大家也不要着急,硬管早晚会有的。

还是那句话:走好自己的路,急死想套路你的人吧500

部分参考资料:[1] 新浪军事:运20加油机即将亮相 但要给歼20加油或还再要等5年——兵工科技[2] 维基百科:Aerial refueling、Boeing KC-135 Stratotanker、McDonnell Douglas KC-10 Extender、Boeing KC-46 Pegasus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