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士到教授到院士,中国科研的打怪升级之路

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当科学家,长大后爸妈希望我做个大学老师。后来我才知道这俩其实是一件事,就是走上科研道路。

你以为搞科研的人是这样的:帅,学识渊博,温文尔雅,没有复杂的人际社交,没有连环催命deadline,一壶茶一包烟一篇文献看一天。开局就是老板,一帮学生给你打工,饿了吃便宜的食堂,闷了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每年还有寒暑假。

醒醒吧你!你真的相信有每天穿西装,无聊了破个案的教授吗?科研这条路不是偶像剧,它更像西游记。一个老板带着能力超强的大师兄,好吃懒做的二师兄,还有只会附和的你。

科研是座围城,普通人觉得高大上,局中人觉得前途迷茫,不知道是不是走上这条苦行路就要一生悬命搞科研。今天就跟大家系统地聊聊科研这条路,从博士到院士,被嫌弃的科研人员的一生。

很多人觉得读到博士都是天才,人中龙凤,但其实博士处在科研金字塔的底层。读博最最关键的就是选导师,导师直接决定了你读博的幸福指数。选导师跟找对象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对象大不了分手,导师选定了就是四五年的爱恨情仇。

世界上的导师主要分三种:云游四海的圈内大佬、007的青年才俊、善解人意的良师益友。

圈内大佬型导师,SCI几百篇,人脉广泛。好处是以后行走江湖,导师的名字就是你的通行证,你的文章都会更容易发。坏处是一年到头你可能见不到导师几面。而且组里一般学生很多,你要是太菜,可能读了三年导师叫不出你名字。如果你想一辈子吃科研这口饭,可以投入大佬门下。

青年才俊型导师,精力旺盛,年少有为。好处是跟着他们发文章快,坏处是半夜邮件、周末组会、早晚打卡会是你人生的常态。如果你愿意吃苦出成果,可以选择青年才俊型导师,许多大佬门下也是由青年才俊作为小老板。

良师益友型导师,无欲无求,平安喜乐。这类导师愿意手把手带你做实验,善解人意压力小。毕业时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潇洒转行,他都会微笑着给你最真诚的祝福。

此外还有一种隐形富豪型导师,表面上是大学教授,其实是在工业界开公司的土豪。你可能被散养,做实验全凭自觉。但好处是经费充足,毕业后可以直接去导师公司搬砖。当然导师的类型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在弹幕里分享你导师的风格。

选导师前一定要想清楚你自己有几斤几两,挑个合适的导师。不过我师兄和我说过,许多导师会在组里招一个菜鸡,不追求学术成果,主要用来给其他博士生信心。虽然我在我们组里没有发现有这么一个人,但大家要小心不要成为那个人。

博士打怪升级的方式就是发表论文。一篇论文的发表少则一两年,多则三四年。程序员996就怨声载道,开玩笑,博士生经常8117好吗。我们组每次组会前的晚上,都会彻夜灯火通明。题外话,有人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论文下载量研究了美国、德国、中国科研人员的习惯,结果发现,美国人爱熬夜,德国人早睡早起,中国人嘛,吃饭大过天。

统计表明,我国博士发论文战斗力世界瞩目,近几年SCI中来自中国的论文爆炸式增长。这因为中国科研水平提高了,博士扩招了,而且大家也更会灌水了。但热闹是别人的,你不还是毕不了业。发paper就跟我做视频一样,没灵感就是做不出来。做视频我可以咕,读博你要咕那就是延毕、抑郁、脱发。我国每10个博士就有6个延毕,你关注的10个up主有多少拖更呢?

等博士毕业了,你当然爱干嘛干嘛,但如果你打算吃科研这口饭,那么一入江湖深似海,升级还需再打怪。博士上面还有什么更高的学历呢?哎对,小学二年级!很多人说博士后啊。不对,博士是最高学历,博士后更像是一份工作,有一万左右月薪和北京户口的!

如果你在博后期间攒到了足够的学术成果,你就可以进入高校成为一名青年教师,AKA青椒。青椒是大学老师的起点,要给本科生上课,还要发文章。同龄人早已买房结婚生子其乐融融,青椒们却有着比博士更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每个青椒都希望发更多paper,招更多学生,成为学术巨巨。但开局你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已经比中彩票还难了。尤其很多高校实行tenure-track非升即走制度,先囤一堆青椒相互竞争,跟你疫情期间囤卫生纸一样,考核通过职称晋升,考核不过变咸鱼走人。

如果青椒实力够强,可以在学术道路上升级称号,成为一名“四青”。“四青”分别是青千、青拔、青长、优青。比如评上青千,国家给50万生活费,100-300万科研经费。学校一般还会1:1再给一份。几十万年薪,有的还给房子,解决配偶工作子女教育等。所以搞科研真的可以“谢邀,刚下飞机,年薪百万”。

学术界把这些名号称为“帽子”。戴上了帽子,就有真金白银的科研经费,济济一堂的硕博弟子,学术从此顺风顺水。要是没一顶帽子就只能靠所剩无几的头发在寒风中硬扛了。

那这么好的帽子有多难呢?2019年硕士毕业生为54.4万人,博士毕业生6.1万人,而每年的“四青”人才总共评出1600人。而且四青申请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你读完博后都三十出头了,只能跟时间赛跑。评不上各种青年,你就不再是青年了。

再往上,还能戴上更强的帽子,杰青、长江、千人。这些帽子的申请年龄不超过45岁,所以学术圈常常把45岁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很多老师45岁前干劲十足,45岁后立地成佛。可能就是因为评不了帽子,四大皆空了。

再往上,你只听过他们的传说,但很少见过真身,就是院士。他们站在科研圈的云深之处,凡人吸口他们的仙气就能连发三篇CNS。院士两年一评,一次评一百多人。有意思的是,只有院士有资格提名别人当院士,而院士又倾向于提名本单位的人当院士。这导致有时候一个单位只有有院士,才能有院士,形成院士的递归效应。

了解了这些帽子,大家以后相互吹捧的时候词汇量就更丰富了。

学术圈刀光剑影,那我“paper、title两相忘,自此余生赋闲人”可以吗?恐怕不可以。科研是要烧经费、烧博士生头发的,有title才能有钱有人有成果,实现正向循环。佛系搞科研,全组都没钱,实验不努力,明年就倒闭。这也导致科研圈内卷严重。

科研是在探索未知,有时候要十年磨一剑。论文数量与个人利益挂钩,就容易现出急功近利甚至学术不端。当然这也有它的道理,你反思一下如果真放开让你十年磨一剑,我估计你会先玩九年手机。总之希望大家在科研路上不忘初心,不过你们的初心是啥?

如果你对前路迷茫,可能看完这个视频了解了更多反而更惶恐了。其实也不用这么悲观,真正热爱科研的大牛发文章比我发视频还高产。我们系有一个师兄有整整一个移动硬盘的文献,你自己反省下你的硬盘里都是谁。我为什么会用谁。

做实验的确苦闷,但经历无数日夜的奋斗看到理想的数据,那一刻超爽的!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呢?多问问自己喜不喜欢吧,喜欢就坚定地走下去,毕竟有几个人真的能实现小时候当科学家的梦想呢?

好了感谢大家收看本期视频!如果你觉得视频内容有用或者是弹幕里的话有启发的话,欢迎三连收藏以后再拿出来看。我们下期再见!

站务

全部专栏